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天下明珠之南北朝 » 059 刘渊称帝

059 刘渊称帝

    到了308年的秋天,7月2日,汉赵王刘渊进攻平阳郡,平阳太守宋抽弃郡而走,河东郡(和平阳郡很近)太守路述战死,刘渊将首都从黎亭(今山西省壶关县西南)迁到蒲子(今山西省隰(xí)县)。这个时候,上郡(柏杨先生注为今陕西省韩城市)的鲜卑族首领陆逐延、氐民族首领单徵向汉赵帝国投降。这两个部落虽然不怎么起眼,但史书上记录他们向汉赵投降,意味着他们已经不看好西晋了。

    单徵的女儿在当时已经是刘渊的妃子,并且有了一个儿子刘乂(yì,同“义”),两年以后的310年,刘渊封她为皇后。刘乂的出生年份不详,但根据他后来言谈的成熟程度可以推算出年龄下限,进而可以推理出,单皇后嫁给刘渊的时间不会晚于公元300年,这个时候刘渊还没有起兵称王。所以,单徵在308年与其说是投降,不如说是公开了支持女婿的立场。

    308年8月的某一天,鄄城的城墙突然崩塌了七十多丈,司马越觉得这事晦气,8月15日,司马越把大本营从鄄城搬迁到了濮阳。但是没过多久,他又搬到了荥阳。濮阳离鄄城不远,中间只隔了一条黄河,但荥阳就比较远了,荥阳与洛阳比较近,位于洛阳的东面。司马越从黄河的南岸(鄄城)跑到北岸(濮阳),又从北岸跑到黄河的南岸(荥阳),显示出他的心绪有点乱。

    9月,汉赵帝国的王弥、石勒进攻邺城。这是王弥加入汉赵之后与石勒的首次配合。这时候,汉赵帝国的大本营是在太行山的西面,而邺城是在太行山的东面,这意味着王弥、石勒穿过太行山,从东边迂回过来给洛阳方面施压了。这种机动作战方式说明当时的汉赵完全掌握着战局的主动。

    面对汉赵帝国两位强将的进攻,镇守邺城的晋帝国官员和郁弃城而走,位于洛阳的朝廷下令,派豫州刺史裴宪驻扎到白马(今河南省滑县东),抵挡王弥的进攻,派车骑将军王堪驻扎到东燕(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抵挡石勒的进攻,派平北将军曹武驻扎到大阳(今山西省平陆县),防备汉赵帝国的首都蒲子方面有什么动静。洛阳方面的用意是东西两面出兵防备,这就像是一个人张开了双臂,而不是缩回了拳头,这完全是一种被动防守的态势。但是,这样做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因为现在的晋帝国已经没有主动进攻的实力和气势了。

    刘渊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他觉得这时候可以搞个大仪式了。

    他从起兵的那一天起,就有自己的路线图,就是沿着汉朝外公家、舅舅家的成功方式,先称王、再称帝。他是在公元304年称汉王的,到了今年308年,时间不过四年,但他觉得时机成熟了。

    公元308年10月3日,刘渊正式称帝,大赦,改年号为永凤。这几个标准动作跟中原政权一样,说明刘渊在洛阳当人质的日子没白学汉族文化。称帝后不久,11月,刘渊就急不可待地给几个皇子、皇侄升了官:一个是长子刘和,给了个大将军的职务,一个是第四子刘聪,给了个车骑将军的职务,还有一个侄儿刘曜,给了个龙骧大将军的职务。这三个人在后来的权力斗争中依次登场,都是重要角色。

    长子刘和是呼延皇后的儿子,呼延家族是匈奴贵族之一,呼延皇后大约在公元289年嫁给刘渊,在304年刘渊立国后封为王后,后来的事记载不详。后世凡是姓呼延的,祖先大概率来自匈奴族,比如宋朝时候的呼家将很有名,呼家将实际是姓呼延,追溯起来,他们的祖先就是匈奴族的人,到了宋朝这个家族已经和汉族无缝融合了。

