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天下明珠之南北朝 » 043 会计陈敏

043 会计陈敏

    在很久以前,西晋政府在甘肃、宁夏、陕西等地镇压少数民族,匈奴等民族奋起反抗。到了公元294年,有个氐族的首领叫齐万年,开始作乱称王。

    齐万年起兵之后,关中地区陷入了混乱,时间一长就开始缺粮,略阳、天水等六个郡的人为了活命,就向四川迁移,四川是天府之国,去四川求生存,活命的可能性大一些。在这个迁移的过程中,李特兄弟脱颖而出,成为难民首领。

    难民为了活命,想到四川去,到了四川发现这地方很好,就靠着给当地人打零工或者其他的方式住了下来,当然也不排除有的人会做些偷鸡摸狗的事情。但大多数人都是老老实实的人,就想通过劳动活下来。但朝廷不允许他们在四川定居,觉得这样会把四川搞乱,就要求他们迁回原籍,至于迁回去后怎么生活是不会管的。

    这种要求迁回的命令是不会考虑难民的具体情况的,比如田里的庄稼即将成熟,但还没有成熟,现在走,等于放弃掉可能到手的粮食,或者跟东家说好了要干多少时间拿多少工钱,现在走,也等于空手而返,同时也毁了约,等等。虽然李特做了一些工作,有所延期,但最终还是要求回去,并且这种行与不行全靠主官的一张嘴,对于难民来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李特等在四川被逼造反。

    朝廷为了镇压他们,就抓了壮丁前往益州,可见正规军已经不够了。官府对这批壮丁的行程要求很严,凡是在所经过的地方停留五天以上的,当地的郡长就地免职,在丢官帽的压力之下,各地的官员都非常卖力地催促壮丁们赶路,只要出了自己管辖的地界,就万事大吉。这样一来,壮丁们就很悲惨了,最后的结果就是毫无意外的官逼民反,本来是要这些人去镇压流民的,结果把这些人生生逼成了武装流民。这个景象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对了,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就是这样起来的。

    这个时候,有个叫张昌的蛮族人借机煽动,把这批铁定赶不上日期的壮丁吸收为自己的队伍。张昌手底下有个大将叫石冰,很厉害,但一物降一物,石冰打不过一个叫陈敏的人。陈敏代表政府处理完石冰,就开始自我膨胀,没隔多久,觉得自己能开分号了,就造反了,这场叛乱被称为陈敏之乱。

    以上是大致的线索,可以看出,整个发展过程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块压一块,一块倒,块块倒,那个时候晋朝的局面真的已经是不可收拾了,以至于很多用于收拾局面的手段都是饮鸩止渴。

    陈敏之乱发生在东晋建立之前。陈敏这个人是草根出身,从普通的吏做起,一开始是家乡庐江郡的廉吏,这个廉吏可能是指郡吏中的先进工作者,他以这个身份补为尚书仓部令史,相当于当上了粮库的主管。

    在粮库工作的时候,陈敏逐渐熟悉粮食业务,对当时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思考,成为了一个能吏。在他人生的上升过程中,曾经提了两次关键的建议,给他带来的收益都很大。

    第一次,是赵王司马伦篡逆的时候,有三个王起兵勤王,三王的人集中办公的时间长了以后,京师的粮食就有点不够吃了,没有粮食可是要命的事。主官一筹莫展之际,陈敏建议道:“南方的米很充足,时间长的都已经存放几十年了,眼看就要腐败掉了。只是由于没有漕运,无法救济中原,如果把南粮运过来,就可以解燃眉之急。”朝廷同意了,就任命他为合肥度支。

    度支是什么官呢?度就是度量、称量的意思,支就是支出、交付的意思,度支这个职务有点像粮库的会计加出纳。成为合肥度支,陈敏就从事业编制变成了公务员编制,这是重要的一步。后来又转为广陵郡度支,靠着为公家运粮,陈敏逐渐有了自己的人马,这是他的第一桶金。

    第二次,是流民张昌造反的时候,派部将石冰进攻寿春,寿春的都督叫刘準,惶恐不安而无计可出,这也算是一个窝囊废。窝囊废也并非一无是处,他至少有衬托人才的作用,如果他不挡道,还有发现人才的作用,所以不要一说窝囊废就全盘否定。

    这个时候,陈敏刚好统领大军驻扎在寿春,他跟刘準建议道:“刘大人,张昌、石冰的人都是由于不愿意到远方当兵,才被逼成了反贼。对于这样的乌合之众,很容易分化瓦解。请大人分配部队,允许我合兵统筹指挥,我有信心,一定能够击败石冰!”刘準看陈敏这么有办法、有担当,愁绪顿解,爽快地分了一部分兵力给陈敏指挥,陈敏由此实力大增。

    陈敏倒也没有说大话,他不仅是个合格的会计,还是一个合格的军事指挥者,确实是有点本事的。

    当时石冰的部队是陈敏的十倍,但陈敏以少胜多,带领部队很快击败了吴弘、石冰等,并且乘胜往北进击,战斗了几十次,全部获胜,一直打到了扬州。接着,又征讨徐州的封云,封云的手下张统把封云斩首后投降。陈敏凭借一系列的战绩,被升职为广陵相。广陵相,相当于广陵郡的郡长,这是地市级领导了。

    这个时候,晋朝的皇帝还是何不食肉糜的司马衷,此时正在长安,长安的四面八方都是交战之地。陈敏看到这种情况,感觉皇帝也不过尔尔,整天东奔西逃的,整个晋朝都已经资不抵债、濒临破产了还在苦苦支撑,再在晋朝投资已经意义不大,不如抽资自立,加上频繁的胜利让自己有了用兵如神的错觉,就有了超过自己实力、脱离当时形势的信心——野心,他想要效仿孙权割据江东。权力和地位带来的愉悦总是短暂的,时间不需要太长,广陵相这样一个地市级的领导职务已经不能满足他放眼天下的心志了。

