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歌汉骨 » 第一百二十四章 校阅开始

第一百二十四章 校阅开始

    街道上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十几个锦衣卫在香音楼前翻身下马,其中两个人走到大门前涂抹浆糊,并将夹在腋下的纸卷打开,三两下就贴了上去。

    剩下的锦衣卫,拎着秀春刀撇着嘴,叫嚷着冲进香音楼清场。

    方楠等人只是撇了一眼,便扬长而去,柳微澜无力阻止,将双臂环抱于胸前,看着锦衣卫门的举动,眼神在不断闪动。

    第二天下午,方楠正在校场上观看家丁进行队列训练,守卫来报:太监卢九德前来宣旨。

    方楠沐浴更衣摆上香案,一切安排完毕,卢九德打开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驻守通州东路参将方楠忠勇可嘉,堪为大用,时值漕运匪患猖獗,升方楠为“曹运总督府”漕巡营指挥使,驻守临清,巡剿运河沿岸盗匪,清剿徐州,河间,东昌,兖州,归德,等地沿河千里匪患。

    宣读完圣旨后,方楠按常例塞给他二百两银子。

    卢九德笑呵呵将银子收入袖中,然后说道:皇爷对漕运非常关注,校阅之后“哥哥”即刻起程赶赴临清,尽快招募士兵,剿除匪患。

    方楠不是不想扩编,而是碍于工坊正在加大投资规模,武器盔甲打制费用很高,单靠吃点空饷,根本就无法装配更多士兵。

    若是为士兵发件棉袄和长矛,方楠还是能做到的,但那种部队战术体系落后,与同时代的蒙古骑兵和建奴八旗相比毫无优势,一但参予作战,不仅行动迟缓,而且人员物资耗损极高,持续性的投入更大。

    想到崇祯让王丰送来那幅“匹夫无志”的条幅,方楠现在只能硬着头皮,让牛秀才去通州招兵了。

    冬月十五卯时,崇祯率领群臣和蒙古诸部使者,走上正阳门外搭建的高台。

    大街两边鼓乐喧嚣遍插旌旗,十几万京城百姓拥挤在路边,不断伸头晃脑向东便门方向张望。

    熙熙攘攘的人流万头攒动,一直延伸到东便门外。

    售卖零食的小贩,一手护着身前货箱,一边推挡四周拥挤的人群,提防着钻来钻去小屁孩,偷拿他的东西,好不容易抽出空来,马上扯起嗓子:“瓜子”“花生”“麻糖喽!”……不甜不要钱啦!

    方楠此时已经在城外列队,看到周围各部明军,无不是旗幡召展號带飘扬,很多部队经过一个月集训,都展现出整齐的队列和雄武之姿。

    昨晚方楠与杨国柱,黑云龙小聚了一下,在交谈中,他才对这些明军的特点有所了解。

    在崇祯继位之后,仍具备较强战力的明军不过数只,对他们的评议在军中早以不是密秘:“关宁军的马”“登莱营的炮”,这一年来“抚宁军阵”和“永平的车营”也跻身于精锐之列。

    方楠前世熟知的“天雄军”,在卢象升率领下还没有展露头角,而孙传庭的“秦军”,要等几年后才会组建。

    此时,校阅部队在兵部吏员组织下,正进行最后准备,等待入城接受检阅。

    崇祯安坐在彩台龙椅之上,不时向王承恩交待一些事情,众臣则在龙椅前的望栏边,手打凉棚览视台下百姓,三三两两不时低声交谈。

    周延儒红光满面,正与周围大臣寒暄,看到徐光启后,拱手笑问:“子先兄,时辰可到?”

    手抚雪白胡须,徐光启向钦天间值事点头示意,然后对周延儒说道:“玉绳老弟来的正好。”

    周延儒再次拱手:“子先兄的高徒参加校阅,所率精兵猛将和巨炮火铳,今日定能威振四方。”

    “寒舍中已备下薄酒,子先兄师徒,今晚定要来府上一叙。”

    徐光启拱手笑道:“劣徒多受玉绳兄抬爱,我们师徒二人早该去登门拜谢了。”

    “礼部尚书光临,玉绳必将扫榻相迎。”

    “砰,砰,砰……”一连九声炮响,所有人都向东便门方向的大街看去。

    “咚咚咚……”

