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歌汉骨 » 第一百二十八章 土匪商帮

第一百二十八章 土匪商帮

    土匪们可不管喊话真假,只是待在简陋的山寨中一动不动。

    清剿伊始,没有一伙土匪放下武器主动投降,实力弱小的团伙,都是在被围之后,感觉没有守住可能,才会束手就擒。

    实力强悍一些的匪寨,则是在砖石垒砌的寨墙上先守一下。

    结果被掷弹兵用火铳,乓乒乓乒打上一顿,知道了厉害,才垂头丧气出来投降。

    方楠每剿灭一伙土匪,都会派人仔细盘查。

    如果他们只是在运河边盗取物资,便会连同土匪家眷,全部带回大营。

    若遇滥杀无辜的匪帮,方楠会直接将匪首和骨干斩杀,然后押回剩余匪众,与其它土匪集中在一起,帮助漕巡营士兵,练习修建营寨。

    方楠每天都会为他们提供两顿饱饭,有时还会熬上几锅鱼汤或是肉汤。

    土匪们怀着慌恐的心情,过上了梦想中能够吃饱的生活。

    方楠在营寨中,单独划出一片区域供他们休息,另外还发放一些帐篷,为他们遮风挡雨。

    几天过去了,这些土匪竟没有一个人离开,而且与方楠还熟络起来。

    守着运河不愁粮,方楠开出战时征调的条子,便将运往户部的一些粮船扣下来。

    土匪们一边般运粮食,一边暗自佩服方楠,你看人家只用一张纸片,就将粮船截下,而且船老大还是笑脸相迎的。

    想到自己辛酸过往,土匪头子们不住叹气,以前他们不但要深更半夜去偷盗,而且有时还得用命去换,但也没有几次能够截获一船粮食。

    自从土匪们吃过了一顿饱饭之后,他们就明白方楠并不是来杀他们的。

    渐渐的,土匪们变得对方楠十分尊敬,见到他时,都高喊“方公”大礼参拜。

    方楠深知这些人,大多是普通农民,本性淳朴没有什么文化,也不懂得大道理,只是遇到灾荒年头,所有行为都听从了肚皮指挥。

    方楠对他们也是平等相待,有时还坐在一起聊天,并且给一些妇女和孩子,发放一些小号军服,换掉她们破烂的衣衫。

    “方公心怀慈悲,我等在此谢过了”

    一个状似读过书的匪首,头上歪戴着顶褪了色的四方平定巾,拄着手杖率领一众匪首,大礼向方楠参拜。

    “孟大哥快叫大家都起来吧,这不过是方某举手之劳。”

    方楠上前两步,将孟书生给扶了起来,顺便帮他把帽子正了一下。

    “方公今后叫小的达仁就好,可别书生,书生的叫了。”

    “这都是绿林朋友瞎喊的。”

    “老子”

    “哦不!”

    “小的大字不识一萝筐,可担不起书生这个称呼。”

    说完他老脸一红,看起来好像还很质朴。

    孟书生虽然四十多岁面皮白净,但脸上却有一条斜长刀疤,一看就感觉不像好人,而且身体也十分粗壮,这幅形像在方楠眼中,确实与文人扯不上一点关系。

    这时,一个粗犷的声音响起,“方公,您老莫要听瘸子在那瞎扯,他平日戴着那顶破头巾,时常在兄弟们面前,人五人六的念叨几句千字文,别以为他读书很多,其实他也就只会那么两句。”

    “哈哈哈哈哈哈”

    “你要是不喊书生,他还不高兴哩!其实呀,兄弟们背后都叫他孟瘸子。”

    孟达仁杂乱的胡子向上翘起,眼睛一瞪,瘸腿紧颠了两下,举起手杖踮脚喊道:“孙大棍子,你小子是不是欠揍了?

    “今天,老子非把你那根小棍子打折了不可!”

    “那可不行!那可不行!老弟还要靠它传宗接代呢。”

    “哈哈哈哈哈”