    陈敏的老爹听说了儿子的雄心壮志,非但没有为儿子的远大志向感到高兴,反而大怒道:“灭我门者,必此儿也!”说到底,姜还是老的辣,陈老爹经历的多,见得多,同时也是旁观者清,知道这种情况下当出头椽子大概率会是什么下场,他更明白自己的儿子是什么货色,本来是国家的栋梁,这样不自量力,最后只能变成国家的牙签被扔到垃圾堆里。女大不中留,儿大不听劝,陈老爹在重重的灭门忧虑之下,没多久就去世了,陈敏按照当时守制的要求,辞职还家。

    这个时候,陈敏已经名声很大了,当时的西晋杠把子是东海王司马越,他正在西行去迎接圣驾,就在出差的途中,任命陈敏为右将军、假节、前锋都督。对陈敏来说,这相当于一下子从地市级提拔为高官了,比华林园的青蛙还跳得快。司马越在百忙之中,还给陈敏写了一封亲笔信,信中极尽赞美之词。这对于杀人不过头点地的司马越来说,是比较难得的,感谢史官,让我们仍可一窥究竟。不过,这封信中对于陈敏的功劳讲得还是恰当的,也从侧面让我们了解了陈敏的主要业绩和实力段位。

    “将军建谋富国,则有大漕之勋。”这是说陈敏开发漕运运粮的功劳。

    “及遭冰昌之乱,则首率义徒,以寡敌众。外无强兵之援,内无运筹之侣,只身挺立,雄略纵横,擢奇谋于马首,奋灵机于临危,金声振于江外,精光赫于扬楚。攻坚陷险,三十余战,师徒无亏,勍敌自灭。”这是说陈敏打败石冰的功劳,基本属实。第一,他是较早出击的人,第二,他确实是以寡敌众,第三,他可谓全胜。在兵力和谋士不足的不利情况下,陈敏依然取得了不俗的战绩,表现出了不俗的才能和良好的运气。他如果就此精忠报国,在史书中列于贤臣之列是意料之中的事,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被排在后面、放在乱臣之中。

    陈敏是典型的德不配位,终遭祸殃,归根结底还是两少一多:读书太少,思考太少,贪欲太多。在人生的三岔口,陈敏走错路是早晚的事。

    得到司马越赏识之后,陈敏的羽翼更丰满了。不过,跟着司马越征讨豫州刺史刘乔的时候,他也吃到了久违的败仗。陈敏看到中原大乱,这地方不是自己的菜,就打算离开这个绞肉场。在请示司马越获准后,陈敏率军向东转移,在历阳收兵驻扎。

    这时,刚好吴王司马晏的常侍甘卓从洛阳过来出差,陈敏很有想象力,他叫甘卓假称接到皇太弟的命令,任命自己为扬州刺史,又假传命令,任命江东有名望的顾荣等四十多人为将军、郡守,顾荣等人假装服从,就任了伪职。

    陈敏真是想当官想疯了,居然想出这种当假官的勾当,和自己改分数的小学生认知水平差不多。

    兄弟不够,亲家来凑。陈敏又跟甘卓提出,要结为儿女亲家,为自己的儿迎娶甘家的女,他打算用婚姻来稳固跟甘卓的联盟,两人互为表里,共图大业。甘卓同意了。

    陈敏俨然一副要做大事业的样子。

    但是,遗憾的是,很多人对他并不买账。比如,扬州刺史刘机、丹阳太守王广等都弃官而走。说白了,陈敏给的官是伪职,这些人认为不但不值钱,而且风险很大。

    陈敏的弟弟陈昶知道顾荣等人有二心,不可能真心归附陈氏,就劝陈敏把他们趁早杀了,以绝后患,但陈敏不同意。要说陈敏一点不知道顾荣有二心,恐怕也不可能。但顾荣等人是旗帜,只要他们表面上服从,就有号召力,对自己的合法性有背书的作用。杀了顾荣,就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干了,毕竟杀人不是自己的目的啊。

    在陈敏的安排下,他的几个弟弟分据各地,意在掌控局面。比如,陈昶带领数万精兵驻守在乌江,陈恢率领钱端等人把守在江州,陈斌向东拿下若干郡,占据了吴越之地。

    亲兄弟出马,分兵把守各地,是比较放心的,但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没什么用。原因很简单,一家之中,出一个豪杰和枭雄已经是祖坟冒烟了,几个兄弟都是方面之才实在是很小的概率。一旦老大落马,亲兄弟必定如同风中之烛,一吹就灭。

    陈敏命令自己的僚佐把自己当成是负责江东军事的都督、大司马、楚公、封地十个郡,加九锡,位列上尚书,又自称接到羊献容皇后的诏书,让他从长江进入黄河,奉迎圣驾。这个粮库会计出身的陈敏的性子实在太急了,楚公、加九锡,这两个都出来了,上位的想法太明显了。这些东西,一般来说,想搞的人都是逼着皇帝弄的,虽然有点逼迫性,但至少还有一点程序合法性,你却是让僚佐弄的,敢情你是唱戏班的班主?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可能是陈敏当时的想法。

    陈敏对标的是三国时东吴孙氏政权。草台班子搭起来后,看着有模有样的,陈敏顿时有了革命即将成功,同志不用太努力的错觉。

    其实,顾荣先生对于形成这种错觉,也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