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平凡人的梦想 » 马甸知名邮商闯江湖(七)—SH市场“钱”景大,投资钱币巧用方法。

马甸知名邮商闯江湖(七)—SH市场“钱”景大,投资钱币巧用方法。

    对上海最早的印象就是电视剧《上海滩》里那个充满机会,号称东方明珠是冒险家乐园的十里洋场,特别令人心驰神往。听着浪奔浪流那激励人心的曲子,就有种想奔赴上海滩打拼的冲动。顺境,逆境,成功,失败不都是年轻人必须要亲身体验的吗?

    九五年第一次到上海,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一路经过了江西,浙江,路边浙江的民居普遍比革命老区的房子要好很多。一出火车站就有很多招呼住宿的阿姨热情地介绍,由于到的比较晚就在车站旁的招待所住下了。90年代车站周边是比较复杂的,如果想搞事情很容易掉进坑里。

    上海因为地处东方,夏天天亮得特别早,早晨四点钟就天亮了。上海的邮市那时在肇嘉浜路大木桥的街心公园里,钱币市场就在旁边的云洲商城。到了每周日卢湾体育馆还会增开临时市场,后来在96年改造成了卢工邮币市场,经历了97大高潮后一举成为了全国的知名市场。到了SH市场明显能感觉市场吞吐量比较大,资金很充裕,是一个非常有钱景的舞台。而且上海邮币商的风格也很直接,一切以价格为核心,精打细算,我喜欢的那种(嘿嘿)。因为当时主营邮票,所以接触的币商不多,后来看是浪费了机会。上海的币商不仅善于研究和挖掘钱币的题材,而且善于长时期的宣传和运作,这种长期投资的思维是习惯短炒邮票商所不具备的。钱币这种经历过时间沉淀的投资一旦突破,会具有惊人的爆发力。

    办完事后就是逛上海滩,欣赏心心念念的十里洋场的外滩美景。上海90年代中期,改革的步伐稍晚于深圳,蛇口,当时浦东新区也还没有开发,浦西很繁华,而浦东还比较冷清,上海电视台孤零零的在浦东显得挺突兀。当时本地人传一句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没多少年就被打脸了,国家新政开发新浦东,浦东后来发展得如日中天。浦西的外滩街道都是些百年的老建筑,租界时期曾经是东方的金融中心,老建筑斑驳的身影记录了上海滩曾经的沧桑变化。漫步在外滩的街上,仿佛又走进了历史的记忆里……

    南京路上的商场那时相当地繁华,商场里人来人往的,各种商品琳瑯满目。在营业员故意刺激的眼神下奢侈的买了一根偏金黄色的丝织领带来鼓励自己,一根领带花了小三百有点小肉疼(笑)。后来在商场里发现有电脑画像,那时电脑可是稀罕物,可以把背景设置成你想要的背景制作人像照片,忍不住要跃跃欲试,选了悉尼歌剧院的背景尝试制作了一张相片,照片中的我略显青涩,眼神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期望!

    很喜欢上海的早点做的精致,灌汤包里的汤汁,生煎包的焦香,三鲜馄饨的虾皮鲜都很美味。到了中餐发现上海菜一般都比较清淡,不辣,还喜欢放糖,习惯重口味的我有些不太适应。还有特色就是饭馆盛菜的盘子都比较大,而菜分量却普遍比较少,属于精致耐看型,这样不太容易浪费。

    经过摸索找到了郴州驻上海办事处,当时的副主任应老师原来是五中的老师,后来走上了从政的道路。才华横溢的应老师还是我们湘运的家属,用应老师的话说就是找到了办事处就是找到了家。办事处内设了招待所,可以管食宿,以后来上海就有根据地了(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