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歌汉骨 » 第七十二章 军伍之事

第七十二章 军伍之事

    宋桥在军器监时,不过是一个经常驻营的军械师,并没有什么权利。

    现在他带领一千多号人操练,每天都格外兴奋,显得意气风发。

    而浒山和老兄弟们,则是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新招募来的家丁身上,每天进行冲撞,刺击,搏杀,配合,投枪,踏张弩,骑术的训练,天天都是起的比鸡早,睡得比鸡还晚。

    方楠回京后,没事儿就泡泡澡,喝喝茶,听听书,再就是看一下家丁训练,日子仍是过得轻松自在,并没有把兵额这事放在心上。

    在他想来,武器装备还在打造,而且还要结合实战进行测试,才能找出适合的战术战法。

    当下战事不多,有三百个家丁和八百个神机营士兵就足够用了。

    俗话说得好,“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

    现在部队连“二”这个阶段都没有达到,招募那么多的人有什么用,不过是徒耗精力和物资。

    “这样吧,过几天我再去通州招募六百人。”

    方楠突然良心发现,感觉自己现在空响吃的确实狠了点。

    李国桢趴在桌子,闻言眼珠一转,暗自在心里盘算。

    六百士兵加上现有的千余人,总体上说还算过得去,毕竟大战结束不久,京营中就没有一只满编的部队。

    “方大哥现在大小也是个游击将军,手下只有这千八百人,有点太跌面了,兄弟看着都着急。”

    李国桢偷瞄方楠两眼,说话时是一脸惋惜。

    他如此做作,是担心方楠只说个过场话,等自己一走,招募新兵的事情就搁置了。

    “我们也不缺钱,军响由朝廷发放,是不是准备再多招募些人手?”

    李国桢期冀的看着方楠,不时还搓两下手。

    他可不闲事大,京营现在有十万兵额,已巳之变后在编还达不到五成。

    这就差了一半士兵,即使方楠招募几千人,那也只是杯水车薪不够看的,自己完全都可以安排妥当。

    “当家的,要不就多招募些?”

    丁成笑嘻嘻凑了过来,向方楠和李国桢拱了拱手。

    “这小子可能是在京营里待腻了,想要出去玩吧!”

    “不过他说的也没错,未来几年战事频发,指望几百个家丁也打不了什么大仗,当下是应该扩充一下实力。”

    装备不到位也只是暂时的,先训练下军容军纪,也是个提高战术配合的方法。

    装备,补给,响银,林林种种,养兵是很烧钱的,方楠这几个月算是深有体会。

    “每个月再给方大哥增加五百两响银。”

    李国桢见方楠似有意动,马上来了精神。

    他常混迹于五军督都府,除了打仗之外,军队日常生活和消耗他都十分清楚,自然也懂得方楠的后顾之忧。

    李国桢官虽不大,但在京营里,使用分配千八百两银子,还是当得起的。

    所以给方楠每个月增加五百两响银,这事对他来说毫无压力。

    “你小子去也行,不过要把眼睛睁大点,别招回些乱七八糟的人回来。”

    “如果出了差子,你就别在军营里呆了,滚回柳河村学造船去!”

    方楠板起面孔,一本正经厉声嘱咐丁成。

    “哎!”

    “当家的放心吧!”

    丁成眉开眼笑欢快的应了一声,转身就冲向马棚。

    “回来!”

    丁成闻声脚步一顿,以为方楠反悔了,缓缓转身露出副懦懦的表情。

    “只要是身家清白体质强壮,就按五百人招。”

    “记住,先去小侯爷这里报备,其余的事情他就给办了。”

    方楠暗自在心里盘算了一遍。

    “加上他们该有一千五百之数,估计该差不多了。”

    李国桢闻言立刻向方楠翻了一个白眼。

    “赶情我这是没事找事啊!不但出钱而且还要负责堪核编录,与兵部那些人去磨嘴皮子。”

    “好勒!”