    几天来,方楠已经知道这群匪首,大多是河间和大名府的难民,平日里互相帮扶,没事聚在一起的时候,经常胡侃瞎扯,所以站在一旁,笑看着他们嘻闹。

    自从与土匪熟络之后,方楠便将一些被斩杀了首领的土匪,交给孟达仁等匪首管理,这也省下不少麻烦。

    方楠率领漕巡营抵达临清时,收到漕运总督刘荣嗣的书信,催促他迅速率军赶到兖州府会合,一同剿灭闻香教余匪。

    因此,方楠在临清并未停留,但也没有加快行军速度,仍是有条不紊的慢慢行进。

    漕巡营离开临清之后,消息传开,愈来愈多的土匪放弃抵抗直接投降。

    漕巡营所过之后,运河两岸匪情也随之消除。

    越向南走,主动投降的土匪也越来越多,很多匪寨听到消息后,都是早早收拾好了行囊,待漕巡营一到,便打开寨门,欢天喜地出来投降,这让浒山与吴彪很是无语。

    有几个坚决抵抗的寨子,在漕巡营包围之时,内部还发生了暴动,匪众斩杀头领之后,大开寨门欢迎官军到来。

    清剿持续一个月,方楠已经收留了上万土匪和家眷,大小匪首也有几十个之多。

    近几日他发现,孟达仁,周大棍子等十几个匪首,还俱备较强的组织能力。

    他们闲来无事,便学习“漕巡营”的操训方式,开始各自训练。

    不知道是谁告诉他们,“漕巡营”士兵,都是被棍棒打出来的。

    他们深感“大棒”式的训练方法,非常有道理,所幸都扛着碗口粗的木棒,操练手下喽啰。

    在第一天训练中,近百名土匪被打折了骨头。

    这到不是他们冷酷无情,因为重伤喽啰,大多是匪首们族内的近亲或是兄弟。

    他们这些人,即种过地,也混过“江湖绿林”,因此性格耿直,很看重脸面。

    在他们“江湖”经历中,一但被人小看,会很容易招来欺压,因此而发生争端,那样便会有人因争斗而战死。

    所以在这些“土匪头子”的意识中,脸面就等于生命,暗地里相互比较,谁家操练的不好,肯定会受到别人嘲笑。

    方楠得知此事,当即便出言制止,并且找来郎中,对伤员进行诊治。

    但这些匪首们,并未听从方楠的命令,仍然扛着大号木棒进行训练。

    让方楠吃惊的是,“三天”只用了三天时间,在拥有“漕巡营操典”的情况下,土匪们正步,齐步,和各种转向,全部掌握的非常熟练。

    大到数百人,小到几十人的团伙,全部变得训练有素了。

    他们进步速度,是漕巡营操训效率一倍。

    在几十个“土匪头子”邀请下,方楠在营中空地上,检阅了他们整齐的队列,和标准的操演动作。

    看到“土匪”们的变化,方楠差点被惊掉下巴,晚上与浒山喝酒时,才知道这些土匪的“江湖生涯”,是多么艰辛。

    第二天,漕巡营士兵发现,伍长和小旗,在他们练习格杀和战术配合时,手中拎的木棍,明显变得粗大了很多。

    如今方楠每天都要率领两万余人行进,队伍浩浩荡荡连绵十余里,场景那是十分壮观。

    孟达仁和一群匪首,煞有介是指挥喽啰们,扛着木棍列队行进,除了衣服穿的杂乱了一点,其它各个方面,看起来都要比卫所兵,显得更加训练有素。

    在经过州府县城时,方楠发现城中衙役士兵,远远就紧闭四门,慌张在城上奔跑。

    他对州府这种“惊慌失措”的表现,也只是淡淡一笑。

    “听说方小子每天率领几万人穿州过府,真是风光的紧呐,也不知道他这是去剿匪还是聚匪去了?”

    东暖阁中,崇祯端起茶碗轻呡了一口,想到骆思恭的奏报,不禁摇头轻笑。

    “呵呵呵呵”

    “皇爷用人得法,让方小子去剿匪太合适了,听说他所过之处匪患尽去。”

    “他们这是臭味相投,

    “呵呵呵呵”

    “若是把他调往西北,会不会立杆见影,迅速平定各处乱匪?”

    崇祯这时想到了西北局势,不由眉头紧蹙。

    “皇上万万不可!”

    曹化淳放下手中的朱砂毫笔,轻捋胡须看向摇曳中的烛光略有所思。

    “方小子新军初成,别看他在运河上搜剿形如散沙的匪众,不费吹灰之力,那只不过是还没有触及到匪患固疾,来日定会遭遇闻香教乱民和绿林豪强,不过以他的战力,还是能够应付。”

    “论起行军打仗,方小子这两年经历的撕杀,要多于边镇军队。”

    “但西北山陕匪事,远比运河复杂,不但匪众势大,而且品流杂多各具规模,弱者三两千,众者上万人,不乏豪商巨贾以及各派势力交错其中,情势极为难辨,别说一个方小子,就是十个也难以平定,毕竟涉及到的层面太多,不是单靠武力能够解决的。”

    “曹卿所言极是,看来朝中某些人也该动一动了。”

    方楠剿匪行程逾发清闲,经常与孟达仁他们喝酒聊天,对运河两岸匪情了解的更加清晰,印证了这些土匪,大部分都是以族亲或同乡聚伙,搅闹漕运也只是为了填饱肚子。

    过了东昌府,就进入兖州界,方楠率领两万多人行进,已经多有不便。

    考虑到春耕即将开始,方楠认为让他们自立更生,才是妥善之计。

    于是把几十个土匪头子叫到帐中,明白告诉他们,进入兖州境内可能有仗要打,让他们各自回寨,抓紧时间抢种,尽量做到自给自足,在这个阶段,种子口粮都由漕巡营提供。

    方楠为每股土匪,发放了一枚令牌,上面记有他们的人口数量,每个月都可以到临清领到救灾粮,直到新粮收获为止。

    考虑到大多数匪寨没有多少耕地,方楠又亲自按地域和口音,组织他们成立两个商帮,在工坊预支白酒,香皂,肥皂售卖,并且推举孟达仁和几个首领负责统筹运营。

    另外,方楠还让土匪组织家属,大量畜养家禽,贩卖给漕巡营和周边府县。

    几天后,这些经过“教化”的良民,纷纷向方楠告辞,返回山寨,开起了崭新的生活。

    漕巡营在接近东昌府城时,竟然遇到了一支举寨来投的马匪。

    匪首名叫杜鞍,是东昌府马户出身,手下有一支几百人的马队,他们都是因生活所迫,聚集在一起的同乡,经常在各府流窜打家劫舍,但所杀之人皆是恶霸劣绅,因此在绿林道上还颇有名望。

    他们将家人隐藏在水泊梁山之中,平日里以劫掠为生,时间久了早已厌倦匪盗生活。

    近一个月来,杜鞍听闻方楠仁义,心中便有了计较,之后又多方打听,得知方楠曾在边关作战,属于正规部队,这才率部来投。

    方楠并未准其投军,但却收留了他们。

    原因无它,杜鞍这些人的祖辈,自隆庆朝后就在山东养马,这才是方楠所看重的,而且杜鞍的足迹,还踏遍了豫,鲁,淮等地。

    方楠将他留在身边,当作活地图使用,部众和家人全部迁到德州,暂时帮助工坊照料骡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