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歌汉骨 » 第三十一章 台前幕后

第三十一章 台前幕后

    御马监在宣德六年时,取了一个正规名称,叫做“羽林三千户所”。

    两年后,以此为基础充实京军各卫,养马军士及原神武前卫官军,组编成腾骧左、右卫,武骧左、右卫,统称“四卫”,又名“四卫军”。

    如按当时编制,五千六百人为一卫,则四卫军当有二万名以军士。

    虽然现在人数减少,但加上“勇士营”兵力仍近两万,地位高于京营各卫,是禁兵中的禁兵,职责是“更番上直”(轮换守卫),担任宿卫。

    听了王承恩的话,崇祯似有所思到是有些意动。

    他回头看向这两年投入大把银子打造的部队,不由加重拍击城砖的力度。

    城门中列队的是武骧左卫三千余人,此时阵容整齐盔明甲亮,刀盾长矛层次有序,铳炮机械配制众多。

    加之日常操演皆是由内廷主导,士兵纪律性和精神面貌远非京营可比。

    “皇上不可!”

    正当崇祯犹豫不决之际,一声急促话音突然传出来。

    说话之人是个面貌儒雅的中年太监。

    崇祯对这个人并不陌生,正是他的侍读“曹化淳”。

    论起远近亲疏,曹化淳在崇祯心中地位还要高于王承恩。

    不只因为在“天启”初年时,曹化淳就来到信王府,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曹化淳天资聪颖饱读经史,诗文书画无一不精,在学识上能甩王承恩八条街。

    所以十几岁时便深受司礼太监王安赏识,调入信王府。

    魏忠贤害死王安后,曹化淳受到牵连被逐出京城,发配到留都南京待罪。

    1627年朱由检继皇帝位,次年改元崇祯,曹化淳随即被召回,委以重任平反冤案。

    因办事得力,深得崇祯皇帝信任倚重,至崇祯四年,曹化淳在宫中的地位已相当显赫。

    由此便能看出,崇祯上位能得到东林鼎力支持,与曹化淳在金陵暗中运作不无关系。

    他现在虽然身无要职,却隐隐成为崇祯智囊,在宫中地位也非同寻常。

    “曹卿此话怎讲,建奴战力虽强,但卢九德仍然能率军与之周旋,这就说明四卫军还是可以一战的。”

    崇祯说着说着,声音就变得越来越小,语气中还带着一丝颓唐之气。

    他也感觉到派兵出城营救卢九德,可能会产生未知连锁反应,王承恩这个主意不见得就是什么好方法。

    “皇上请看!”

    曹化淳跨步站到垛口旁边,伸出手臂摇指战场。

    “建奴部队规模也就是一个牛录,显然他们并不知道车上装载的是白银。”

    “不然的话,也不会只派出这点人马,若是我们兴师动重出城接应,必然会引起南苑大营万余建奴注意。”

    若是他们也派出援兵,在城外平原地带,我们是毫无胜算的。”

    崇祯闻言观察地势,轻轻点了点头。

    曹化淳点出他心中隐忧,再次望向卢沟桥,脸上不禁抽搐了一下,心中不忍那十万两银子落入敌手。

    不只是现在需要银子补发欠响,建奴退兵之后用银子的地方也多了去了,这怎么不会让崇祯肉疼。

    “曹卿可有什么良策吗?”

    “可不可以声东击西,或是调虎离山,旁敲侧击调动建奴注意力,再去援救银车?”

    崇祯平复一下情绪,淡淡问了一句。

    说实在的,兵书他也读过几本,纸上谈兵的能力还是有的。

    不过崇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所以征询起曹化淳来。

    “这个嘛……。”

    曹化淳面对这个问题,也是难以应答。

    他是个文人,遇事总是先考虑时政影响,对于战争和军伍一窍不通,所以当下仍然在全局角度,分析眼前这场战斗。

    “目前京城四周只有这一场战事,若是我们突然多处用兵,定会引起建奴猜测,略一分析下来,他们也不难发现我们的意图……。”

    曹化淳说到这里戛然而止,再向下说就是画蛇添足多损无益。

    面对崇祯,他不能语出详尽,那可是大不敬了。

    “咳咳”

    “皇上请看,卢九德此时虽显被动,但并非没有一战之力。”

    “他所率领的兵卒,皆是出自于武骧左卫,论起装备和训练水平并不弱于边镇。”

    “血战起来,建奴也会受创不轻,值此皇太极率主力北移之时,那个牛录未必会极力拼杀。”

    “只要卢九德能退入房山隐藏几日,这场危机自然会解开。”

    “但经历一场撕杀,银车必然会受到损失,可那种结果,总要比全军覆没要好的多。”

    曹化淳意思是,卢九德如果能看到这一步棋,多少还能护住大部分银子。

    他这么说是给崇祯减压,同时也先打一济预防针,让崇祯有个心里准备,以现在的情形推断,十万两银子肯定不会尽数归仓了。

    “哼!”