    刘渊称帝,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他认为的时机成熟有一个含义就是:此时称帝已经不会遭到晋帝国的毁灭性打击。任命若干皇子皇侄,则是在安排朝局、架梁搭椽,为帝国今后的传承和发展做准备。汉赵帝国蒸蒸建设之时,就是西晋奄奄一息之时。

    刘和担任的大将军职务前面没有定语,说明这个职务是最大的,有定语反而不是最大的。刘渊让长子刘和担任大将军职务,这是要把他作为接班人来培养的信号。不过,刘和没有什么军功和战绩,他当大将军只是为了丰富履历。他除了出生日期比其他的兄弟早了点,没有特别擅长的方面,而且他这个人性格多疑,对下属刻薄寡恩,史书记载,成为太子之后,“内多猜忌,驭下无恩”。从他后来的表现看,他在政治上确确实实是非常稚嫩的,猜忌和寡恩也是言出有据。他在刘渊的儿子中能力并不突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刘渊确实已经是汉化很深的匈奴族人,立长不立贤,立嫡不立庶,这是中原政权的经验总结,刘渊采取了拿来主义。其实,草原民族立贤立强和集体议立相结合的选择接班人方式还是非常有效的。

    刘渊本人无疑是非常优秀的,读书很多,文武双全。他选择刘和为接班人,自然是寄予厚望的,但从结果来看,他对刘和的培养是不成功的。创业历来是非常辛苦的,刘渊每天都在殚精竭虑,求生存,谋发展,可以想象得到的是,他对于儿子们的教育和培养,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直接参与。平衡事业和家庭,这真是千古难题。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刘渊,刘渊的父亲刘豹,祖父于扶罗,毕竟是以半人质的状态先后寄居在魏国、晋国的首都,在危机中求生存,人的精神始终是奋发的。刘渊建国,就是这种不甘沦灭的意志力的集中体现。而他的后代往往无法复制上代的经历,因而也就无法持续地优秀和睿智下去。

    所以,刘和会成什么样,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按照基本的规矩,当皇帝的老爹是会给他安排一些老师和助手来帮助他成长的。但相对于书本知识来说,养成一个帝王的能力和气质要难掌握得多,原因很简单,知识可以靠听说读写来掌握,但能力和气质要靠事情来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个人经的事越多,又善于总结,这个人才会越来越成熟,而刘和偏偏经的事太少,有点像书呆子,而这又是和当时的时代氛围非常违和的。

    308年12月5日,距离成为大将军才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刘和就又当上了大司马,并被爱他的老爹刘渊封为梁王。一切都来得太快,容易被当成是梦。顺便地,刘姓家族的人,按照血缘远近,也被封了大大小小的王,区别只在于:有的是郡王,有的是县王。不是姓刘的皇族,就按照功劳的多少被封为郡侯或县侯。刘渊在汉族环境下呆得太久了,对于那套封王封官的路子太熟悉了,所以不自觉地就踩进了汉族王朝的辙印,这或许是他太崇拜中原文化,以至于把精华和糟粕一块吸收了吧!

    在刘渊的这一拨操作中,没有看到皇族以外的人得到了什么。刘渊称帝不是不可以,但封刘姓的王与侯太多、太快,就有点分赃的感觉了。对于汉赵帝国的体制建设,刘渊并没有什么创新的思路,其实路径依赖这种事确实是挺难避免的。西汉刘邦就是封了很多王的,作为汉高祖刘邦的仰慕者,刘渊想不出什么好招可以来迅速巩固日益庞大的汉赵事业,能想到的也就是封王、封侯。

    但这些做法其实对他想要建立和维护的帝国不利。他虽然打破了一个旧世界,但是自己也马上充满了裂痕。

    就在汉赵帝国这一波封王、封官前,石勒有了一次里程碑意义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