    丁成高兴的应了一声,转身跳上战马,一溜烟跑出军营。

    “神机营”士兵,都装备着火铳,所以训练都以阵列射击和火铳装填为主。

    有时也会抬出打三斤炮子的佛朗基和虎蹲炮配合训练。

    宋桥每天组织训练时,方楠都会坐在教场外观察。

    他发现士兵们使用的火铳比较老旧,并且射击时只装半量发射药。

    因此射程只有几十米,加之慢吞吞的发射速度,看得是摇头不已。

    训练之余,宋桥告知方楠,军营中有兵部配发的新铳。

    但铳管较薄而且打制粗糙,在炸了几次膛之后,士兵们又换回了早年打制的老铳。

    虽然旧火铳磨损老化,但只要加半量火药,还是很安全的。

    方楠观察了几天,发现神机营训练科目还是比较全面。

    不但有三段击,四段击战术,而且还有向前的徐进射击,和向后徐退射击很多套路。

    必竟神机营创建了上百年,参加过“安南”战役和历代大小战事,战术上也算很成熟,并不比同时代欧洲步兵相差多少。

    只是全火器部队,在后勤补给上,明显要比冷兵器部队只携带口粮耗费更大。

    加之武器打造费用也高,所以在明军中,只有神机营这一支成建制全火器部队。

    而其它部队火铳手只是配角,没有长枪手和骑兵掩护,面对建奴锥头箭近百米的抛射,只会任人宰割。

    方楠经历过遵化攻城战斗后,损失了三十多个刀盾兵和六个家丁,所以对这点认识非常深刻。

    那还是在所有人都配备了盾牌,能够遮挡箭雨,进行战术回避情况下的伤亡。

    如果没有盾牌,家丁训练再不充足,那场战斗最终结果可就难说了。

    所以戚继光,在军中部署大量偏厢车,组成攻守兼备的防御体系,才能与建奴和蒙古骑兵在野战中占据上风。

    他这种战术,获得很多将领认可,因此在边镇中,仍部署了很多偏厢车,但依托车阵战术,却使部队失去了机动性。

    当下的火铳手仍是不具备独立作战的能力,除非能够提高装填速度,和射程与精准度。

    方楠思考片刻,手持一支神赵仕桢版鲁密铳,反复的查看,然后又在木桌上拿起一本《神器谱》翻看。

    赵士祯(1554~约1611)中国明代火器专家,字常吉,号后湖,浙江乐清人,赵锦侄子。他发明的“火箭溜”、“制电铳”、“鹰扬炮”等,在当时抗倭战斗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他编著了《神器谱》、《备边屯田车铳仪》等书。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赵士祯仿西域鲁密铳制成新式火枪,改良了发火装置,在枪床的尾部装上了钢刀,近战时作斩马刀用。

    同在这一年,赵士祯还发明了迅雷铳,其特点是转轮发射。还是在这一年,赵士祯参照西洋鸟枪和佛郎机制成掣电铳。这种火枪采取后装子铳式,共有5个子铳,各6寸长。子铳事先装好,作战时轮流装入枪管中发射,射击速度明显加快。

