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歌汉骨 » 第二百九十七章 名将登堂

第二百九十七章 名将登堂

    “开炮!开炮!”

    黄得功正襟端坐于马上,怀抱三角令旗向前挥举。千里营全部大小火炮齐声喷吼。

    “轰轰……”

    在连串的爆炸声中,流贼营地火光隐显,升腾出朵朵烟柱,有的形似黑云乍起,卷积周遭杂物,翻滚扶摇直上,高达几十米。犹如突然平拔而起的巨木森林。亦有弹丸,若雨落积潭,红影闪现间,黑烟低伏激荡,形同黑漆泡珠凝滞不散。

    流贼虽掘壕数丈,如堑如涧,令人望而难渡,但其营寨皆由木制,在炮弹淋漓之下,火头连绵,倾刻间毁塌数段。

    方楠扶刀大步入官厅,城外阵阵炮声似战鼓颤响,当得是恰到好处。

    “哈哈哈哈”

    “诸位许久未见,小弟这厢有礼了!”

    方楠也不见外,抱拳拱手向四周摇摇相敬。

    官厅之中,张宗衡端坐主位,许鼎臣陪于下首,两侧站立几十名武将,观其衣袍补服,皆是游击,参将,总兵之衔。

    还别说,其中数人,方楠也与之相熟,脸黑如墨的黑云龙,立于张宗衡左侧首位,此时眼皮低垂,似是老僧入定心无旁骛。

    而曹文诏叔侄,位其下首,方楠异装而入,先是神情错愕,片刻后面孔扭曲,眼角泪色闪动,强自忍下笑意,匆匆抱拳回礼。

    左良玉位列行中,可见他背景平平,在众将之中声望不举,斜眼扫视张宗衡后,身形不动,双臂半抬,向方楠拱手虚晃,脸上挤出一副哭笑不得的表情。

    “哈哈……”

    方帅年少英武,率军争战屡建功勋,马某真是钦佩的紧呀!

    马祥鳞站在右例最末,显然是被当作外兵看待,他此时笑脸如花略显龌龊,也不知道心里正想些什么。”

    “不管怎么说,马祥鳞还算是兄弟,竟然能够在自己寥寥落落的情景下,捧起了臭脚。”

    接下来,接下来再也无人回礼,方楠见此不以为意,左手轻扶刀柄上的宝石,心说老子人性还不差,总算有几分人缘。

    “咳咳咳……”

    “阶下之将,来自何处,不服朝履,擅入官厅,该当何罪?”

    张宗衡哪肯让方楠再蹦跶下去,立刻出言喝止,心中正琢磨用什么借口,把他给哄出去。

    “且慢!”

    许鼎臣突然开口,声音轻缓,却在厅中引起一阵骚动,就连张宗衡也心思一闪,不禁转首相望。

    “方将军本当驻守营寨待命伐贼,今日衣冠不整入得厅堂,失礼于众将督师,不知何顾?”

    “如若言辞失据,叙事不详,当以藐视朝廷命官,搅闹滋扰论处。本府定当上奏皇上,擒拿查办以正风言!”

    “不对呀!”

    “听这个口气,许鼎臣怎么出来和起了稀泥?他对自己明贬暗恭,显然是在提醒众人,我方楠是什么背景。”

    “莫不是说,许鼎臣另有所图,正想借机生事?”

    方楠可不觉得自己多么讨喜,能使堂堂一府之主,生出关爱之心。

    “呵呵呵”

    “张某老矣,忘记了厅中之将,竟是龙虎将军。”

    许鼎臣突生变故,张宗衡措手不及,不过他心思沉稳脸色不变,把球踢给许鼎臣,准备顺势而为,摸清他的目的。

    此时,张宗衡已然感觉到,今日事有蹊跷,再按预先谋划驱逐方楠肯定行不通,更为重要的是,祸起萧墙,现在首要问题,是弄清许鼎臣是什么心思,自己虽是宣大总督,总督宣府,大同、山西等处军务兼理粮饷,但在几镇民政上,根植并不深,如巡府级别重臣,也不是随便差使的。

    此时,官厅两侧众将纷纷交头接耳,显然感觉到今日之事,暗中涌动不可未知的变化。

    许鼎臣突然异变,让方楠不禁心念急转,“看情况这个许巡府谋算已久,对山西战事牵动的变化,分析相当透彻,在他眼里,张宗衡带来的影响,远要大过千里营入晋。

    这时,方楠突然想到史书中的一段记载,“许鼎臣崇祯初复官,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镇压农民起义军,后为总督张宗衡所构,削职归。

    “许鼎臣与张宗衡貌合神离,已非一日之寒,恰逢流贼入晋,使之关系更加微妙。今日冒然介入,反而助其一臂之力,但现在就说张宗衡行势渐弱,还为时尚早,接下来事态发展诡密难测,最终若是人家两位重修旧好,自己可就颜面扫地了!”

