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女装的我被朱元璋曝光了 » 第十五章 官商之论,朱英的见解!

第十五章 官商之论,朱英的见解!

    朱英吩咐完就朝后院走去。

    他马上就看见,田埂旁多出了一口铁锅以及其他用具。

    这些都是简单的器械,之后有钱,可以找工匠批量制作,以便大规模生产。

    朱英把锅倒满水,点火,然后就在旁边等候。

    不一会儿,朱元璋便提着一箩筐的盐矿回来。

    “丫头,东西就在这了,你准备怎么办?”

    朱元璋把盐矿石放落,目光扫过制盐的用具,目光略显吃惊。

    东西这么全?

    雄英莫非真有两把刷子?

    “黄爷爷你看好了。”

    朱英将矿盐溶解在纯净的水中,随后用火加温。

    水沸腾,锅内出现大量白色晶体。

    此时停止加热,继续进行其他的制盐步骤。

    半个时辰之后,终于是完活了。

    朱英抹了把汗,将一小碗的精盐递给朱元璋。

    “黄爷爷,您看。”

    朱元璋看着碗里精细的盐,惊的一双眼睛瞪得和灯笼似的。

    “这盐!当是珍品啊!丫头,你从哪里学来的制盐办法?”

    朱英道:“自己没事的时候摸索出来的。”

    朱元璋眼睛放光。

    如果能开采盐山的话,大明就再也不会缺盐用了。

    不过,他激动了片刻后放下碗,叹了口气惋惜的道:

    “并不是提炼出来就有用啊,盐山的石头有毒,不能吃的,再精细也是浪费。”

    “黄爷爷,那不是毒,是杂质,我已经用特殊的办法过滤掉了。”

    朱英说着就抓起一把盐要往嘴里送。

    朱元璋差点没给吓死,伸手就把朱英手里的盐拍掉,“胡闹!万一吃出事了怎么办?”

    “来人!”然后一声招呼,把蒋瓛叫了过来。

    “丫头,你能确定这盐没问题?”

    朱英道:“自然,黄爷爷你看这盐像有毒的样子吗?”

    朱元璋看着白花花的盐,心里也是偏向于相信朱英。

    于是把碗递给蒋瓛,“你吃吃。”

    蒋瓛看着地上的盐矿,虽然百般不情愿,可皇命难违,只能苦着脸抓了一点盐放进嘴里。

    随后,眼睛瞪大,惊呼:“陛……老爷,这是上好的盐啊!比宫,咳咳府里的都要好非常多!”

    见蒋瓛没给毒死,朱元璋这才完全相信了朱英。

    他忍不住也抓了一把盐到嘴里,然后大笑道:“果真是好盐!”

    “丫头,这提炼细盐的技术真是你自己摸索出来的?”

    朱英胡掰:“我以前穷的买不起盐,就只好打盐矿的主意,结果一来二去就摸索出了制细盐的法子,若不是如此,我也不会动经商的念头。”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朱元璋的心情大好。

    咱的大孙果真是个天才。

    前人鼓捣了几千年也搞不定的盐山。

    咱大孙随便弄弄就搞定了,而且提炼出来的盐,竟是此等精细。

    如此一来,不仅是朝廷能多上一大笔税收,更能狠狠打击一下那些盐业商贾。

    “雄,咳咳,丫头,你有了制盐之法,可有想过,要如何去用?”朱元璋问。

    朱英道:“现在除了我之外,没人能提炼矿盐,所以吗,我准备低价买入盐矿山,然后更换商籍,雇佣一些流民为佣工,大批量产盐,再交给转运盐司,让运商去售卖。”朱英道。

    他说完嘴角一抽就有点后悔。

    他现在在黄老爷子眼里,只是“一介女流”,说自己要换商籍经商,老爷子没准又会发火……

    不过,经过了刚刚的事,朱元璋对自己的大孙改观不少。

    对他经商的事,已经没有最开始那么抵触了。

    他问:“丫头,如果,咱是说如果哈,你有考取功名的资格的话,还会去经商吗?”

    见黄老爷子没发火,朱英便放心了,他也没多想,只以为老爷子是出于儿子英年早逝的遗憾,才问自己这种问题。

    于是不假思索回答:“会。”

    朱元璋不禁愣了一下,“莫非你厌恶官场?”

    朱英笑道:“自然不是,我若是是男子,定是想与管仲乐毅那样,有一番作为,名留青史。”

    朱元璋有些疑惑。

    “那为何不愿意去考取功名?”

    朱英也没多少戒心,直接说了心里话:“现在入官场,太危险了。”

    朱元璋听了这话,当即又有些生气,“若是不贪污,不腐败,能有什么危险?瞻前顾后,哪能成大事?”

    “黄爷爷,您又误会了。”朱英苦笑了一声摇头,“我怕的并非是律法严苛,您也是朝廷中人,应该比我清楚。”

    “如今太子朱标薨,圣上只能立朱允炆为孙,而朱允炆本是庶出,淮西武将集团的那些老臣,必然心生不满,所以,圣上为了王朝的安稳,定会痛下杀手。”

    咱这大孙,连这件事都能看出端倪!

    不错,不错。

    就算落下了这十年的功课,依然是咱那天才的大孙。

    朱元璋心情就和过山车一样,立刻又好了起来,摸着胡子道:

    “圣上确实会杀人,但杀的只是淮西武将集团的那帮子,你若是入仕,离他们远一些,便不会受到牵连,就像咱,早就与他们撇清了关系。”

    “错错错,黄爷爷,你想的太简单了啊!”朱英连连摇头。

    这会,朱元璋懵了,“此话何解?”

    朱英道:“杀了淮西武将集团的人,朱允炆的皇位固然是不会受到威胁,但,若是此时,藩王作乱,该如何是好?”

    “黄爷爷想必也是军中之人,您觉得,凭年少的朱允炆与黄子澄那些文臣,能否挡住那些和圣上从血战之中杀出来的藩王?”

    朱元璋眉头皱了起来,“朝廷虽然兵多,但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谋,八成不会是对手,尤其是燕王朱棣!不过,咱不觉得,哪些个藩王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举兵造反。”

    “爷爷说的没错,若是正常情况,他们的确不敢造反。”

    朱英说到这里,微微顿住,是说起自己该怎么解释。

    关于后世的靖康之役,不少人的认识其实都有被史官误导。

    燕王朱棣,确实一开始就有反心,但也只是有而已,就和普通人也会做梦自己当皇帝是一个道理。

    若是历史按照正常的情况发展,他最多也就是屯兵扩大自己的力量,断然不可能突然掀起反旗。

    在古代,出师有名非常重要!上一个无名而反,争夺皇位的是李世民。

    李世民作为一个皇帝,就功绩来说,可以说比肩汉武了,他一生励精图治,不敢有丝毫懈怠。

    然而,即使是这样,依然在后世留下了无数骂名。

    诸位看官试着想想,李世民登基之后若是没有和史书之上那样英明,会发生什么。

    没错,会被人推翻统治,死的无比凄惨,这就是古代篡位的后果!

    而朱棣造反的“名”,是朱允炆在黄子澄等只会纸上谈兵的儒生的诱导之下,自己亲手送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