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朝那些事儿之趣事 » 第三章(三)

第三章(三)

    【拒绝议和】

    摆平了虎子之后,皇太极又得到了蒙古帝国的传国玉玺后,非常高兴。第二年(1636年)三月,漠南蒙古十六部四十九个大小领主齐聚沈阳,奉皇太极为汗,并上“博格达·彻辰汗”的尊号。

    35岁,这么年纪轻轻就统一了蒙古,还真是不得了,只怕连自己的父皇努尔哈赤都没有这么厉害,经过一番思索之后,皇太极决定把国号改为大清,或许你就会问了,这好端端的为什么要改国号呢?

    历史总是错综复杂的,不过我们可以先从简单来讲,这就扯得比较迷信了。

    要从我国传统的“五行八卦”之说。根据这个说法,王朝的更替就像“金、木、水、火、土”一样相互替换,坐在马背上用弓箭、长矛打下的元朝,代表的是“金”,根据“五行相克之论”,“火”克“金”,所以朱元璋所建立的明朝代表“火”,如果想推翻明朝,则需要建立一个代表“水”的王朝,于是,皇太极便改国号为“清”。

    但是还有一点值得肯定的就是,改国号也是为了消除汉人对于金国的敌视。在此之前,北宋的靖康之变,对于后来的汉人来说,都是耻辱性的。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不仅仅是国号,连“女真”都改了“满洲”,后来在诏书中甚至几次强调,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女真族的后代。

    而大清在他的带领下,不仅巩固强化了老爸努尔哈赤留下来的家业,还把八旗部队训练得更加精锐,随时准备出发,而他们这一次出征之地,是朝鲜。

    为什么要打朝鲜?那还要得从10年前皇太极刚继承汗位说起,当时由于朝鲜总是分不清形势,在努尔哈赤死后,朝鲜不但不派人来吊丧,反而时不时地在后金的后方联合毛文龙捣蛋,这让皇太极十分不爽,恰好,朝鲜将领韩润、郑梅两个人因为叛乱失败逃到了后金,自愿给金军当向导。

    天聪元年(1627),皇太极便以“助南朝兵马侵伐我国”、“窝藏明逆毛文龙”、“招我逃民偷我地方”、“先可汗归天……无一人吊贺”四项罪名为理由悍然对朝鲜宣战。

    之后,令二贝勒阿敏为征韩大元帅,以济尔哈朗、阿济格、岳托、硕托将,领3万大军(满八旗、汉八旗混编),以朝鲜降将姜弘立、韩润、郑梅等为先导,开始大举入侵朝鲜。

    不过皇太极交给他们的任务,只是能让朝鲜低头求和即可。

    雄赳赳,气昂昂,大金军迈过鸭绿江。随后接连攻克义州、定州及汉山,屠杀好几万人。阿敏率领大军南下,八旗军每到一处,男子都砍掉,女子则实行公有制,掠夺了无数金银财宝。

    而朝鲜这边实在没有什么办法,他们从来都是依靠明朝的力量,基本上没有怎么训练过军队。当时的国王是仁祖李倧,在他之前发生的那场政变,将原来的国王光海君赶下了台,自己夺位做的国王,当时他打的一个重要的旗号就是:光海君在位期间“暗通后金”,后金和大明是敌国,而朝鲜又是大明的臣子,光海君的行为无疑引起了公愤,这是朝鲜举国上下不能容忍的。然而,李倧如果真的和后金议和,宣布背叛大明,罪过就比光海君还大了。

    尽管一般的大臣都主张抵抗,不过在实力面前,主张毕竟只是主张,因为此时金军已经长驱直入,马上就要打到国都了,这位才上台没多久的国君,虽然极力掩饰自己想与后金签订盟约的想法,但是打心底里讲,他在等一个秦桧,等一个徐有贞,利用一个“投降派”来成全自己。

    于是这个时候,整个朝堂上终于出现了一股清流,汉城府判尹崔鸣吉极力主张议和,他一面劝李倧派使臣去金军大营求和,一面迅速奔赴江华岛避难,虽然大臣们都反对,但李倧脸上虽然是痛苦面具,但心里偷着乐,半推半就的先让他的妃子们到岛上去了,同时命大臣修好国书一份派去金营求和。

    令人没想到的是,当朝鲜使臣来到满洲大营前主动提出求和的时候,却被拒绝了,拒绝使者的人正是主帅阿敏,阿敏把使者臭骂了一顿,表示你们可以投降,但我的军队还是要继续打。