    顿挫激昂的战鼓声,拉开了校阅帷幕。

    在百姓热情叫嚷声中,京营首先列队进入城中。

    为了此次校阅,三大营各组织两千人的部队练了一个多月。

    走在最前面的,是三千营的两千骑兵,具是头戴八瓣帽儿盔,身披铁制扎甲,手持旗幡列阵入城。

    还别说,这些公子哥长的五观端正身才高大,行进中也颇有威势。

    鸿胪寺官员,打开折子,高声介绍:“首先受阅的是三千营官兵,这支部队组建于洪武初年,军官多是勋贵武将子嗣,是大明朝最忠诚,最勇悍的部队。”

    那名官员解说时很投入,讲到最后,面色都有些微红。

    崇祯脸上挤出一丝笑容,微微含首致意。

    周围大臣,也纷纷拱手向他恭贺,虽然每个人微笑含意不同,但都表达出了一种尊敬。

    崇祯在龙椅上缓缓站起身,向三千营官兵挥手示意,如潮般的山呼立刻响起。

    万岁!万岁!万万岁!

    整齐的呐喊声很有气势,老百姓也热情高涨,在路旁叫好助威。

    经历已已之变,城中百姓赢弱的性情,渐渐生出一丝柔韧,此时振臂高呼群声振奋。

    三千营总算没有出现什么差错,肃穆威仪经过高台。

    崇祯坐回龙椅,轻舒了一口气,他也很清楚京营现状,原来并没有想让他们参加,只是碍于规制不得尔矣。

    五军营和神机营的士兵,也同样手持高旗,以良好的表现相继经过。

    崇祯故意提高嗓音,对王承恩说道:“王伴伴,京营还是可以一战的,只要操训不辍,这支部队仍是一支强军。”

    自欺欺人的话,他说的脸不红心不跳,这也是着眼大局稳定,维护勋贵们的脸面。

    “皇爷励精图治,有此局面乃是必然。”

    王承恩在一旁连忙附和称是。

    接下来几支受阅部队,是已经在城外驻扎了一个多月的卫所兵,在兵部官员督训下,卫所兵行伍有序,队列也保持的有模有样,经过高台时,崇祯同样挥手示意。

    岳托与几名漠南蒙古部落的使者,正在交流狩猎心得,并没有看几眼经过的部队。

    “咚咚咚……”

    战鼓声响起,一面“卢”字大旗迎风招展,缓缓接近高台,街边百姓目睹军姿雄壮的部队,呼喊声是一浪高过一浪。

    崇祯再次站了起来,凝神向下观望,引起群臣注意,也一同靠近围栏,观望这支部队。

    这到不是崇祯多么喜欢卢象升,而是他想看一下,拥有东林背景的部队,军容是一个什么水平。

    卢象升头戴凤翅盔,身披山纹甲,一条火红的斗篷在身后随风飘荡,俊逸的容貌,被衬托的更加英武。

    他骑乘一匹神俊白马,左手擎持着旌旗,出现在众人眼前。

    卢象升身后是三百骑身披环臂铁甲的护卫,全部手持挂着日月旗的长枪,保持整齐队列经过高台。

    在骑兵之后,百架床弩由马车拖拽,驶入了崇祯视线,床弩主体,是由碗口粗丈许长的两根弩臂组成”。

    上面还虚张着一根鸡蛋粗的钢矛,正在仰指天空,闪烁着的锋芒,似在向人们宣告“他们仍然俱有摧枯拉朽的一击之力,并没有退出战争舞台。”

    钱龙锡和几个东林系官员,观看这支部队时兴致盎然,并且时而抚须谈论几句,不难看出他们对于卢象升的才干非常满意。

    八百刀盾兵,列成两个方阵,手持长刀有节奏的敲击盾牌,应和着口中“虎”“虎”的喊声,气势如洪走过彩台。

    三千名长矛手,竖持长矛拉开行伍间隙,在如潮呼喊声中,整齐划一声威振振,操演了几个刺杀动做,在围观百姓的叫好声中收队。

    岳托这时也停止了交谈,开始关注起这支明军。

    当一千名弓箭手和五百火铳手走来时,秦基命对钱龙锡笑道:我大明今后又多了一支强军。

    钱龙锡神色忧怅:建斗这几年来勤而不辍,必然付出了不少心血。

    “听闻所部缺少火炮,过段时间,我们还要招集一些商贾,为他捐资助饷才是。”

    “史可法升为户部给事中,付出了解散抚宁军的代价,如今东林也只有天雄军能拿得出手了。”

    二人话音刚落,祖大寿率领两千名身披铁甲,手持三眼火铳的关宁铁骑,和三千步军昂首挺胸经过高台。

    崇祯对一旁的孙承宗笑道:关宁军能够稳定下来,全靠老太傅的威德。

    孙承宗忙拱手说道:这都是万岁圣明勤勉,微臣不过是略加督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