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天下明珠之南北朝 » 【补001】关于南北朝和读历史有什么启示的问题(代序)

【补001】关于南北朝和读历史有什么启示的问题(代序)

    (001一开始没发成功,这次试试看)

    一

    小时候对南北朝的认识,就是***说,我们不要成为南北朝,要用剩勇追穷寇,解放全中国,不管你接受八项条件也好,不接受八项条件也好,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是要过江的。还有一个就是小笑话,说南北朝的南朝是哪几个朝代?答:蒋宋孔陈。

    不管怎么说,也间接知道了南北朝,知道了划江而治,当然,实际上南北朝并不是划长江而治。然而,渐渐地发现,我们对这一段历史实在谈不上熟悉,中国人民最熟悉的历史是什么?三国对不对。由于一本小说《三国演义》,我们对三国最熟悉了。

    那个时候,争正统,争统一,好一番轰轰烈烈,好吧,公元280年,“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东吴灭,全国统一于西晋。该消停了吧,好好建设大好河山吧。谁能想到,相对太平的日子也就维持了11年。

    没错,刘备、曹操、孙权、关羽、诸葛亮、司马懿、张飞,等等英雄奸雄豪杰奋斗争取的目标只维持了11年,而从公元184年东汉黄巾起义开始乱起,到280年三国结束是96年(或者说97年,头尾都算的话。历史上时间的计算都有这个问题,就跟人的岁数一样,有的前后一减,有的还要算虚岁,大家在公元21世纪看讣告新闻都会发现这种不一致,之后遇到此类问题,不再重复说明,两个都对),乱了96年,消停了11年。

    公元291年,晋朝八王之乱开始,然后就是极其黑暗混乱的五胡十六国,316年晋朝被灭,活着的人逃到南方,317年建立东晋,之前的就叫西晋,然后南北继续乱,到420年,刘裕结束晋朝统治,建立宋朝,北方继续乱,公元439年,北方统一到北魏。这时候,南方是宋朝,北方是北魏,正式开始单挑式对峙。从420年算起,到589年隋朝灭陈国,连头尾算是170年,南北朝就是这170年,接下来我说一下我看到的是什么。

    二

    首先,看到的是“不相信”。

    夏商和西周也许太远了,有很多不可考的,那么,从春秋、战国到西汉、东汉,再到军阀混战和三国时代,西晋、五胡十六国和东晋,对于南北朝来说,可供吸取的历史教训可谓是汗牛充栋,毕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420年,打个九折也满1000年了。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就是一只王八也应该成精了,但放眼望去,不见王八只见蛋。祖宗创业十分艰辛艰难,万死之中侥幸一生,但传不了几代就开始糟蹋,而且是极其荒谬无耻的那种,最后义无反顾地走向毁灭。

    前者倒下,后者继之,我看到的是一脸的“不相信”,不相信厄运会降临到自己头上,不相信善恶终有报应。

    第二,看到的是“恐惧”。

    皇帝恐惧别人取而代之,这里的别人不仅包括臣子,还包括兄弟和自己的儿子们。大臣们恐惧皇帝突然不信任了,或者恐惧皇帝突然对自己恐惧了,如果是驻守边关的将领,则恐惧京师皇帝身边的人吹点耳边风。王亲贵族们除了恐惧被诬以谋反外,还恐惧有一天自己的名字被人借用在造反的旗帜上而说不清道不明。至于老百姓,不是被杀,就是被掳,恐惧生,恐惧死。有一次北魏的军队到南宋边境,秋毫无犯,老百姓高兴地端茶送水,对他们来说,不管是自己国家的军队还是敌国的军队,能让自己活命不伤害自己的就是好人。

    另一种恐惧是,作为一个小老百姓,你从这些恐惧中难以学习到必定成立的生存经验。比如你坚决不投降,可能欣赏你的骨气,把你放了,也可能恼羞成怒把你斩了。反过来,你识时务而想先降了,也可能被人看不起斩了,也可能当作人才大用。有人邀你造反,你同意,可能死掉,不同意也可能死掉。皇帝做得不好不对,你提意见,可能大赏,也可能被斩。你不提意见,将来也可能成为帮凶而被清算。当然,难归难,不管怎样,各人可能还是会有所收获的。至少有一点收获,那就是,现在的读者会庆幸没有遇到这样的选择——当然,选择也会变异成现代的形式。

