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天下明珠之南北朝 » 012 打仗先打心

012 打仗先打心

    答案是:二十七人,愿从者百余人。时间是元兴三年(公元404年)2月28日,古人讲的日期都是农历。

    经过这次十来人对几千人的传奇反转后,刘裕的名气开始起来了。

    事实证明,这一次不完全是运气,后来的事实也将证明,这一次完全不是运气。因为在以后刘裕几乎都是追着孙恩打的,感觉是那种嗜血的追逐,只要孙恩到哪,刘裕就追到哪,这里面就是有一种强烈的自信:你跟我打一定是输,毫无悬念。

    而孙恩好像也有一种自信,就是:我跟你打一定是输,毫无悬念。所以,只要听说是刘裕,能逃则逃。

    这就涉及到了一个打仗的一个规律性的现象,即使是到了热兵器时代的朝鲜战争,也依然存在,并且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两人打架,武艺高的胜率高,身体壮的胜率高,要分出个高低不难。三个人打架,条件差不多的话,人多者胜,毕竟两手难敌四拳。

    但随着人数的增多,则不一定是人多的一方赢了。举个例子,有一方有一百人,从一条街的东边气汹汹地走过来,另一方有一千人,从同一条街的西边气汹汹的走过来,双方相遇,开始打斗,拳打脚踢,刀枪剑棍斧钺钩叉,最后谁会赢?答案是:不一定。因为空间的限制,能开展工作的人只能是挤在前面的有限的那些人,一千人中的大部分只能是跃跃欲试准备进入工作状态而无法马上开展工作。

    这时候,如果那一百人十分凶猛,赢了气势,一千人的这一方在前面的人抵挡不住,节节败退,就有可能把后面的人往后面挤,后来的人再厉害也只能往后退,这种情况往往是在很短时间内突然发生的,大家看一下有关发生踩踏事故的报道就能了解了。有人说了,那一千人不能分一部分从另外一条街包抄吗?是的,但道理是一样的,这儿只说一条街是为了简化模型而快速看到事情的本质。

    所以,打仗的话,二十万人对十万人,好当然是好,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这些道理都是对的,但战场上的人数对比不是这么简单,圈圈也不是那么想围就能围的,苏轼不是还唱过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另一方面,人数少的一方,在战场的某一个局部形成相对优势兵力,进而歼灭敌人,是完全可能的。

    这些,前人已述,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除了这些情况,打仗有一个最最关键的因素,无论是看春秋战国的战史,还是近一百年的战史,都是千真万确地在发挥作用。

    那就是:主帅。或者说,是“主帅的心”。

    这儿的心当然不是指主帅胸腔内那颗时刻不停扑通扑通的心,虽然这确实也很重要,而是指主帅所有的智力活动,加上情绪活动,加上精气神的总和,经过一系列综合的组合、配合之后,对于战场情况所做出的判断和所有外在的表现。

    说得有点复杂,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能理解。简单地讲,就是作为主帅,你能不能看懂对方的行为,判断对方是怎么想的,你有什么针对性的行动计划,以及你能不能以适当的方式跟你的幕僚和中层干部说清楚。

    而这些“看懂”、“判断”、“计划”,其实是很难的,说是最难的也不为过。为了理解这一点,举个例子吧。

    比如说家里的抽水马桶漏水了,平常不接触这些事情的朋友就很难一下子看懂马桶的这个行为代表了什么(应该是有多种可能的),马桶是怎么想的(前几天就告诉你了有时候憋不住,但你没当回事),而专业人士一来,马上就知道无非是几种可能,稍微询问一下最近的使用情况,逐一排除,就能定位问题所在,然后给出几种办法。这就是经验。

    但有的专业人士对这一套流程运用得很熟练,表现出来就是故障定位很快,这就是能力。更有的专业人士一看就快速判断有一种可能最大,直接定位问题所在,这就是悟性。还有的专业人士不仅很快解决了马桶的漏水问题,还顺便检查和发现了其他隐患,比如卫生间的进水阀门快要坏了,还给出了今后避免发生问题的建议,这就是“帅气”,能当主帅的气质。

