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天下明珠之南北朝 » 041 王马组合

041 王马组合

    公元305年,永兴二年,司马越任命琅琊王司马睿为平东将军,负责徐州等地军事工作,办公地点设在下邳。

    在主要的工作任务明确之后,用人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司马睿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个机会。他看上了一个人,一直想把他要过来,现在提出来,时机很好。有很多事情,不是说想法不好,也不是说没有前瞻性,而是用非其人,所以最后黄了。

    司马睿向司马越请求,为了做好领导安排的工作,希望能派府上的参军王导先生到平东将军府协助自己工作,不是短期借调,而是直接按调动走手续,职务是司马。司马越没怎么犹豫就同意了。对于想做好工作的同志提出的一些合理要求,支持一下是大多数思维正常的领导都会作出的正确选择。司马越这一生,深一脚浅一脚的,但这个决策还是比较英明的一个。

    司马睿和王导很早就在工作中认识了。巧的是,两人都是出生于公元276年,属于同龄人。两人相识的时候,王导正在东海王司马越府上当参军。他意识到,现在面临的乱是一种特殊的乱,名字叫“天下大乱”。在这种情况下,王导立志要匡兴国家,恢复统一,看到司马睿很高兴,他对司马睿非常欣赏,寄予厚望。司马睿对他也是敬重有加,亲如密友。

    中年人最怕问初衷。王导立的志看起来光芒万丈,但从王导后来的表现看,人还是好人,但志已经不是当初的志了:他的主要目标是稳定朝局,偏安江东,对于“恢复统一”则信心不足、兴趣不大、能力不够。当然这是后话了。

    司马睿有了王导,就好比刘备有了诸葛亮。王导跟随了司马睿,也有了用武之地。

    王导选择司马睿作为辅佐对象,不是偶然的结果,良禽择木而息,他绝对是良禽中的良禽,特别挑。

    王导为司马越工作之前,仅仅继承了祖父的爵位即丘子,司空刘蹇曾经给他任命了一系列官职,比如东阁祭酒、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都是普通人一时难以望及的好工作,他都没有看上眼,宁可在家闲着,也没有到任。而东海王司马越一召唤他,他就去了。因为他觉得跟着司马越能干符合他志向的大事。

    王导是个大才,但有一样东西比他强,那就是形势。形势比人强,这真的不是一句空话。司马越虽然风光,但处于权力的漩涡中,随着形势的发展,司马越的处境也在不断地变化。王导如果一直跟着司马越,很可能是无数牺牲者中的一个,他能力再强,也斗不过形势。

    离开司马越,投身平东将军府,对王导来说,是正确的选择。

    公元307年7月11日,朝廷任命司马睿当安东将军,负责扬州及江南等地军事工作,假节,镇守建业。建业是扬州的州政府所在地,后来为了避讳,改成了建康。东海王府参军王导成了安东司马王导。

    那个时候的中原,乱得想说清楚都不容易。朝廷能够荡开一笔,安排司马睿镇守建业,还是有点眼光的。从这一点讲,司马越是有一定功劳的。

    9月1日,司马睿到达建业,作为一个山东人,到南京来,难免人地两生。这个时候,他特别依赖另一个山东人,就是王导,有什么事情都跟他商量,王导很自然地成了他的首席智囊。

    前面讲到,司马睿刚到建业的时候,江东的原住民对他不熟悉,不熟悉就会有怀疑,有了怀疑就会不信任,不信任自然就会看不起。所以出现的一个尴尬的局面是:司马睿到了建业已经很久了,江东的那些有名望的实力派和曾经的实力派一个都没有来晋见。要知道,司马睿不是来度假的,他是带着当时合法中央政府的任命来的,江东的人不尴尬,司马睿就尴尬了。

    这时,王导出现了,他决定要解决这个问题。这成为他担任安东司马后的第一个大手笔。

    王导要做的事叫“包装”。

    当时,王导身份是有的,毕竟是从赫赫有名的东海王司马越府上过来的人,不过他在江东的名气还不大,但他有一个堂兄名气已经很大了,他想用一下他。

    这位堂兄名叫王敦,生于公元266年,两人相差10岁,是亦兄亦长的关系。王敦对堂弟印象不错,这一点可以从一件往事揣摩到。

    王导很小的时候就很有一番风度,言谈举止表现出来的眼界、气量有点大人的样子,总之非常有范,在14岁的时候,陈留郡有个高士叫张公,看到王导后啧啧称奇,对他的堂兄王敦说:“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这都是史书原话,不用翻译也看得懂。称呼“此儿”,可见说话的这两位都已经是成年人了。张公如此说,自然知道王敦会如此听。外人说话,常常是说出了自己人早就知道的东西,这种惊讶,是对对方家族的恭维。

    十来年后,司马睿听了刘隗、刁协的话,疏远王氏的时候,王敦上疏为王导抱不平,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王导的欣赏。

    比如,他说,辅佐君王的大才既要有远见卓识,又能做到价值观正确,明辨是非,做事果断。要说这样德才兼备的人,我见识少,还没有见到过,见到过的人,还没有超过王导的。(“且王佐之器,当得宏达远识、高正明断、道德优备者,以臣暗识,未见其才。然于见人,未逾于导……”)