    第三,看到的是“熟悉”。

    我国有一种食物,叫“陈年老汤”,就是这炉子是不关火的,不管是兵荒马乱,还是太平盛世,他总归保证这炉子是一直烧着的,里面的汤呢,今天舀出来多少,就再加进去多少水,反正就是从来不用洗锅的,有的号称都烧了上百年了,越老越值钱,食客们趋之若鹜,据说能吃出前朝的味道。

    其实要吃出前朝的味道,不用舍近求远,真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要睁开眼睛,用心体会,不要说前朝的味道,就是南北朝的味道也能闻到。因为酱缸比老汤更甚,都是千年起步。你看南北朝的事,好多是熟悉的味道。

    比如说人家叫你提意见,你当真了,真的提了真的意见,结果如何?我告诉你,现在和1500年前是一样的,1500年前和现在也是一样的。

    再比如干活越多犯错误的机会越多,你在前面拼死拼活,功劳再大,有人在领导耳边嘀嘀咕咕,你承受的压力和1500年前也是一样的,而且你会发现,很多事嘀嘀咕咕只要一句话和几句话,但你想解释清楚,可能一万句也说不清。唯一庆幸的是,现在可能没有了被杀头的危险。

    另一种熟悉更让人百感交集。汉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但晋朝毕竟亡了,北魏居然还盲目崇拜汉文化,全盘汉化,然后呢,历史书上除了国名和一些人名让你感觉这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其他的居然跟汉民族一样,各种糟粕、迂腐、无耻,竟然学得八九不离十。比如,有一个特别喜欢提意见的大臣,同时也有料事如神的神通,皇帝一直很喜欢他,后来皇帝跟他讲,写历史一定要真实,有什么写什么,然后他也认真执行了,然后就被杀了,还被灭了族。我差一点认为北魏的胸襟超越了传统的中原文化,但最终还是不能避免堕入鼓励迎合的窠臼的宿命。

    第四,看到的是“看不见的暗物质”。

    既然是看不见的暗物质,按说是看不见的,之所以说看到,实际上是感觉到了它的存在。

    一种是百姓的悲惨和痛苦。历史书上留下的,绝大部分是有名有姓的人物的事迹,老百姓的悲惨和痛苦不是说没有描述,但就一个个人来说,绝对是处于消失的状态,这是肯定的,也是必然的。简单的两个字“屠城”,就概括了无数的悲惨事迹。“掳几万人还”五个字就隐藏了无数的痛苦事迹。还有更多的没有写一个字的,就仿佛是宇宙中的暗物质,一定存在,但是你看不见。

    另一种是嗡嗡嗡的声音。三人成虎,积毁销骨,人言可畏,等等,说的就是这种。大多数的声源,在历史书上没有记载,有的可能是“有人告发”、“或曰”这样的描述,但你能真切地感受到这样一个群体的存在。一件事的做成,绝不是有一个振臂一呼的英雄就能成立,而往往要有抵抗、抵消嗡嗡嗡群体的戏码相匹配才算圆满。

    其实,看到的还有很多,很多。挂一漏万,就在故事里慢慢体会吧。

    三

    读历史书,看过去的故事,到底有什么用,能不能得到什么启示,能不能避免重犯错误?

    有用。可以消遣,可以警醒,可以感到幸运,可以作为谈资。

    启示是有的,但不一定有用。前者相当于帮助你看到前面有一个坑,后者相当于你虽然看到了但你躲不开。简单举个例子,有人造你谣,或者给你上纲上线一下,你真的能说得清吗?你能让听你说话的人真的相信你说的都是真的吗?包括白天和黑夜,今天和明天。退一步讲,你真的能准确、无误地表达清楚吗?荷包蛋会煎吧,你能用一百字写下操作步骤,别人看了完全明白,照此操作就煎出一样的蛋吗?退两步讲,你真的会知道有人吹你的风吗?过去,一张八分钱的邮票能让你忙活半年,现在时代变了,也只不过是变成了一张八毛钱或一块二的邮票,甚至是免费的,因为有流量套餐花不完。

    重犯错误是可以的,避免是美好的愿望。不说别的,三国演义里曹操把船用铁链连起来,然后让人给烧了,就这样的事,你翻一下三国以后的历史,不知道有多少,就算罗贯中写成《三国演义》前的可以原谅,那写成并广泛传播之后的呢?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道理都懂,但谁脸上写着“贤臣”,谁脸上贴着“小人”?或者,你怎么知道今天这个行为是贤臣行为,明天那个行为是小人行为,谁来判别,谁说的是对的?这是实际操作中的难点。

    都说悲剧才是最好的艺术。看多了历史书,就会有一种悲观,说得阳光一点,就是:太阳底下无新事。

    所以,就算是为了了解艺术,也应该看一点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