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天下明珠之南北朝 » 049 石勒出场

049 石勒出场

    石勒的经历十分传奇。

    他是居住在并州上党郡武乡县的羯人。羯的一个意思就是公羊,从名称上可以看出羯人是喜欢吃羊肉的民族。羯人是匈奴别部,别部的意思是:在汉人看来他就是匈奴,在匈奴看来,他则是不正宗的匈奴,属于“杂胡”。羯人和匈奴是共生的关系,双方在一起共同发展,但在群体中居于次要地位。

    石勒字世龙,原名叫㔨(音同“背”),祖父叫耶奕于,父亲叫周曷朱或乞翼加,都是部落里的小头目,这两位的名字一看便知是胡人,而石勒的名字则完全不同,很像中原人士,这是后来石勒的亲密战友兼早期合伙人给他起的。石勒的祖先是羌渠的后裔,有人研究出来,“羌渠”发音和“康居”接近,羌渠实际上是西域康居人的后代。

    匈奴主要活动于中原汉族所建立国家的北方,康居人主要活动于西方,匈奴在其强盛时期裹挟了很多其他的小的部落群体,一起生活、作战,但在内部是有所区分的,匈奴的贵族来自于匈奴的主体部落,如刘渊家族就属于屠各部,这是匈奴内部最高贵的部落,主体部落以外的其他部落则居于相对次要的地位。

    东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冬十二月,南匈奴单于于扶罗去世,弟弟呼厨泉即位。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秋七月,呼厨泉到邺城拜见曹操,被曹操留在了邺城,实际上是被曹操控制起来了。一方面,曹操给与了以呼厨泉为代表的匈奴上层良好的生活待遇和政治待遇,另一方面,将其部众分为五部分,以分化、削弱其整体实力。在驾驭匈奴方面,曹操还是老谋深算,技高一筹。操,真乃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也!

    在这种情况下,匈奴的贵族渐渐地成为东汉和曹魏以及后来的西晋的属民,除了处于顶层的少数人,大部分人也就泯然百姓了,当然,如果有什么大事,这些前贵族还可能成为领头的人,老百姓的心里对于贵族姓氏会天然地仰望和追随,这几乎是所有民族都会有的现象。

    正牌的匈奴沦落至此,作为匈奴别部的羯人就更不用说了。所以,石勒家虽然在羯人中是个小头目的身份,但本身也是很普通的劳动人民,不是什么贵族。这也是石勒和五胡十六国或十九国中其他胡的首领不一样的地方,他真的是平民出身,白手起家。而刘渊、拓跋氏、慕容氏、苻氏等在这一时期建立政权,其家底都是有贵族色彩的,不仅如此,这些人搞的都是家族企业,同一个家族的人一起创业,一起吃肉,困难时相互支持,成功后相互伤害。而只有石勒,是孤独的。他所依靠的,主要是异性兄弟,即创业十八骑。这是他经常跟刘邦、刘秀比较的原因,在他看来,二刘也是平民出身,白手起家,是值得学习的榜样。他的这种孤独,也是他在石虎问题上不能做到杀伐决断的深层次原因。

    石勒14岁的时候,跟着老乡到首都洛阳做点生意,在上东门靠着墙长啸,被当时的王衍看到,大为惊异,说:“刚才那个胡人小娃,我听他的声音,看他的样子,是有不同寻常志向的人,恐怕将来要成为天下的祸患。”赶紧派人去抓,但石勒已经走了。这个故事读来有点蒙太奇的感觉,胡人形貌举止本不同于汉人,王衍当时三十岁左右,官还不大,能看出一个少年胡人不同中的不同,而且预言性地说这个人将来会如何如何,和他的身份和性格不合,不太可信。王衍找人抓石勒的时候,石勒已经走了,对石勒来说,他并不知道人群中王衍多看了他一眼,更不会知道有个公务员要来抓他,十四岁的普通小娃,无权无势无财无色无毒无害,做点小买卖而已,大家都在混口饭吃,谁又会去给他传这样的话呢?他又如何得知王衍有这样的相面说法呢?

    所以,这很可能是后来的人编造、渲染的。有可能的是,石勒年少时在洛阳感受过洛阳汉人审视的眼光,摆摊时被当地人怀疑过,被城管追逐过,后来回忆时把种种记忆错综在了一起。看看石勒出生时候的描写就可会心一笑,“赤光满室,白气自天属于中庭”。不过,这倒是比说两耳垂肩可信一点,赤光满室,就是茅屋破旧,阳光从缝隙里透过来,形成一道道的光柱,照在稻草上,再漫反射到屋里,感觉红而温暖。白气自天属于中庭,就是接生婆指挥着准爸爸烧了一锅开水准备用于消毒,开锅的时候,白色的水蒸气蒸腾起来,直冲到茅草屋顶,除了透过缝隙出去的外,其余的又从屋顶回流下来,沿着茅草屋倾斜的屋面散发开来。写史书的人,没有说假话,但也没有把真话说全,能做到这一点,已经是良心写史了。

    洛阳上东门的事情,如果考虑到王衍后来和成年石勒再次相遇的情况,就更让人感觉到这是一种戏剧性的文学安排。曾几何时,王衍俯视石勒,回首欲捉手难牵,现如今,石勒俯视王衍,低首谄媚命难逃。