    所以,我们经常在书上看到一句话,叫作: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千军”要的是标准化训练,整齐划一,令行禁止,但“将”做的都是非标准化的思维活动。平时练兵练得再好,将指个错误的方向,急行军二十公里,不好意思,指错了,回来,快回来,是另一个方向急行军二十公里,那么千军也要被累死,作为个体的武艺再高,也可能在这种折腾中被玩完。赵括带兵五十万,白起带兵五十万,结果赵括被围,四十万被坑杀,跟着赵括的几十万人中难道没有勇士能人?你说这几十万人冤不冤?

    说了这么多,概括一下就是:打仗首先比的是主帅的心,然后再比军士的战斗力。

    而刘裕打仗,就是胜在主帅。就某一场仗来说,孙恩未必实力不如刘裕,但孙恩被打趴下一次以后,心中已经十分惧刘,所以还没接战就已心中崩溃。有人说了,孙同学,胜败乃兵家常事,这次考试不好,不代表你能力不行,下次继续努力,乖,加油哦!

    孙同学说,好的,谢谢你的鼓励,我一定努力!闻鸡起舞,早起早睡,到单位的时间比刘裕早一点。

    刘裕和孙恩的第一次交手很险,但险胜了。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没有。作为专业造反的孙恩,这下知道刘牢之的北府兵团不是吃素的了,一个侦察兵就竟然这么厉害。但他是个爱面子的人,他得找台阶下啊。

    他是分两个台阶下的。第一个台阶是在刘牢之军到达钱塘江北岸的时候下的。他说,兄弟们,不要担心,我们保住钱塘江以南的地方,也相当于越王勾践了。意思是即使主板上不了,也能上个创业板,这话显然是为了稳定军心和自己的心。

    第二个台阶是在399年12月26日刘牢之大军渡过钱塘江的时候下的。孙恩说,我们这是主动的撤退,不是逃跑,不需要难为情。于是他裹挟了二十多万男男女女向东撤退。孙恩确实有心计,也非常了解东晋官兵的业余爱好,一边撤退,一边沿路扔了很多金银财宝和妇女,刘牢之的军队追上来以后就疯狂捡拾抢夺,也就顾不上追击了,所以孙恩很从容地退到了舟山群岛。

    这让我想起了我国东南沿海某巨商曾经说过的,就怕你没有爱好,只要有爱好,总是能搞定的。人类的本性千百年来变化不大,东晋的官兵也不例外。只是可怜了孙先生任命的地方干部,屁股还没坐热,就被谢琰派给刘牢之协助工作的司马给杀了,包括吴郡的太守陆瑰,吴兴的太守丘尪(读wāng),余姚令沈穆夫(吴兴人)。这位清道夫司马名字叫高素,历史上关于他的资料很少,像是个跑龙套的,但经常看到他露面。

    不过,这一次的剿匪行动在显示刘牢之和他带领的军队战斗力的同时,也暴露了军纪的问题。本来是来平暴,结果赶走了强盗,自己却开始抢劫了,老百姓毫无疑问是非常失望的。

    这说明刘牢之对这方面根本就不当回事,也没有把老百姓看成是同胞。这一点,和以后刘裕的带兵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兵源差不多,为什么军纪不一样?根子还是在领导人员的综合素质不一样。刘牢之这种和所服务的人民群众严重对立的做法,很可能是他最终陷入绝境的原因之一。

    当然,他可能认为自己是为上级服务的,或者是为自己服务的。但我们清楚的是,派他去是为了平定孙恩之乱,不是去抢劫已经受苦的老百姓的。

    孙恩虽然勤奋,但毕竟现在已经是年底了,今年是不会再来了,再来就是明年了。趁着他不来捣乱的这会儿,我们来捋一下晋朝的基本情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