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歌汉骨 » 第一百零五章 承天门前

第一百零五章 承天门前

    方楠走上城头上时,双方已经停止打斗。

    白杆兵也不是傻子,早就看出这伙人只是要进城,并不是与他们为敌,并且在打斗之中,还没有使用武器。

    以至于后来他们也扔掉白杆枪,与家丁行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肉搏。

    部队进城后,家丁们不打了,白杆兵也停下了手,一同席地而坐,互视对方脸上五颜六色,禁不住操着方言笑骂。

    在白杆兵眼里,面前这些壮汉,在拚杀技巧上不如建奴甲兵,但非常善于使用身体和力量。

    作战方式也与建奴不同,而且据他们所知,还没有见过将冲撞作为攻击手段的部队。

    即便是建奴,在双方接战时,或长或短都要有一个对峙的过程。

    而这群家丁却不与你纠缠,依仗厚重盔甲和强壮身体,如蛮牛般横冲直撞。

    俩人的战斗组合,较之小型军阵更为灵活,配合起来容易达到非常默契的程度。

    家丁和白杆兵,相互看对方有趣,忍不住嘻嘻哈哈攀谈起来。

    马祥麟这时刚刚醒来,坐在地上东瞅瞅西看看,眼睛中还留有迷茫。

    两个白杆兵,正在用湿麻布,帮他擦拭额头上的血渍。

    看到方楠到来,他神情一滞,似乎想到了什么,立刻站起身挥臂点指,“贼人竟敢欺某,快拿命来。”

    马祥麟完全恢愎了清醒,想起刚刚发生的事情,立刻暴跳如雷,伸开双臂向两侧摸了几下,似是在寻找白杆枪。

    方楠面带尴尬之色,双手合什身体微躬,笑道:“马大哥莫要气恼,小弟确有调令,刚才也是迫于无乃。”

    “多有打扰!多有打扰!”

    马祥麟输的冤枉,见方楠已经入城,心中怒火升腾,气得在地上一蹦,双目圆睁额头上青筋暴涨,布满血丝的眼球都鼓了出来。

    他伸手就要抢士卒的白杆枪与方楠撕杀。

    身边两名副将,紧紧拉住马祥麟双臂,在耳边低语了两句。

    马祥麟闻言,面带疑惑向两边看了看,见手下士兵和方楠的家丁说说笑笑,恨恨的一跺脚,如泄了气的皮球,垂头丧气软软坐在地上。

    方楠见马祥麟气消大半,又向前走了几步,抱拳笑道:“小弟多有冒犯,马大哥莫要见怪。”

    马祥麟这时也明白了,眼前这个光着膀子的青年,虽然年纪不大,但做事还算有分寸,而且胆子不小,竟敢指挥手下攻城。

    论胆色,机智都不是善主。

    方楠的部队入城了,马祥麟现在也没有什么办法,只好无奈坐在地上,叹了一口气,然后挥手示意方楠走吧。

    “马大哥的士卒都是精兵啊,只是盔甲差了一点。

    马祥麟闻言愣了愣,没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方楠笑呵呵在白杆兵肩头轻拍了两下:“小弟手中还有二百套建奴的锁子甲,就算我们今日相识的见面礼吧。”

    “建奴的锁子甲可是好东西,在市面上很难买到!”

    马祥麟疑惑的看着方楠,慢慢站了起来,双手抱拳正待开口,方楠以为他要道谢,急忙挥手说:“小弟仰慕白杆兵已久,马大哥勿需客气。”

    马祥麟尴尬的笑了笑:“若方兄弟还有多余的建奴盔甲,就一并……卖给老哥吧!”

    方楠没想到马祥麟转变的幅度会这么大,竟然顺竿爬上来,他搔了两下脑袋,在心中盘算一遍。

    前段时间与建奴大仗小仗没少打,积攒下来的锁子甲有五百多套,大多数都发放给京营士兵,现在手中也没剩几件。

    方楠双手一摊,“锁子甲也就这么多了,但小弟船厂中有些工匠,可为马老哥打制三百套“四片甲。”

    马祥麟面色越来越红,右脚还在地上摩擦起来,见他这副神态,方楠看的有些奇怪。

    马祥麟见方楠好奇的看着他,重重咳嗽了两声,面色一肃:“老哥的银子不足,恐怕……要拖欠些日子了!”

