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歌汉骨 » 第一百零二章 奉调入京

第一百零二章 奉调入京

    八月末的京城,虽然仍炙炙炎热,但白日渐短,刚入初更,东暖阁中已是灯火通明。

    崇祯端坐在龙椅上,面色阴沉,手里掐捏着一本奏折,轻轻的敲击着书案。

    王承恩在一旁躬身说道:周延儒今天传信过来,他联合了一些御使,可以在明日的朝会上附议“高捷、袁弘勋、史褷、王永光等人,弹劾袁崇焕“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之罪。

    “同时,他希望皇爷能够获准“候恂”继任兵部右侍郎,和徐光启升任为礼部尚书之事。”

    “皇爷慧眼识人,知人善任,这个周延儒,还是有些本事的,经他如此一番拉笼分化,东林又少了两份助力,这下看成基命和钱龙锡还怎么蹦跶。”

    崇祯将奏折轻丢在桌案上,端起茶盏喝了一大口。

    “袁弘勋,高捷几人贪末的案卷销了吧。”

    “是!是!老奴这就去。”

    “等等,一会再去便可,不用如此着急。”

    “关外的局势如何了?”

    “回皇爷,皇太极现在正与一些外喀尔喀的部落,在科尔沁部会盟。”

    “哼!”

    崇祯握住茶盏在书案上一顿。

    “不过是群跳梁小丑而矣,若非朝政难疏,朕早已会集强兵健卒一举灭之。”

    崇祯平复片刻情绪,又掐起桌案上的奏折,轻轻在左手上拍打了几下。

    若说袁崇焕那厮“通虏谋叛”“擅主和议”确实有些冤枉他了。

    “皇爷所言为何?”

    王承恩面现疑惑之色,抬头看向崇祯,在近侍之中,只有曹化淳具备分析谋划政事的水平,他书读的不多,常常打杂跑腿处理公事,所以对时局变化并不敏感,也看不出其中三味。

    崇祯嘴角一撇。

    “袁崇焕还没有那么蠢笨,分得清关内关外,哪个方面更为重要。”

    “皇爷说的是!”

    崇祯喝了一口茶水,继续说道:“他作为蓟辽督师,常年驻守在关宁锦,怎么会不知建奴集结兵马的事情。只要稍加寻查,便可知其大部绕道破关,若不是他与钱龙锡蛇鼠一窝,建奴又怎么会轻易直驱京城?”

    “朕的赵率教又怎会中伏战死。”

    说道激奋处,崇祯猛然站起,挥手将茶盏扫落在地。

    “钱龙锡和他们那伙东林党人,这是再逼朕,这是想要朕的命,想要杀朕!”

    “朕原想扶起周延儒平和朝政,他们难道还看不懂吗?”

    “为何还要逼朕?”

    崇祯抓起奏折狠狠的甩在地上。

    “袁崇焕这厮,见朕初继大统,朝局混乱,根基浅薄,故做忠心获取支持。”

    “进而苟合东林,在边关拥兵自重,他这是再学“安禄山”呐!”

    “砰砰砰”

    崇祯恨恨的在奏折上,又重重踩了两脚。

    “袁崇焕,朕必杀之!”

    “他若不死,朕的头上如同悬了一柄利剑!”

    “若不是他在朝中根基簿弱,朕死的早了,利益将会被东林和诸党获取,这厮又岂能率兵回援。”

    “他这是见朕可欺,想继续在朕的身上榨取利益。”

    “当时若将这厮放入城中,朕岂不是圆了他西凉“董卓”,东汉“曹阿蛮”的旧梦。”

    “哈哈哈哈”

    “袁崇焕,朕要将尔千刀万剐!”

    崇祯咬牙切齿,一掌拍击在桌案上。

    随后“噗”的一声,重重的坐回龙椅,满面赤红喘着粗气。

    “山海关那边可有异动?”

