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千古一帝从土木堡翻盘开始 » 第十一章 提军心王振伏诛,定后事祁镇立旨

第十一章 提军心王振伏诛,定后事祁镇立旨

    台下的樊忠早就准备好了,当即抓着王振走上高台。

    “杀王振!杀王振!”

    不仅是底下的将士,连一旁的文官都开始群情激愤,大喊起来。

    三杨在时,王振还不敢太过造次,但三杨中最晚去世的杨溥也已经离世三年了,此后,王振再无所顾忌,文官们受其欺侮久矣。

    如今见到仇人伏诛,这些文官怎能不热血澎湃!

    樊忠眼中满是兴奋,看着跪在地上的王振,决定亲自操刀。

    “咔嚓”一声,手起刀落之后,王振人头落地。

    明代历史上的第一位权宦,就此殒命。

    “好!”

    数十万人纷纷欢呼雀跃。

    连旁边的众多科举出身的文官们,听了朱祁镇的一番宣讲,又看到王振伏诛,纵然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也无不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虽然他们都没听过“八月十五杀鞑子”这个故事,知道这大概率是朱祁镇为了鼓舞将士现编的。

    现代学者考证,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故事不会早于清朝初年,应当是清初的天地会为了鼓舞百姓反清所编造的故事。

    但是故事真不真,那不重要。

    能激励将士,才是最重要的。

    看到大军已是战意盎然,朱祁镇大手一挥,“朕的话已经说完了,接下来,就由英国公来说明作战计划。”

    “嗯?”张辅有点懵。

    事先也没有交代我啊?

    朱祁镇对他耳语:“朕突然想到有些事情要办,英国公你随便说两句。

    顺便再把断后的兵马给挑选出来。”

    说完,朱祁镇拍了拍他的肩膀,然后匆匆走下高台,走向那群站着的文官。

    他对内阁阁臣曹鼐说道:“你们内阁和翰林院出身的官员都过来一趟,帮朕写几道圣旨。”

    被点到名字的内阁阁臣和有过翰林经历的官员颇感疑惑,大军即将出征之际,不知道朱祁镇有何紧急事情要现在办

    但皇帝有命,这些人不敢怠慢,纷纷跟着朱祁镇又回到中军大帐。

    朱祁镇潇洒坐下,对着众人说道:“时间比较紧迫,你们别耽误时间,该铺纸的铺纸,该磨墨的磨墨,待会我口述,你们负责写。”

    从唐代开始,翰林学士就有了草拟圣旨的职责,明太祖即位之后,悉复汉唐旧制,所以翰林学士代拟圣旨的职责也流传了下来。

    内阁的渊源就更近了,洪武十五年,明太祖仿照宋朝制度,设置大学士,主要的职责是作为明太祖的顾问。但到了永乐年间,常年亲征的明太宗朱棣就开始派解缙等人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至此则内阁制度完全成立。

    而且在明代的政治制度下,内阁和翰林院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典制的名义上,内阁甚至还是翰林院派驻宫中的分支机构,两者宛如一家,因此天顺二年,“非翰林不得入阁”的制度顺势确立,也就显得十分合理了。

    此时,帐内官职最大的是内阁阁臣曹鼐,其次是吏部文选司郎中李贤和翰林侍读学士张益。

    “不知陛下有何旨意?”李贤拱手向朱祁镇问道。

    朱祁镇大马金刀的坐在太师椅上,面色十分平淡的回答:“没什么大事,叫你们来写几道遗旨而已。

    我担心只写一份不保险,所以找你们多写几份。

    到时候多找几个人分头冲去去,肯定有人能平安回到京师。”

    此话一出,吓得不少人一哆嗦,手中砚台镇纸之类的物品纷纷掉落。

    遗旨?陛下刚才不还是鼓舞众将士冲出重围吗?怎么又开始安排后事了?

    看着吃惊不已的翰林学士们,朱祁镇也只是皱了皱眉,向他们解释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虽然部署周密,但是到底能活着回去多少人,朕也实在没办法给你们承诺。

    而我大明的高级官员,几乎全都在此,所以万一我等真的陨落,把遗旨送回去,我大明最起码不会如汉末河北袁氏一样兄弟阋墙,曹贼还未杀来,先自相残杀起来了。

    所以,把后事安排好,对我大明来说,也是能起到稳定国本的作用。”

    刚才张辅请求朱祁镇,希望他安排英国公继承一事,这倒是点醒了朱祁镇,万一真的重覆历史上的土木堡覆辙,自己一定要提前把事情安排好,免得到时候京师各方又为了皇位,内讧起来。

    历史上土木之变后,为了保证大明的稳定,文官与孙太后商议的结果就是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尊朱祁镇为太上皇,但仍立朱见深为皇太子。

    北京保卫战期间,各方势力面对瓦剌大军兵临城下,还能保证团结一致,抵抗外敌。但胜利之后,就有投机者开始揣摩景泰帝的心意,上疏建议改立朱祁钰之子朱见济为太子。景泰帝见了之后果然龙颜大悦,当即一番操作,把朱见济给换成了太子。

    当然,正所谓“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朱祁钰的此举,诸如汪皇后、御使钟同、礼部郎中章纶等人纷纷上疏表示反对改易太子,但都遭到了朱祁钰的迫害,死的死,废的废。到夺门之变,又是继续清洗景泰旧臣,那些当年提议改立朱见济的,下场都很惨。

    这就是不早定国本的坏处!

    再往后面数,还有个更是重量级的南明,就因为皇位正统的问题,鲁王、唐王、桂王各派系争夺不休,金钱鼠尾还没打过来,自家人先杀得头破血流了。

    如果崇祯帝朱由检在临死之前能把朱慈烺给送出来,或者一封诏书发到南京,选定继承人,那么能否避免南明“亡国内斗,内斗亡国”的悲剧呢?

    思绪从历史长河中拉回,朱祁镇看了看在场的众人,有些沧桑的问他们:“众卿能理解朕的想法吗?”

    帐内众臣看着突然有些颓废的皇帝,知道他必然自有打算,便尽皆向朱祁镇拱手,“臣等明白!”

    说完,众人也加快速度,准备草拟圣旨。

    待到这些人准备完毕,官职最大的曹鼐对朱祁镇说道:“臣等已经准备就绪,旨意请陛下吩咐。”

    朱祁镇点了点头,一字一句的说道: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四日,大明天子朱祁镇,及二十万大军被困于怀来卫城西三十里之土木堡,掘地两丈仍无水源,大军补给断绝,几近覆灭。

    十五日中秋夜,商议全军突围,然战事凶险,死生难料,若八月二十日仍无生还消息至京,京师众人立即按此诏行事。

    第一,皇长子见深,乃贵妃周氏所出,天资聪颖,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立为皇太子,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第二,皇弟郕王祁钰,人品贵重,能承大事,著改为吴王,监国事三年。待监国期满后,就藩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