    在图册中,方楠看到明末机械生产和加工能力的精巧先进。

    他把玩着火铳,琢磨着要不要重新打制一批。

    虽然这些人隶属于京营,并不是自己家丁,说不上什么时候就被调离换防。

    但眼下名义上还是自己的兵,置之不理有些太说不过去,春操在际,如果拉出去松松垮垮,也伤了李国桢的面子。

    赵士桢设计的挚电铳,长约6尺,重5斤,采用后装子铳的形式,单兵备有子铳6个。

    去掉鲁密铳的药池,改而在子铳上插入药捻。在外观上酷似近代步枪,只是铳管略长。

    虽然是后装火铳,通过使用子铳,提高了装填速度,但与佛郎机火炮一样,存在着气闭性差的问题。

    不过他这种思路,却吻合枪弹变的历史轨迹。

    燧发,后装弹,这种火铳是个不错的选择,只是造价高了点。

    方楠注视图册,默默在心里勾画需要改动的部件和结构。

    近五尺长的铳管,虽然能提高准确性,但是没有膛线,弹丸飞行轨迹仍旧不稳定,稍远一些误差还是很大的。

    铳管改用钢制,内膛承压增大,就可以把口径提高到九毫米,发射药也随之增多,不仅威力更强,射程和命中率还有所提升,只要四尺长就足够用了,而且钻磨铳管也容易不少。

    如此一来,加上一尺长的铳托,整铳全长五尺多点,外观上近似十八世界步枪,携带起来也很方便。

    另一个需要改变的就是子铳,要用纯铜制作而不是铁,长度减半三寸也就够用了。

    如此一来,外形结构近似于现代机枪子弹的弹壳。

    纯铜是一种坚韧、柔软、富有延展性金属,这能够大幅提高气密性。

    弹壳也就是子统,还是设计成直筒形,并不是后世那种瓶颈形状。

    虽然仍会有爆炸气流向后泄露,但相比起铁壳来说,可以忽略不计。

    每个士兵至少要配发十个弹壳,虽然如佛郎机一样可以重复使用,但是在明朝,铜是制造货币的原材料,如此一来投入成本会非常高。

    这到让方楠想起了后世一句话“战争打的就是钱”。

    想到打制铳管,这让方楠有点范难了。

    现代枪管工艺,大多是使用“合金”棒(并非双层枪管),先打孔再钻出枪膛,而明末这个时代,达不到使用铁棒,制做枪管的水平,所以都是卷制焊接枪管。

    现在柳河村能够炼钢,而且质地也不输于苏钢,卷焊枪管也很容易。

    难点在于钻磨膛壁。

    钢硬度高耐磨性也比铁好,使用普通钻头估计就不太行了。

    方楠想到这里眉头紧皱,轻吹茶杯中的浮叶,不禁疑神思索。

    一缕阳光突然折射入杯中,泛起炫目的涟漪。

    “怎么把钻石给忘了?”

    方楠突然想到用钻石制作刀头,可以轻易解决这个问题。

    金刚石一词的历史早至东晋时代就有了。

    古时黄金开采主要靠淘洗砂金,人们在淘金过程中也会发现了杂有闪光的石子,这些石子无论怎样淘洗都不会磨损,这就是金刚石。

    关外的瓦房店、山东蒙阴及湖南沅水流域,都是钻石的重要产地。

    在这个时代钻石作为工具使用,很多玉雕师傅手里都有。

    方楠暗自琢磨,毕竟现在部队规模小,铳管需求量不大,少量使用不是问题。

    等收集到钨矿石,做出合金刀头,就完全可以取代它。

    至于说膛线,当下工匠也不多,制作出用于加工的机械还颇功夫,方楠暂时就不考虑了,必毕竟饭要一口口的吃。

    铳管没有膛线,仍旧属于滑膛枪,所以铳弹就无须设计,还是使用铅丸,在为子铳装药时一同塞进去就可以了,加工制作上到也简单。

    发火装置,方楠直接采用了赵仕桢自生火铳上的燧发结构。

    火铳所有部件制作技术,在这个时代,都有相对应的成熟工艺。

    方楠一边琢磨,一边将设计图纸勾画了出来。

    反复审视图纸,不禁晒然一笑。

    原来他发现新铳主体结构,还是赵仕桢设计的“挚电铳”,只不过把铳管换成钢制,弹壳用铜替代了铁。

    但方楠心里却十分清楚,自己做的这些改变,大幅提高了枪械性能。

    装备火铳的事情看似不急,但还是越快越好,山陕匪情不靖,关外建奴已经成了气候,近几年大仗不多,小仗不断,说不上什么时候,自己就得带兵奔赴两处。

    方楠分析了一下大明当下的形势,马上叫来宋桥,让他明天就回柳河村,找张大山研究一下,看看能不能用最快速度,先打制出一批火铳。

    这段时间,方楠看到浒山和一众老兄弟,每天都带着家丁训练,日子过的十分单调。

    所以在十五这天全营放假时,他一大早就带着老兄弟们去泡堂子,然后一大群人,呼呼啦啦的又钻进了茶楼听书。

    眼看快到中午了,方楠等人走到一处叫“香醉楼”的酒楼门前。

    他想起李国桢曾经讲过,曹化淳的侄子在朝阳门内,开了一家酒楼叫“香醉楼”经常会邀请一些文人在此聚会,所以这个酒楼在京城名气还不小。

    方楠指着门前的匾额,笑着对大川说道:一会儿进去吃饭的时候斯文一点,如果惹出什么笑话,下次再也不带你们出来了!

    “当家的,啥叫斯文呢?”

    大川看向酒楼牌匾挠着头,闷声闷气地问道。

    方楠给了他一个白眼,没再理会大川,和浒山走向酒楼的大门。

    小二依偎在门柱边,见有人光顾,刻精神一振,看到方楠带着十多个人,以为是哪家的子弟,忙迎出门外高声唱诺。

    “客官里面儿请,公子预定了哪间雅厅?小的为您带路!”

    浒山社会经验丰富,对这些闲碎事情比较熟悉,没等方楠说话,他便出言道:“安排一个环境好,大一些的雅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