    以王敦一向自傲的习气,能如此出力地为王导发声,可以说明两点:第一,他对王导这个堂弟确实是很欣赏的;第二,他是有点仗义执言的义气和胆气的。

    王敦的老婆是武帝的女儿襄城公主,也就是说,他是司马炎的女婿,是驸马都尉,早年是太子舍人,司马伦篡位后,王敦劝说自己的叔父王彦起兵勤王,立下了功劳,被提拔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侍中,很快又出任广武将军、青州刺史。也就是说,在307年的时候,王敦已经是高官官员了,王导还只是参考厅局级待遇。

    王敦到建业出差的时候,拜访琅琊王司马睿,期间兄弟俩相见。王导跟王敦说:“琅琊王虽然仁德宽厚,但名望还轻。兄长威望已振,希望你能够匡扶相济。”王敦同意了。

    王敦的同意,外因是王导的劝说,这个不可少,内因是他也看好司马睿在建业的潜力。朝廷聘他为尚书,他不去,琅琊王司马睿聘他为安东将军府军谘祭酒,他就上任了,扬州刺史刘陶去世后,司马睿任命他为扬州刺史,同时授予了军职:广武将军。回到建业很可能是为了述职。

    刚好三月份上巳节到了,王导精心策划了一次路演活动。

    上巳节有个活动,叫“禊”,这个字念“戏”,意思是在水边举行的祭祀水神的活动,一般在春秋两季进行,目的是请求保佑,逢凶化吉。王导策划,让琅琊王郑重其事地参加观禊活动,出行的时候特意坐在一个没有遮盖的轿子上,相当于滑竿的那种,这样能让人看清楚面目,各种依仗非常正式、严肃,然后,王敦、王导等知名人物随从左右,一路上表现出对司马睿毕恭毕敬的样子。

    这一路走来,建业的士人、百姓自然拥在路边看热闹,江东有名的纪瞻、顾荣等人也在其中,他们不熟悉司马睿,但知道王敦、王导等人,看这些官场上的成名人物居然对轿子上的一位年轻人如此恭敬,可见这个年轻人不得了、了不得啊!这就好比看到老板的司机居然是清华毕业的,厨师是北大毕业的,那这个老板肯定了不得啊,能让杰出人才甘心跟从,必定是有两把刷子的!说不定还不止两把。

    这一下子就改变了纪瞻、顾荣等人对司马睿的观感,同时也受到了一定的震慑,赶紧在道旁跪拜行礼,以消除之前目中无睿的不利影响。

    王导给司马睿做的谋划是:司马睿要在江东立足脚跟,收买人心和接纳俊才是两件大事,而关键是对意见领袖的争取,具体做法可以说是十六字方针: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义。而纪瞻、顾荣,还有贺循都是当地有名望的人,只要这几个人来了,其他人也就来了。

    上巳节的观禊路演活动结束以后,王导受司马睿委托,亲自拜访了纪瞻、顾荣等人,给足了面子,请他们出山支持司马睿,两人欣然从命。

    江东的其他才俊看到连纪瞻、顾荣这样的人物都为司马睿做事情了,自然就纷纷主动把简历投了过去,司马睿基本上来者不拒,收之麾下,其中有一百多个人成为有潜力的后备干部,史称“百六掾”,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局进入正轨,老百姓也逐渐认同了司马睿这个新领导,人心渐定。

    人是从众动物。一千几百年以后的集资套路,王导已经在熟练使用了。你说王导是不是很厉害?

    俗话说,三代才可能出一个贵族。往上追溯的话,王导的爷爷那一代已经发展得很好了。王导的厉害,无法排除这一代一代的积淀和影响。

    王导的爷爷叫王览,这个名字可能有点陌生。不过二十四孝很多人听说过,其中有个卧冰求鲤的故事。估计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王导的爷爷王览和这个故事的主角有关系:两人居然是亲兄弟,只不过是同父异母的。

    卧冰求鲤的主角叫王祥,继母朱氏对他非常不好,他却对继母非常孝顺,后来总算安全成人,事业也颇有成就,做官做到太保,职称评到公爵,寿命活到八十多岁。

    王祥和同父异母弟王览从小就感情很深。成年以后,有一天,一个叫吕虔的人,一定要送给王祥一把佩刀,说只有能登三公的人才能镇得住此刀,送你合适。王祥推辞不了,只好勉强接受。临终的时候,王祥把刀送给王览,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汝后必兴,足称此刀。”

    王览生了六个儿子,这一门累世有贤才,十分兴旺。王祥也有五子,但有三个走得较早,他的后人就没有王览的后人那么出名。王祥的话还真带有点预言的性质。

    有了王敦、王导的支持,纪瞻、顾荣、贺循等人的加入,江东各路才俊的归心,建业开始有了君臣之礼的气象。北方动乱,陆续有人过江避乱,王导劝司马睿将其中的贤人君子悉数收纳,共同建设美好扬州。

    接下来,王导主要负责朝廷的政治运作,王敦主要负责地方上的军事工作,为司马睿在建业打好基础,为后来建立东晋政权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因为功劳很大,王家受宠、被重用,成为最重要的东晋士族。如果说皇帝是一言九鼎的话,那么王家的一言也有四五个鼎,所以也就有了“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司马睿选择了王导,王导也选择了司马睿。明主与贤臣都是互为需求的。这对君臣组合放在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中,至少也是中等偏上的。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在王敦出问题前,“王与马”中的“王”是包括王敦等人的。第二,在“共天下”的过程中,王与马既有合作,又有矛盾。这种矛盾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这涉及到所有的封建政权,乃至现代社会都会遇到的一个难题。

    当然,在司马睿的事业中,江东的顾荣等人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那么,这几位为什么被称为当地的重要意见领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