    “若是卢九德少了一两银子,朕就让人割他一刀。”

    崇祯冷眼看向战场,在牙缝中挤出了这句话。

    若是卢九德在此,肯定会计算一下自己要挨多少刀。

    只是他现在心无杂念,正催促车队向方楠靠近,并且在心中为这群似匪似民的团伙祝福,希望他们能抗得久些,让自己顺利逃进房山。

    方楠此时却不知道,自己空有后世见识,却已经被卢九德给算计了,由战场中边缘角色,渐渐成为举足轻重的关键因素。

    “哎”

    “这两个小子怎么把建奴盔甲给套上了?”

    方楠抄起一根长矛,正准备加入到队列中,这时却看到康二和孙小六,两个人嘻笑着各自穿上一件正蓝旗镶铁棉甲,。

    还别说他俩还挺会挑,穿上之后很合身,到似与建奴一般无二。

    这些老兄弟们都是二十多岁。

    年轻人嘛,一天到晚也闲不住,总是要弄出些幺蛾子事情,方楠对此也是见怪不怪了。

    康二和孙小六是众人之中比较特别的,他俩也是同乡,而且从小玩到大感情深厚如同兄弟,但在长像,性格和特长却截然相反。

    孙小六肤白齿红长相俊美,穿上长衫,就是一副江南士子的模样。

    让人一看就会联想到《水浒传》中的小乙哥燕青,但他性情却很爆燥极为好斗。

    而康二长得却是青面獠牙,一双斗鸡眉都快长到太阳穴上了,活脱一个厉鬼现世模样。

    但却性情沉稳好学上进,加之记忆力也很好,愣是把几部兵书背的滚瓜烂熟,在众兄弟中是成绩最好的一个。

    “小六把头盔也戴上,一会打起来,让那些建奴看到就捌扭!”

    “呵呵呵”

    “还是属你最贼,能想到这个损主意。”

    康二没有理会孙小六笑骂,脸上仍是古井不波,仔细地紧了紧身上甲胄,发现方楠走过来,咧嘴憨厚一笑。

    听到两个人对话,方楠也是心中一动。

    康二说的没错,正蓝旗和镶黄旗虽然互不统属,但那也都是建奴部队。

    在战场上明知敌人换装己方服饰,但打起来心神肯定会受到干扰。

    “浒山哥,彪子,快点让大伙都换上正蓝旗棉甲!”

    方楠瞬间领会到康二意思,捡起一个尖盔也扣到头上。

    刚刚杀了三十多个正蓝旗建奴,盔甲装备扒下来还没来得及运回山里,都堆放在圆阵中间。

    丁成和吴石头早就披上了锁子甲,此时见方楠一声令下,毫不犹豫把头盔也捡了起来。

    而其它兄弟,则是七手八脚,把还能穿的棉甲套在身上。

    趁着岳勒还没有杀到,方楠再次检查一遍阵形。

    现在这么一看,见众人与正蓝旗部队一般无二,不禁嘴角抽动忍住笑意。

    那些被扒下来的盔甲,无不沾染血迹,众人穿好后,让他想到后世生化片中一种感观,显得十分诡异。

    这么些变化说起来话长,实际上也就是几分钟事情,岳勒这时已经在百步之外展开队形。

    到真如康二所言,看到方楠等人这顿折腾,岳勒暗暗皱起眉头。

    自己大仗小仗没少打,可就是没见过这样不拘一格的明军。

    不过他还是没把方楠放在心上,这一路上边军卫所兵打散了好几股,对面五十几个汉人,他还真没看在眼里。

    “呸!”

    “战场上随意换上敌人服装,这都是一群什么玩意!”

    岳勒愤怒向地上吐了一口,此时心中还真有一种说不出的捌扭。

    “哥就是个匪爷!”

    方楠若是听到岳勒心声,肯定会这样回答。

    他现在也不能否认,由于自身条件原因,带着一群老兄弟,混的也和土匪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