    “回皇爷,孙承宗此时正在宁远巡视,宋纬,吴襄,金国奇,祖大寿,都已经得到安抚。”

    王承恩一边回话,一边将扫落到地上的奏折,重新摆回到桌案上。

    崇祯渐渐由亢奋中平静下来。

    “速调张春所部进驻昌黎,若山海关有何异像,无须奏报立刻夺城,所遇阻拦一律格杀勿论。”

    “皇爷将张春调去山海关,京城的防务只能靠京营,勇士营,四卫来负责了。”

    (四卫、勇士营,是亲军中非常特殊的一支部队,由御马监提督,被称为禁兵。永乐时,选天下卫所官军及归附的蒙古的精锐之士,收作勇士,共数千人,俱属御马监,更番上直平日操练,战时随征护驾。宣德八年,以各卫养马军士及神武前卫官军组成腾骧左右卫、武骧左右卫,选本卫官四员为坐营指挥,别营开操,由御马监太监提督,御马监所属勇士也纳入四卫。)

    王承恩见崇祯默然不语,急忙说道:“京营各部主官,与朝臣关系错综复杂,这时还须加以监视,恐怕是不能使用了。”

    “勇士营及四卫,具是忠于皇爷的兵马,不须担忧他们忠心,但战阵经验缺乏,恐难防万一。

    崇祯闻言眉头一皱,指节轻轻敲击桌案,忽然淡淡一笑。

    宣:秦翼明,马祥麟即刻率兵入城接管城防,勇士四卫严守皇城。

    王承恩脸上忧色一扫而尽,展颜笑道:“还是皇爷深谋远虑运筹帷幄,建奴退兵之后,只让秦良玉回川,留下了所有的白杆兵。”

    “老奴这就去遣人调他们进城。”

    “等等”

    “让方小子也进城吧,现在正是用他的时候。”

    “对对”

    “让那个愣小子也入城,还是皇爷思虑周全。”

    “将去年外番赠送的那柄玄铁短刀,也给他拿去。”

    “皇爷英明!”

    (崇祯三年(1630年),清兵陷永平西城,秦良玉独慷慨誓众,率翼明捐资济饷,师昼夜兼行抵都。翼明护筑大凌河,城成,亦撤兵还镇。祥麟、凤仪代驻近畿防守。)

    方楠正在泡脚,随手拿起三国演义,正在无聊的翻阅。

    “汪汪,汪汪汪。”

    村口几只土狗,突然狂吠起来,显然是看到生人了。

    “这都要到三更了,这么晚还会有人来访?”

    “可能是军营来人,估计是有重要的事情。”

    方楠拎起麻布擦干双脚,光着膀子就来到了前院。

    “稀溜溜~”

    几匹战马在门口停下来。

    “当家的睡下了吗?”

    “丁成怎么来了?浒山哥没在军营吗?”

    方楠心下狐疑,一时间也想不明白。

    “睡下了也得喊起来!”

    “哎呀!”

    “小祖宗咱们快点进去。”

    方楠又听到了一个尖细的嗓音,像是个太监在说话,而且还挺耳熟。

    紧走几步,他迎面看到卢九德,急吼吼推着丁成走入院中。

    两名家丁也随着他俩跟进来,看到方楠挥手,这才又退了出去。

    看到方楠,卢九德眼睛一亮,扶了扶歪斜的帽子,拉扯几下松垮衣袍,挥手迈步把丁成挤到一边,愁眉苦脸的喊道:“我的游击大将军呐!”

    “快快!

    卢九德急忙捧出一柄金鞘直刀和令牌。

    “皇爷口喻,命你速速带兵入京!”