    方楠看了一眼天色,心中有些着急,想到现在巳经与马祥麟化解,其它的事情都不重要了,他挥手笑道:“算了,几百套盔甲马大哥还提什么银子。”

    “小弟有军务在身,咱们就此别过,日后得闲马大哥定要来柳河村走走。”

    方楠说完,招呼了一声大川,率领家丁匆匆离去。

    看着方楠背影,马祥麟捋着胡须,心道:“此人虽然年纪不大,但分得清是非屈直,绝非奸佞之人,到可以交个朋友。”

    天色渐亮,承天门上的灯笼都已经熄灭,随着最后一队腾骧右卫士卒开进皇城,广场上也生出一种紧张氛围。

    文武百官陆续抵达承天门外,三五成群聚到一块议论纷纷,似乎都知道今日早朝上,会发生什么事情。

    与平日上朝前情况不同,今天朝臣们表情极为丰富,有一脸正色激言阵阵的,有三三两两偷偷窃喜的,还有背负双手目览天际,似乎不屑一顾,又好似成竹在胸的。

    周延儒今日来的较早,身边聚集了十几个人,正与候恂,徐光启围在一起低声谈论。

    高捷,王永光,袁弘勋几个人在不远处拱手示礼,却只有周延儒略微颔首算是打了个招呼。

    温体仁则是淡淡一笑,然后转身说道:看样子“王永光”兵部左侍郎的位置是保住了。

    候恂和徐光启闻言默然无语。

    周延儒看到成基命和钱龙锡联袂而来,面色一正,低声说道:恐怕不止于此,“子先”兄以为若何?

    徐光启拱手道:“雅文”好刚,“靖之”易柔,而二人却无法互补。

    徐光启叹了口气:“东林,本是江南文仕以东林书院为中心,以诗文雅会,发展成评议时政的群体。

    “其中并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而是政治见解大致相同,经常结合在一起。”

    随着东林老臣相继故去,复社合并了江南大部分学社,反映“吴江大姓”等江南地主、商人的利益,又与这一带市民阶层的斗争相呼应,因而具有相当广泛的基础。

    它的成员主要是青年仕子,以东林后继者自任,这几年间,许多复社成员相继登第,声动朝野,而文武将吏及朝中士大夫、学校中生员,都自称是张溥门下,“从之者上万人,声势已经遍及江南。

    周延儒手捻青须微微颔首:子先兄所言“复社”,周某早有所耳闻,看来用不了多久,便能与那“张溥”一见了。

    温体仁在旁边轻轻撇嘴,暗忖:“周延儒,你赶快去与那张溥相见吧。”

    “想做张居正?有那么容易嘛?”

    这时一名四十余岁的中年文官走了过来,拱手向周延儒淡淡一笑:“文弱”(杨嗣昌的字)先行恭贺“玉绳”兄继任“首辅”了!

    周延儒轻声笑道:“文弱”快来与徐尚书和候兄一见。

    杨嗣昌拱手向几人见礼,候恂拱手笑道:“玉绳荣登首辅,令尊继任陕西三边总督已是定局,文弱兄也必将更上一层楼。说完手捋青须笑看向周延儒。(杨嗣昌(1588年—1641年),字文弱,一字子微,自号肥翁、肥居士,晚年号苦庵,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中国明朝后期大臣、诗人。兵部右侍郎兼三边总督杨鹤之子,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崇祯十年(1637年)出任兵部尚书,翌年入阁,深受崇祯皇帝信任。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杨嗣昌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镇压农民军,同时主张对清朝议和。)

    “文弱兄才高八斗,早该有所晋升!”

    周延儒笑看几人:“山海关兵备道之职空置已久,并非无人可任,而是此处职责甚重,不得圣心之人,难堪一用。

    几日前,皇上已经放下话来,“文弱”极有可能获得这个职务。

    杨嗣昌拱手向周延儒拜谢:全劳“玉绳”兄从中斡旋,我父子二人得获多矣。

    周延儒右手轻扶,“你我几人同气连枝,文弱兄莫再言此,否则玉绳就汗颜了。

    温体仁缓步走向王永光等人,却遇到了一个,负手昂头的三品文官。

    他在脸上挤出一丝笑容,拱手道:这不是“玉铉”(陈奇喻)老弟吗?(陈奇瑜(1595-1645年),字玉铉,保德州(今山西保德县)人。万历年间,中进士,崇祯五年(1632年),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镇压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甚力,名噪关陕。)

    “听闻皇上有意让玉铉赴任山西布政使,真是可喜可贺。”

    陈奇喻拱手笑道:“若不是温阁部布局沉稳,极力推荐,“玉铉”哪会有此机缘。

    这话说的不咸不淡,弄的温体仁竟然不会接答了。

    陈奇喻哈哈一笑,拱手施礼:温阁老敬请安心,“玉铉”定不负此职。

    温体仁拱手笑道:“玉铉”心思敏捷才情过人,升任布政使已经是屈就了。

    心中却是暗自说道:真是太便宜你了,若不是皇上担心周延儒坐大,老夫又不敢明目仗胆安插自己人,哪能会推举你。

    温体仁走到一名干瘦文官身旁,向陈奇喻介绍:“这位是即将继任延绥巡府的洪承畴,你二人年纪相若,应该多加亲近。”

    陈奇喻潇洒的拱手点头,洪承畴同样是抱拳回礼,还没有寒喧几句,高捷,王永光,袁弘勋几人也围靠过来。(洪承畴(1593年10月16日—1665年4月3日),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

    陈奇喻虽不喜与阉党旧部为伍,但他生性洒脱不畏惧它人议论,所以并没有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