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南宋儒圣 » 第三十四章 科考现场

第三十四章 科考现场

    这个《黄粱梦》脱胎于平调落子,在戏中,众官员都围着当了相爷的卢生吹捧,尤其以那一段说唱最为经典讽刺。

    做官还是大官好,大官就比小官高。

    一人之下万人上,文官武将皆如猫。

    翻手为云覆手雨,眉毛一动山河摇。

    摆不完的阔气,弄不完的权。

    吃不完的珍馐,花不完的钱。

    听不完的颂歌,收不完的礼。

    享不完的富贵,过不完的年……

    就是一曲如此讽刺的戏剧,在当时的流传过程中,却被戏称为《上岸结算动画》。

    这里面几人当真,几人当假,就不得而知了。

    无论如何,对于南宋时来说,科举制度还算得上先进。

    是时,西方离建立科层制还有近千年的时间,英国直到一八七零年,才确立了公开考试选拔国家公务员的制度。

    在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来华时,就已经对科举制赞不绝口了,从明朝灭亡后,清朝经历了盛世,逐渐走向衰亡时,西方才终于把这项称颂了几百年的制度学了过来。

    可见列国皆自有国情在此。

    此时,身处最文明的南宋漳州,林登目睹了考前的众生百态。

    一类是志得意满,神色平静的;

    一类是考前惊慌,仍抱着押题册子不肯松手的;

    还有一类目光呆傻,神情绝望,这种是连册子都看不懂的。

    ······

    自古凡有考试,就有押题册,因为五经之中出题的地方,实在也不太多,所有往往有相似的考题出现。

    坊间的书店都着眼于这一点,编纂出解答问题集来卖。

    若好好这些集子,又押中了考题,那真是吉星高照,抵得上别人数年的苦修,就算不太努力,也有好成绩。

    但若是运气不好,没有押中,或者是根本没学,那就牛头不对马嘴,写下一堆令考官迷惑的回答。

    还好此时的考官,位高权重,因而考生也不敢在卷子上乱涂乱画,写上一些,“不给高分,就死全家。”之类的恶毒诅咒。

    盖因此类习题集有碍于正常的学习,宋朝又没有就业统计的压力,所以屡屡出台禁令,严格禁止此类习题集的出版。

    但在高度的需求下,秘密出版,私下流通,禁令也都变得有名无实了。

    宋代也有童子试,只是此时的童子试,与明清不同。

    唐宋的童子试,是为了选出神童来,如扬大年,晏殊等人。

    而非明清之时那样,是为了成为秀才,获得科举考试资格。

    因此也避免了闹出明清两代那样的笑话。

    明清参加童子试的考生里,除了十五岁以下的童子外,还有不少四十五岁的老童生,剃干净了胡须,化成了儿童的模样前去考试。

    这不是说超过了三十五岁,就不能参加考试了。

    而是当时的考官,对于未元服的童子,和对穿上元服的成人,出题难度不同。

    那时可能也没有测骨龄用的灵器,所以当满脸皱纹的老童生们,去参加童子试时。

    考官也只能瞪大眼睛,在心里骂一句,

    “这是八岁?”

    “我自小长得老气,都说长得像我太奶!”

    虽然有规定在,但违反规定已经成了常事,所以考官们往往也不知道该如何惩处,只看到脸上没有胡须,又穿着孩子们的衣服,就算有些皱纹,也放其通过。

    虽然大宋的童试与大明不同,可我大宋自有我大宋的笑话。

    宋人的童试是神童们一步登天的捷径,也是资质平庸者的梦魇,尤其是以江西为重。

    宋高宗朝的二十六次童子试中,出自饶州的,就有十二次。

    都言饶州出神童,在饶州当地,还有把孩子放在大树上,断绝一切干扰,逼迫其背书的家长存在。

    在偶有中举的神童背后,是更多枉死的冤魂。

    史书上一句“然儿非其质,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便可见其残酷。

    别人家的孩子总是香的,不独曹操,朱温等枭雄有此感慨,大诗人杨万里也如此,“生子当如李童子,至如吾儿豚犬耳。”

    林登等人,参加的是州试,不是童子试,也不是神童试。

    此时的林登还略带些困意,他们从三四点钟,便被一声巨响震醒,这是提醒他们该起床了。

    又过一个小时后,又是一声巨响,提醒他们该往考场赶了。

    此时,林登便带上早已准备好的考试用品,如笔墨纸砚食物之类,急忙往考试地点赶来。

    唐宋之时,连中央都没能修起来贡院,往往是借礼部之地,举行科举,直到南宋,才逐渐有了专门地点。

    可地方上,依然没有能力,修建出一个专门的贡院出来。

    乡贡又被称为取解试,便只是寻一处宽敞房屋,作为考棚使用。

    正等待时,第一声巨响传,早已等待多时的众考生,便一同蜂拥入场。

    考桌前贴的都有考号,林登找寻到了自己的位置坐下。

    林登来的早,早就坐下后,又见几个考生,四处走动,找寻着自己的座位。

    其中有一人甚为眼熟,便正是那孔礼己,虽已经多日未见,林登也没想上去打个招呼。

    此时的考场之中,还有陪同之人也在,毕竟里面有些人尚且年幼,容易紧张。

    此时的考官,漳州通判,已经穿上礼服,率领一众随从,等在场内。

    他虽然是主考,但只是象征作用,具体事务自然不用他来劳心。

    负责之人对先考生们逐一点名,被点名者要先到考官面前行礼,

    等所有人都确定好了身份后,无关人等才被逐出考场,又有人将折本传送到考生们面前。

    这便是答题纸,也是试卷了。

    这种折本是用厚白纸制作而成,纸张上面还有用红色颜料印刷出来的方格子。

    等所有的纸张分发完毕,通判亲自关了考场的大门,上了锁,加上封印。

    这才又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命人公布考题。

    这第一题按惯例,要出自于四书,林登往布告榜上看去,只见考题写在巨幅纸张上,唯有五个大字。

    “也已矣!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