    方楠思前想后,看向马祥鳞,他感觉真不能再胡闹下去,必须请出圣旨以正视听。

    “咳咳……”

    马祥鳞轻咳两声,取出一轴金色丝绢步至厅中,因为不是官发明旨,所以他没有打开宣读,而用双手举俸身前,表述也是言简意赅。

    “皇上有命,山西贼势如火,集千里营兵马,由前军督都同知方楠统领,马祥鳞部众由其节度,入晋后可自行出战,杀伐专断,无须请奏!”

    “这是什么意思?所有人都听的明白,皇上派出直系兵马,当然不肯将兵权外交,方楠统兵作战,无须向任何人请示。这个权利可不小,如此一来,千里营在山西可以任意行走,想去哪就可以去哪,总知是放权很宽,很任性。”

    马祥鳞正色转达圣旨内容,虽在官厅中引起轻声议论,但反应并不强烈,显然众将已然看出方楠如此作派,必是有所依凭,现在明白其中原委,所以不感惊异。

    “果是如此!”

    许鼎臣闻言轻轻点头,暗道方楠挥军西进,果然师出有名。

    “即然方将军受皇上所遣,当可自行与流贼会战,今日入城予会,到是多此一举!”

    张宗衡端起茶碗轻啜,眼皮低垂神色不奈,顾意作厌烦之态,贬低方楠身份,消减圣旨在众将心中的影响。

    他这句话说的是阴阳怪气,听起来十分刺耳,两行众将立刻禁言息声,看向方楠目光,好似等待一好戏开演。

    被人强哄,方楠早已预料到这个场面,胸脯一挺,就想开口言及战场态势,顺带拉走黑云龙所部人马,打张宗衡个措手不及出口鸟气。

    “十数万贼人安营城外,太原城正值兵力单薄之时,方将军与马将军连手来援,许某十分感激,只是当下兵马来源众多。协调作战着实难为。”

    “他这句一出口,众将立刻听出来,这个巡府大人是要挽留方楠,为此宁可驳了张宗衡的面子,让人摸不清,他葫芦里面卖的是什么药。”

    许鼎臣状若沉思,对张宗衡异样眼色不为所动,片刻后打开折扇笑看众将。

    “若论知兵,许某只是门内辨风,所知寥寥,府中正巧有客到访,此人字伯雅,乃代县人杰,仪表魁伟,身长八尺,能左右射,武艺绝伦。前朝四十七年进士,历任稽勋司郎中,如今闲赋在家,熟读兵书,组织乡党清剿匪贼,犹善战阵之事。

    许鼎臣说了半天,却不言其名,吊足众将味口,纷纷侧头冥想或与旁人相询。

    就连方楠也听的是一头雾水,搜肠刮肚后,隐隐猜到此人是谁。

    “伯雅兄,还不出来与众人相见!”

    许鼎臣语中带笑,声调和缓庸长,可见两人交情非浅,常于茶酒言欢。

    “哈哈哈哈”

    “尔铉兄(许鼎臣字),谬赞孙某了!”

    人随声至,一名四十许中年文仕,由后堂摇扇而出。

    “孙传庭,是孙传庭!”

    方楠猛然而悟,记忆之中,孙传庭以秦军而名,所以多误他是陕人。

    孙传庭(1593年5月21日—1643年11月16日),字伯雅,号白谷,代州振武卫(今山西代县)人,明朝末年大臣。孙传庭于二十七岁中进士,历任永城知县、商丘知县、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司郎中,因不满魏忠贤专权而弃官归乡,赋闲近十年之久。崇祯八年(1635年)还京任职,历任吏部验封司郎中、顺天府丞,崇祯九年(1636年)调任陕西巡抚,与洪承畴一起镇压农民起义,擒获“闯王”高迎祥,消灭十五股义军,稳定了陕西局面。崇祯十一年,因清兵入塞,赴京勤王,在卢象升战死后代其总督各镇援兵,翌年升任保定总督,不久以失聪为由请求辞职,遭到崇祯帝怀疑而下狱。崇祯十五年获释,任陕西三边总督,在崇祯帝催促下,出潼关进剿李自成,在郏县之战中败退陕西。崇祯十六年(1643年)加督师、兵部尚书衔,再次出关进剿李自成,在汝州之战中溃败,不久后阵亡于潼关,享年五十一岁。

    孙传庭组建秦军,剿杀流贼屡战屡胜,在明末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常被后人津津乐道。

    但细心之人,不难在他的战例中发现,历史记载中,未见秦军与建奴一战,此中因由令人深思,方楠也不敢盲从,对孙传庭轻下断语。

    孙传庭身着一袭长衫,笑意嫣嫣,手举折扇先予张宗衡一敬,尔后向诸将环礼。

    这番举动温文尔雅,可以说是礼数周全,但在方楠眼中,孙传庭嘴角轻抿,透出一股傲气,其人绝不是历史中评述那般。

    见到孙传庭,方楠感觉不虚此行,必竟这个人在历史上大大有名。

    “传庭死而明亡!”

    见孙传庭与众人寒喧,方楠不禁想到这句话,不过他战史积累深厚,此时心中突然涌现出另一句,“传庭出,而天下乱!”

    这到不是方楠腹诽孙传庭为人如何,若是推演起来,明亡与孙传庭牵扯不上什么关系,只是他选择再仕的时机,确实很值得人去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