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朝那些事儿之趣事 » 第二章

第二章

    【李自成】

    大凡名人出世(我是指古代?)后来的史书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怪象记载,比如刘邦的母亲与龙共舞、甘夫人梦吞北斗生刘禅、安禄山出生如同外星飞碟坠落、慈禧出生三天不哭不闹全由乌鸦们放声高歌……反正啊,这些超自然现象就是要告诉你,这个人啊,和别人不一样。

    李自成先生也不例外,他出生时,一道闪电由东南方向疾驰而下,照在他老李家门前。

    李自成的父亲名叫李守忠,母亲姓金(也有说姓吕),大儿子名叫李鸿名(明史中并没有这个哥哥),和他爹都是在米脂县搞农业的庄稼汉。

    那天黄昏,残阳如血正徐徐落下。

    李守忠、李鸿名父子收拾好家伙,一天的劳作,也到了该回家的时候了。

    他家便是七百年前(西)夏太祖李继迁的出生地,当地人大多也姓李,至今把这里叫“李继迁寨”,朴素一点,咱们就叫李家寨吧,李家寨不远处就是无定河,此时无定河两岸茅草和芦苇都十分丰茂,正是牧民们放牛放马的大好时节。

    野草沙沙,马儿嘶鸣,这些李守忠却无心欣赏了,父子俩快步向自己的破窑洞走去,当到了家门口的时候,就听到了妻子撕心裂肺的嚎叫声。

    李守忠三步并作两步,迈上前去,他想起,昨晚做的一个梦,那个梦真实的有些难以言表,有一个黄衣人,从天而降似的,走进了他的房子,下一秒,黄衣人又来到了妻子的跟前……

    于是李守忠推开院门,就在那一瞬间,那一刹那,天空一声剧响,紧接着一道闪电由东南方向疾驰而下,正好照在老李家窗户上,那闪电,犹如一条全身发着力白光的巨蟒,那巨蟒盘旋在窗前的一棵老槐树上,耀眼的光芒射到窗棂上,像灵蛇的信子忽吞忽吐,飘忽不定,形状恐怖之极。

    这可把李守忠、李鸿名吓傻了,父子俩目瞪口呆的站了好久,呆若木鸡,过了好长时间,屋子里才又传来妻子一声又一声尖锐的叫声,那条盘旋着的巨蟒转瞬即逝,继而一切归于静寂。紧接着,屋里又传来婴儿洪亮的哭声。李守忠的心终于落了他。

    此时正是大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这个让大明进入倒计时的男孩出生了。

    李守忠给新生儿取名叫李鸿基,要说这取名字的技术,李守忠得比朱五四强。另外李鸿基小名黄来娃,据说就和李守忠梦见黄衣人有关。

    李鸿基小时候,和朱重八一样,也是给地主家打工的穷孩子,不同的是朱重八放的是牛,李鸿基放的是羊,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失学儿童。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转眼李鸿基十岁的时候,他也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一个威猛的将军,我想大概是当年的黄衣人?那个将军用手指着他,口中念着:“李自成”。梦醒之后,李鸿基就去劝说父亲为自己改名为“自成”:“大丈夫当横行天下,自成自立,若株守父业,岂男子乎?”父亲也是个实诚人,那行吧。

    于是小鸿基便改名李自成,号鸿基。

    再说自父亲李守忠去世后,哥哥李鸿名不久也英年早逝了,前面没有提到的是,李鸿名本身就比李自成大20多岁,他的儿子李过,应该比李自成小不了多少,李过在家膳养老母,而李自成为了养活一家人,选择了到银川驿站打工。

    【裁员】

    可是好景不长,李自成还没干三年,不知道朝廷那个大聪明想出的法子,一下子把全国200多个驿站全裁了,这些驿站当中,光是甘肃、陕西,就有好几万人指着驿站过日子。

    想必大家都知道蝴蝶效应吧,崇祯帝或许不会想到,正是这个决定间接性导致的大明的灭亡。

    栽员一时爽,下岗工带刀谁来拦?

    这一切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天注定,崇祯的运气实在太差,次年陕西大旱,那些以前本来有工作的,谁也没得罪,却被裁掉了,本来可以养活家人的,却偏偏要看着他们日渐消瘦,怎么办?那就只能反了。

    在乱世,没有无名之辈,在不同的立场上,每个人都可以是英雄。

    李自成就是当年被炒鱿鱼的那一批中的一个无名之辈。

    从崇祯继位开始,陕西就几乎每年一次大饥荒,延绥因为缺少粮饷,固原的守军抢劫了本州仓库。白水王二首先揭竿,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后又是王嘉胤、王左挂、飞山虎、大红狼……一时间农民军的浪潮席卷整个陕西。

    在这个“他娘(和谐)的,反了!”的时代,李自成以大无畏的精神积极投身于农民革命,加入了据说是他舅舅的闯王高迎祥的军中,自从他成了一名光荣的农民军,一切都变了,李自成有了信仰,有了希望,成为了闯王手下一员大将,江湖人称“闯将”。

    崇祯想裁驿站,是想节俭,或许还有可取之处。

    而提出裁驿的人,想法是比较天真的,那就是报复。

    那你就会问了,报复谁怎么会到全国驿站身上,你别说,还真有这么一位大聪明,这个人,叫毛羽健。

    毛羽健在入京当官之后,发现京城美女如云,于是自己偷偷娶了个小妾,一直瞒着老婆。可不知那个谁还是把这个秘密告诉了他老婆,于是他老婆通过驿站火速来到北京,大闹一番……毛羽健出了名的怕老婆,所以在无奈之下只好将小妾赶走了,想想就心痛。此事过后,毛羽健非但不有所自惭,反而将这一切怪罪于驿站,于是便心生怨恨,有了裁撤驿站的想法。(驿站:怪我咯?)