    石勒继承了祖、父辈的好基因,虽然生活清苦,但长大以后身体非常的壮健,有力气,也有胆量,喜欢且擅长骑马射箭。他的父亲周曷朱性情凶恶粗鲁,部落里的人不太认可他,周曷朱本人也知道这种情况,所以就经常让儿子石勒代为管理,人们还挺愿意信任石勒的。这种类似生产小队长的经历培养了石勒统率、领导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的微妙感觉。

    一般说到石勒,总是说他一开始是奴隶,后来成为一国之主,是一个从奴隶到将军的励志案例。石勒的创业史励志不假,但这种说法会给人一种石勒起点极低的错觉,实际上石勒当奴隶的时间并不长,由于他的出色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即使在当奴隶的那段时间,他也得到了一定的照顾。在成为奴隶之前的更长时间里,他是一个通过帮人耕田种地谋生的自由民,在当地深受老乡们喜欢,在部落里还有点威信。他起点确实低,但不是低到了奴隶,奴隶经历只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小段。

    石勒命运的第一次转折发生在太安(302-303年)中期。当时,并州发生大饥荒,为了活命,老百姓四出觅食,也就在这这个时候,石勒和母亲等家人以及平时在一起的其他乡亲、朋友失散了。

    之前,族中长者及会相面的人都说石勒有异相,前途无量,很多人当笑话听,只有邬人郭敬、阳曲宁驱相信这一说法,这两个人很看重石勒,时常接济和帮助他。因此,石勒从雁门回来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投奔宁驱。北泽的都尉刘监想要把他绑了卖掉,宁驱把他藏了起来,石勒因此幸免于难。

    眼看宁驱这里也不能久留,石勒只好告别恩人,再想法去投靠一个叫李川的都尉,在路上他又遇到了另一位恩人郭敬。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石勒见了郭敬,“泣拜言饥寒”,那可真是走投无路了啊,又饿又冷,眼看着要毙命路边了。郭敬看到了,流下了同情的泪水,把随身带的干粮分给石勒吃,还给了他一些衣服。

    稍微缓解了饥饿和寒冷的问题后,石勒就想,还是做点没本钱的生意吧。他跟郭敬说:“现在闹饥荒,不能就这样等死。胡人们已经饿得不行了,可以骗他们到冀州找粮食,找机会把他们卖掉,这样就能实现双赢了:他们有吃的能活下去,我们有钱也能活下去。”郭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

    可是,这个点子石勒想到了,别人也想到了。大饥荒不仅影响了老百姓,也影响了军队。司马家族这时候正在斗志昂扬地窝里斗,军粮不足严重影响了情绪,怎么办呢?建威将军阎粹给东赢公司马腾出了个主意,说我们抓一些胡人当奴隶卖到山东去,这样不就有钱了?有了钱,再买粮食,军粮的问题就解决了。石勒运气不好,就在这个时候被司马腾的人抓到了卖到山东去了。他身体那么好,怎么没逃得了呢?饿的。再好的运动员,饿上一礼拜,也跑不过食堂的大厨。

    就这样,一个想当人贩子的人被人贩子贩了。

    执行司马腾命令的是两个将军,一个叫郭阳,一个叫张隆。为了防止这些胡人逃跑,两个胡人合用一个枷。这样一来,两个脑袋四条腿,就不太好协调一致地逃跑。一路上,石勒受尽了张隆的驱策羞辱。后来五胡乱华的时候,胡人把汉人不当人,你看,西晋的时候,汉族将领也不把胡人当人。那个时候真的是相互不把人当人,真是一个相互伤害的时代。

    一个好消息是,郭阳是郭敬的族兄,另外还有一个跟郭阳一起工作的人叫郭时,是郭敬老哥的儿子,就是侄子。有了这一层关系,郭阳、郭时对石勒比较照顾,苦是苦,至少会另外给点吃的,病了也有点照顾。到了山东以后,人口交易完成,石勒被卖给了仕平人师懽(懽,同“欢”)。仕平在今山东东阿县西北,石勒就在此开始了奴隶生活。

    石勒的运气不错。他的主人师懽注意到石勒容貌不凡,对他印象不错。后来,和石勒一起劳作的其他奴隶向师懽反映石勒经常听到鼓角的声音,并且听他说了以后他们也听到了,师懽觉得这个人不是一般人,就给他恢复了自由。颜值在任何时候都是起作用的,但不一定都是好作用。石勒容貌不凡,获得了自由,也有人容貌不凡,被人一刀砍了以防万一。

    石勒是个感恩的人,史书记载,石勒当上王以后,仕平令师懽拎了个黑色的兔子进献,黑兔被当成了祥瑞。不用怀疑的是,师懽得到了献宝的荣誉和奖赏,也可能他的仕平令也是石勒安排的,总之,他的长线投资得到了回报,这体现了石勒性格中温暖的一面,他创业成功后,对于其他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也都尽可能地回报了恩情。在人生的各种投资中,善的投资往往会给人以惊喜,所以说,善莫大焉。

    石勒在仕平获得自由以后,活动空间大了起来,很快在附近认识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