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醉在汝海云深处 » 第三十六卷 痴迷的样子

第三十六卷 痴迷的样子

    一个欧拉公式,引发了华云的深思。

    从此华云学习更专心了。要说以前是教学的压力逼着不得不学的话,从现在开始华云是主动地学习了。

    离开云深五七高中,华云没有和翟老师等人一起回去,而是进城拐到新华书店,想买一些学习资料。

    新华书店挤了好多人,原来是《数理化自学丛书》刚进回来。

    高考恢复了,但是学习资料成了紧缺货。这不,大家一听说丛书回来了,就都来抢买。

    华云一问明白,也着急了。一套十一点七三元,可是自己衣袋里没有那么多啊!下次来吧,又怕卖完了。怎么办?怎么办?一时华云急的掏耳挠腮,身上的汗水也出来了。

    “华云,你站在这里干啥?走,回家吃饭去。”华云抬头一看,眼睛一亮,有办法了。

    “姨夫,我想卖一套‘自学丛书’,又没有带那么多钱。回家再来,又怕卖完了。姨夫,你能借给我几个钱不能?”

    “你差几个钱?”

    “我只有五元钱。”

    “我也没带那么多钱。这样你等一下,我回去取。”姨夫说完就骑着自行车急急忙忙回去了。

    华云自从买回了《数理化自学丛书》,学习成了教学以外的主要工作,因为这是命运的决战,机会始终留给有准备的人。准备,就从现在开始吧!

    冬天来了。

    白天是学生的,作为最年轻的教师,教年级最高的课程,不仅仅是信任,更是一份责任。学习,整理笔记,备课,把自己遇到的难题作为一个重点。怎样把这个问题给学生说明白?华云反复地推敲着。然后写教案,那是领导的抓手。再就是批改作业了。

    一直到了晚自习放学,教室里没有了学生,校园里没有了闲人,才到了华云学习的天地。披着衣服偎在被窝里,展开丛书,一张一张地看,习题一道一道的作,结束没有时间,疲惫到无法支撑就是止点。

    春天,万象复苏,早晨清爽提神,早早地起床,来到校园后方的土岗上,清醒的大脑反馈着一个个学习过的概念问题。间或低头深思,间或朗朗成语,翱翔在知识的海洋上。

    夏天骄阳似火,闷热异常,学习是一个坚持的话题,怎么能为了安逸做出退让。打开一桶井水,让两条腿伸进去,让那丝激凉中和闷热的天气。

    三个季节的夜以继日,华云拿下了《数理化自学丛书》,那可是包括了小学到高中的数理化知识,华云应该满足,华云没有满足。对子还没有分科的高考来说,文理各科都要学习的。

    政治、地理,还有语文和历史,也要学习。怎么办?

    观音寺,位于古镇的东面四公里的地方,俗称下寺。还有一个上寺,就在古镇的村西,倒塌了,只剩两间破瓦房,在杂草的包围中孤寂。

    华云下午没课,几个人就骑着自行车前去游玩。从低矮的门口里走进去,朗朗的读书声迎面而来。

    “华云,咋有空过来?”那是华云的同学,在观音寺学校作民办教师,教物理。看到华云进来,又惊又喜,走上前,拉住手,一番寒暄,一阵亲热。

    华云说明了来意。

    老同学主动当起了导游,一路解说着,向寺院的深处走去。

    “汝阳观音寺为HEN省文物保护单位。

    观音寺坐南朝北,前低后高,走进门去,依次可以看到一座硕大的山门,高耸的钟楼,三间大的头殿、二殿、三殿(正佛殿),精致的石砌“一步三空桥”,左右对称的迎旭阁、横霞阁及两孔石窑。

    东面窑里的石雕佛像,额题是“何须面壁”,两侧挂着“莫向他山借石,还来此地做人”的一副对联,所含禅机耐人寻味。

    西面窑额题“圣泽日新”,窑内有一股清泉流出,经石桥绕向前院,注入东西汤王池。

    窟后建有一座高台,上有大汤王殿及东西厢房。

    台上栽植数株银杏树和“扭筋莲花柏”,游人可在此尽享前人留下的余荫。

    观音寺中还有汤王池、洗心井等名景,池中或井中的水位无论旱涝,始终如一,堪称一绝。”一路上,听着老同学滔滔不绝的解说,华云大为惊叹。

    “哎,老同学你要是改行当导游,多好?”华云打趣地说。

    “不胡说吧,你看我是那块料吗?”

    华云却被冬面窑洞门前那幅对联“何须面壁,莫向他山取石,还来此地做人”,震撼了。多么深刻的哲理啊!

    现在学习遇到了瓶颈,外出学习没有时间,购买资料没有金钱,请名师指导更不可能。

    “莫向他山取石,还来此地做人。”“莫向……”华云突然想到,自己身边的资源怎么不利用?大家都想学习,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大家何不抱起团来,互教互学?将本科的优势转化为大家的优势。

    对于互教班的成立,大家都非常满意。

    每个人都自动担任一门课程的讲解辅导。王一青和李志成都是教语文的,两个人就协商,一位讲古代汉语,一位讲现代文。

    每天晚上晚自习结束后,大家就自动汇合到一个教室里,听讲,做题,争论,就像一个综合的教师进修学校,只不过这里的一切都是学员自己操作、参与进行的。

    这天晚上是李志成的课。

    “今天晚上,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先看原文。”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我们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读《荷塘月色》,就好似置身荷塘一般,似乎在那幽径上走着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绿的荷叶、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蒙、薄雾缭绕的荷塘便又展现在眼前。

    我认为本文写作有两个特点:一以真言写真景,二以真言抒真情。

    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在于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之美。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轻盈荡漾。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但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