    毛羽健只是监察御史,他不具备操办某事的资格,所以重任全部落到了和他一起上书的兵科给事中刘懋的肩上,刘懋很有担当,立刻表示自己有决心干好这件事。

    从后来的结果来看,刘懋干得很成功:经过一年多的裁撤,裁撤驿站为大明中央政府节约了六十八万两白银。

    崇祯皇帝非常高兴,决定破格提拔刘懋,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刘懋却以养病为由,辞官回乡了。

    为什么会这样?显然是因为刘懋在裁撤驿站的过程中,得罪了太多的人。现在尘埃落定,面对即将到来的反扑,刘懋觉得自己顶不住,崇祯皇帝也罩不住自己,干脆辞官保命。

    你刘懋倒是老命保住了,皇上可得替你抵债了。

    在明末,最大的一股势力就是官僚集团和士绅集团,很多人却把大明灭亡的黑锅甩到朱明皇室身上,要不要脸?

    在大明灭亡的过程中,朱明皇室的确也有责任。但他们都是次要责任,主要责任却轮不到他们。

    如果裁撤驿站的结果,只是导致大批失业人员出现,那么问题其实并不算严重。

    因为在明末那个恶劣环境中,除了不缺蛀虫之外,几乎什么都缺。如果这些失业人员能被更好地安置,那么裁撤驿站不但不是坏事,反而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可坏就坏在:裁撤驿站这件事,不仅导致大批失业人员出现,还使得与驿站有稳定业务往来的人蒙受损失。

    在驿站普遍被公车私用的年代里,必然会有大批相关耗材产生;围绕着相关耗材,必然会衍生出一条相关产业链。

    刘懋裁撤驿站,就意味着这条产业链丢掉了一大笔固定收入,与这条产业链相关的既得利益者,能善罢甘休吗?他们愿意心甘情愿地配合政府进行裁撤和安置工作吗?

    这样的事情,发生过不止一次,我相信大家知道我说的是哪件事。

    本来呢,国家在转型阶段,根本不存在人员浪费的问题,就算有部分不合格的人流失到社会中,在那个经济转型的大环境里,想混口饭吃还是不难的。

    可官僚集团上下勾结,大量资产流入他们的腰包,而大批失业人员却没有获得他们赢得的补偿,于是他们不得不干一些龌龊的勾当,整个国家出现一片混乱,直到今时今日都有人骂。

    再者,李自成的确造成了大明灭亡,可就明末那个情况,即使没有李自成,也会有后来人。

    事实上,李自成实在干掉或收编了无数的竞争者之后,才最终成为了暂时的赢家。

    如果没有李自成会怎样?那么杀进北京城的也许就是张献忠,也许就是其他被李自成干掉或收编的人。

    大明灭亡是大概率事件,认为如果没有李自成,大明就不会亡,那未免也太高看李自成了。他只是客观环境造就的枭雄之一,却不是决定客观环境的人。

    裁撤驿站代表了大明中央政府的利益,崇祯皇帝因此收获了六十八万两白银。但除此之外,没有人获利。

    也许有人说,没有公车私用,至少各地的驿站获利了,他们的日子不用过得这么紧巴巴。

    这种说法,是忘记了一个事实:驿站的相关管理人员,也是官僚集团之一。

    别看他们整天抱怨公车私用,可实际上,他们同样从中获利不少。之所以要嘴上抱怨,不过是借机多要点钱而已。

    不管裁撤驿站这件事办得怎么样,刘懋惹众怒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他虽然主动退出了官场,却依然没过上什么好日子,无论他走到哪里,其名声都是迎风臭十里。

    没过多久,刘懋抑郁而亡。

    官僚集团讨厌刘懋,这是必然的。可由于官僚集团拒不配合,使得失业人员没有被合理安排,导致老百姓也讨厌刘懋。

    刘懋可以拍着胸口说:“我干这些事,目的是为了大明,我给大明带来了六十八万两白银!”可无论是官僚集团还是老百姓,都会告诉他一个残酷的事实:“你这样一通胡折腾,让大明遍布不稳定因素,还好意思说是为了大明?”

    另外,也别拿六十八万两白银出来说事了,崇祯皇帝用这六十八万两白银,干出了什么利国利民的事吗?没有。这笔钱被扔进了财政危机的无底洞里,连个水泡都没看见。

    明明是一心为国,到头来却人人喊打,刘懋能不抑郁吗?

    我不知道,读者在读到明末这段历史的时候,内心深处是什么感觉。对我这个作者而言,是越写越绝望。

    我们总认为:只要我一心一意为国做事,就能为国家带来积极改变。可刘懋的故事告诉我们:少年,你太天真了!

    再用大家耳熟能详的岳飞来举个例子,大家都说岳飞冤,岳飞的确很冤,死得憋屈。

    但岳飞被杀之后,秦桧夫妻在岳王庙前一跪千年,甚至有诗云:“人从宋后羞名桧。”

    看看这待遇,就算岳飞死得再冤,至少咱们也用这种方式尽量弥补,让他名垂青史。岳飞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了吧?

    可类似于刘懋这样的人呢?

    活着的时候名不见经传,就干了一件露脸的事,却被骂出抑郁症,最后也因此而亡。在他死后,也没人怜悯他。

    如果刘懋是为了自己的私利,那冤枉也就冤枉了,毕竟你自己不干净。

    可刘懋办这事,自己一点好处没捞到,却落得这种下场,难道不值得我们反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