    眼看着朝鲜国都岌岌可危,这个时候又报告说国王李倧的族弟李觉求见,阿敏本来是不想见的,但是这一次他不得不见一见,因为你觉得身上还带着战马百匹、虎豹兽皮百张,绵绸四百匹,布一万五千匹,阿敏看后,喜上眉梢,便都收下了,李觉的意思还是希望议和,收了人家的东西,也总得给个面子,阿敏便派了手下副将刘兴诈随李觉一同前往,然而暗地里却嘱咐刘兴诈说:“议不议和无所谓,反正我必须带兵杀尽他们的国都。”

    为什么阿敏会如此排斥议和呢,其实很简单,他打朝鲜并不是为皇太极去打的,而是为自己去打的,早在皇太极才继位时,阿敏就单独找到皇太极商量,希望“出居外藩”,也就是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皇太极委婉的拒绝了他的要求,遭到了那次挫折,并没有使阿敏打消这个念头,他一直在寻找这个机会,而这一次出兵朝鲜,就是一个好机会。虽然朝鲜这边几次派人前来议和,阿敏却不想止步,他的心中已经在盘算着这块已经游离于中原王朝之外数百年的风水宝地。他甚至已经意淫住进朝鲜王宫的情景了。

    然而这只是阿敏的个人想法,同是四大贝勒中的济尔哈朗,就不这么想。

    阿敏亲自督军攻城时,正好赶上刘兴诈回来,刘兴诈对他了,朝鲜那边已经承认他们的献礼了,现在就带着李觉过来订约,只不过元帅多半不会同意的,济尔哈朗便说道:“那么就在这里签约就可以了。”刘兴祚一听就为难了:“那怎么行呢,如果元帅怪罪下来……”济尔哈朗说道:“你是听大汗的还是听元帅的?有我在你就别担心了。”

    于是便把李觉招入了,当即签订了草约,不久之后双方带人到了阿敏帐内,阿济格、杜度、岳讬、硕讬这几个人也都同意了议和,阿敏很是生气冲着众人骂道:“我是元帅还是你们是元帅?签约之事为什么都不跟我说一下的?”大家一个个不敢作声,他的胞弟的济尔哈朗只好说道:“二哥,跟你说了还有戏吗?再说朝鲜人既然已经答应纳贡的,何苦还要劳民伤财呢?”阿敏睁大眼睛:“好啊,没想到是你带头背叛的我啊,反正我说不许议和就是不许议和……”

    话还没说完,忽然有人来报:“圣旨到,请大元帅接旨。”阿敏只好命令手下赶快百猎香案,率着军中大小官员出战跪接圣旨。只听着圣旨当中说:“朝鲜方面既然已经答应了求和,就应该与其签订合约,签订完成后立即班师回朝,绝不骚扰朝鲜。”

    阿敏无可奈何,即使心里一万个不愿意,到了这个时候大家也不可能听他的了,当下也只有接了圣旨。

    朝鲜这仗两个月就完了(不过朝鲜本身也不大,反而在八旗军的铁骑下撑了两个月,似乎还不错?)皇太极硬要和人家称兄道弟,双方定了一个“兄弟之盟”《平壤条约》。就是说我不打你了,我们现在是好兄弟了,是不打不相识。《平壤条约》的大概内容就是:

    后金为兄国、朝鲜为弟国,双方订立兄弟国的盟约。

    朝鲜停止使用明朝天启年号,改用后金年号。

    朝鲜遣王子李玖赴后金为人质。

    后金、朝鲜互不侵犯对方的领土。

    三月初三,李倧率领群臣和后金代表南木太等八大臣在江华岛焚书盟誓。虽然阿敏在盟誓上署名了(当然不是真心的),看来白白的走了这一遭,阿敏越想越气,于是派出亲信的军队抢劫三日,弄得了许多女子玉帛,这才率军含恨班师回朝。

    这次入侵,成为改变朝鲜历史的一章,其后人称之为“丁卯胡乱”。

    八旗军又回到了盛京,明面上,皇太极亲自迎接阿敏凯旋的大军,并赏赐阿敏御衣。但是二人心照不宣,暗流汹涌。

    后来皇太命令阿敏仅带5000兵马驻守永平,然而阿敏的对手不是别人,作为一个A级将领,他刚好遇到了S级的战神——孙承宗,阿敏当然打不过的,只有弃城逃走了,阿敏连弃四城,这终于给予皇太极以借口,并且新账老账一块算。阿敏心怀异志,在朝鲜谋图自立,这都成为他不可饶恕的罪状。狡诈的皇太极先是在廷议中判阿敏死罪,随后改为幽禁,以示自己的宽宏大量。

    清崇德五年(1640年)除夕前夕,阿敏死于幽禁之所,时年55岁,和父亲的初衷一样,阿敏怀着自立为王的梦,这个梦却成为套在他脖子上的铰链,落了个和父亲一样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