    方楠见卢九德深夜传旨,估计京城肯定是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立刻伸手接过刀和令牌。

    皇上赐刀,这事并不多见,方楠仔细端祥起金刀,只见刀鞘上镶嵌着三颗拇指大小的红宝石,在火盆映照下,闪熠着血红的光彩。

    好奇心起,方楠抽刀出鞘仔细察看,见刀身约有一尺八寸,刀柄七寸,形制与现在使用的钢剑差不多,只是一侧无锋,才称其为刀。

    杂乱繁复的纹路布满刀身,方楠一看就知道,此刀要比现在使用的钢剑好很多,至于是用什么材料打制的,他是看不出来,琢磨着有时间还是让老高鉴别一下。

    “哎哟喂~”

    “我的大将军呐,您老可别在那看刀了。”

    卢九德拉住方楠的胳膊就向外走。

    “看样子事情还很急,不然这个胖太监也不会这么急吼吼的。”

    “崇祯赐刀,估计这是让自己用来杀人吧!。”

    想到这里,方楠面色一肃,挥刀入鞘大步走到院外,跨上战马赶往军营。

    一路上方楠打听了几句,但卢九德所知很少,只是告诉他京城现在还算平静,明晨可能有事发生,勿必在辰时前赶到。

    卢九德来柳河村前,到过军营,所以浒山召集配有马匹的家丁和夜不收,此时都披挂整齐手牵战马,举着火把,列队在营门之前的官道两侧。

    方楠并未降低马速,抽出金刀前指,呼啸而过。

    丁成取出一个精美的牛角号嗡嗡吹起,士兵听到号令,同时上马追随。

    卢九德骑术不佳,落后方楠百步,听到牛角号声,他便想起了建奴兵困京城时,见天听到的声音,吓得身体猛的一抽,急忙趴伏在马背上。

    心中暗骂方楠这个楞头青,什么物件都敢让下边的人使用。

    他左顾右盼,发现所有士兵都是每人一马,有穿锁子甲的,有穿环臂铁甲的,还有穿明光甲的。

    不但有人内穿鸳鸯战袄,而且大多数士兵铁甲里面,都套了一件或红或蓝的建奴棉甲。

    盔甲样式虽然分为几种,并不一致,但都是明亮厚重。

    “穿的怎么还挺乱,听说方小子这几个月没少抢,都说他发了大财,难道他还缺甲胄上那点小钱?

    “好家伙,这群大汉竟然是一人双马。”

    卢九德暗忖:“都知道方楠夏天两出大安口发了大财,家丁队这都混上一人双马了。”

    轰隆隆的马蹄声骤起,卢九德顿时感觉到,一种紧迫的压力袭来,士兵们身上威猛气势,带出军伍时杀气,让他感觉心弦在振颤。

    深夜中,八百多骑在官道上急弛,首尾拉开两里距离,如一条火龙蜿蜒前行。

    绕通州而过时,吓得守城士卒接连击鼓传警,跑上城墙的人趴在垛口上,看着方楠率领部队,隆隆开向京城,纷纷猜测朝中发生了什么大事。

    凌晨丑时,朝阳门前的十几个大火盆中,又添了一些大块木柴,熊熊火光,将城门楼映照的如同白昼。

    在关墙之上,站着一名三十多岁满脸络腮胡须的将领,手拄白杆枪目视一队队白杆兵,有序开进城中。

    他皱起眉头正在寻思,半夜将自己由房山大营调入京城,到底是什么事情?

    虽然探问了两次,可是身边这个壮硕太监,却始终一副讳莫如深的模样,并没有吐露出半个字来。

    “皇爷对马总兵十分信任,即然已经到防,咱家就去回禀了,切记若没有手谕,不能让任何人入城。”

    “高公公放心,祥麟定当恪尽职守。”

    “咣铛”一声,大门关闭,一队队白杆兵蹬上城墙,分散开驻守在垛口之后。

    马祥麟城上城下又查看了一番,见别无异样又回到城头,刚刚站定,就发现一支骑兵举着火把向朝阳门开来。

    这支骑兵,规模不过七八百人,骑行非常快,转眼间已行至城门前几百步外。

    马祥麟接过一根点燃的羽箭,弯弓开臂就射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