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朝那些事儿之趣事 » 第四章(一)

第四章(一)

    【还是他做】

    回到大明。

    薛国观之死,似乎预示着后继者下场不妙。

    那么首辅,下一个是谁?

    崇祯:“还是他――”

    崇祯年间的十七年里,一共用了五十个内阁大臣,特别是内阁首辅,基本只能干几个月,任期长点的,一个温体仁,另一个呢,就是接下来咱们的重点周延儒了,要说两个人都在奸臣传,也不奇怪,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两个人却不是传统层面的奸臣。

    周延儒,字玉绳,宜兴(今江苏宜兴)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殿试第一,周延儒年幼时就有“神童”的美誉,他过目不忘,天资聪颖。周延儒是一位真正的读书天才,他经常旷课游玩,成绩却总是名列前茅,连老师都拿他没办法。后来周延儒旷课旷着,竟然考中了状元。

    中了状元,周延儒自然鲤鱼跃龙门,一步登天,他开始入朝为官,成为天子门生。天启二年,周延儒被调到南京翰林院任职,在这期间他的父母接连去世。接连的噩耗让周延儒心灰意冷,无意再去结交朝臣,闭门谢客,为父母守制。但误打误着,这个时候魏忠贤正忙着打击朝臣,以周延儒和东林党的关系,他若是朝中,恐怕没有好下场。

    天启七年,周延儒为父母守完孝,巧合的是,没过多久,天启皇帝就病死了,即位的是年轻的皇帝崇祯。崇祯即位后,剪除阉党,扶持东林党人,周延儒也被提拔,重新回到京师。

    崇祯对于周延儒十分重视,经常向他询问问题,周延儒对答如流,甚合崇祯的心意,职位快速得到升迁。但周延儒盯着的,是内阁的位置,为了入阁,他与另一位擅于操弄权术的温体仁合作,打击钱谦益,最终实现了入阁的野心。

    周延儒的升迁速度堪称惊人,但谁都没有想到,崇祯皇帝对于他竟是如此的器重,光是阁臣还不够,不久后竟让他做了内阁首辅。内阁首辅是明朝的百官之首,官职不高,权力却很大。

    权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内阁首辅承担着解决军国大事的重任,思考的都是与天下百姓有关的国事。崇祯让周延儒担任首辅,就是看中了他的才能,希望他能够改变明末的颓势。可周延儒却辜负了崇祯,他担任内阁首辅以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击自己过去的盟友,温体仁。

    对于周延儒而言,国事可以先放一边,政治斗争是最紧要的事情,只有把温体仁斗倒了,自己这首辅的位置才能坐稳。于是,朝堂上开始了“周温倾轧”的局面,两个内阁大学士互相给对方找茬、抹黑,为了打倒对方无所不用其极。

    周延儒身为内阁首辅,本来是优势,但崇祯性格多疑,最忌惮朝臣结党,所以职位高的周延儒反而受到掣肘,温体仁又擅于弄权,一来二去,周延儒败下阵来,被崇祯罢免。

    言归正传,自打周延儒被温体仁排挤下野后,他便一直在宜兴老家猫着,日子虽然平平淡淡,但他心里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据说,崇祯召他出生圣旨当晚,他就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死去多年的夫人吴人拽着他的手,硬是要他回京,周延儒不明白了,这十年生死两茫茫,你不小轩窗正梳妆也就算了,干嘛非得拉我出去,一块儿死吗?

    夫人就说了:“你不信跟我可来,我带你去见一个人。”周延儒说行吧,就跟着夫人走,才几步就见到了一个老和尚,穿着黄色的袈裟,脖子上套着一条白色的绳子,周延儒大惊,乃是南柯一梦,不久崇祯的诏书也到了,周延儒知道,那个梦似乎与自己重任首辅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究竟是凶是吉,尚且难说。

    但是周延儒并未放弃,他联合复社,以六万两白银贿赂崇祯近臣,求得复出的机会。这笔钱起了作用,曹化淳等人经常向崇祯念及周延儒的好,所以崇祯本人也有意启用周延儒。

    等到周延儒到了山东境内时,他的门生杨士聪前来相迎,问起老师为什么要来时,周延儒意味深长地说:“自知再来必有祸,而不敢不来。”

    其实我们从这句话当中可以看出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说伴君如伴虎,做首辅如同绝境生存,另一个想法就是内阁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个诱惑是他无法抗拒的。

    权力既是灾祸,也是诱惑。

    崇祯十四年九月,就这样,周延儒在阔别七年后,再次回到权力中枢执掌内阁。崇祯加他为太子太少,进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要知道到了这个时候,外有清军,内有闯贼,崇祯对他的厚望,可能不下于当年的杨嗣昌了。

    周延儒自己也在尝试想用新的面目重现于政坛,他的复出甚至得到了当时闻名天下的复社领袖张溥的支持,张溥给他提了十条建议,让他必行,周延儒慨然答应了。入京后,连一向亢直敢言的御史张肯堂也向他提出了一些关于捐租起废、清理冤狱的建议,他也一一采纳了。

    有了这些准备,周延儒首次面见崇祯时,便胸有成竹的把自己的施政纲领简述给了他,崇祯越听越高兴,连连点头,回宫时还面带笑容:“还是他做,还是他做。”

    各位细看,这“还是他做”四个字,不仅仅是崇祯对他能力的肯定,同时也说明非他不可,可见崇祯这次对周延儒期待之高。

    周延儒也的确没得失信,自上任以来,大力革除温体仁时代堆积的弊积,朝中风气一时焕然一新。

    不过,朝廷的焕然一新更像是一个将死之人的回光返照,我们把目光转向四川与河南。

    【秦良玉】

    崇祯十三年(1640年),张献忠联合罗汝才,再次造反,剑指四川。

    然后很不走运的是,他们这次在四川遇到的人,是一个女人,而且是中国千年来平均才出那么几个的那种,这也是一个猛人。

    秦良玉,字贞素,四川忠州(今属重庆忠县)人,这位女将军,历经大明四代皇帝,战至生命最后一刻。

    “以后只要是秦良玉来,必须要以礼相待,如果谁敢轻视她,就按死罪论定。”(但凡秦良玉来,必须以礼相待,违者死罪论处。)这不是一句空头口号,而是天启帝,亲自下的圣旨。

    在中国古代,大多数女性的历史名人,比如花木兰、妇好等女将军,历来争议颇多,而且都在列女传里。唯有这位女将军,是作为王朝名将被单独列在将相列传里的。

    秦良玉生于四川忠州城,是土生土长的苗人姑娘。不过从名字就看得出来,秦家早已汉化多年,属于帮助明朝治理当地苗人的官员。

    这种背景,使得秦良玉从小受到的教育,既有汉人的文化和家国大义,也兼具苗人的凶悍尚武,文武双全成为秦良玉的基本配置。两个亲哥哥秦邦屏、秦邦翰都不如她,害的秦家老父亲感叹道:“惜汝非男子也。”

    夫人城是东晋时苻坚来袭,襄阳城一群夫人热血抗击的典故。秦良玉如此说,可见她的大气与自信,的确不输给男儿。

    可既是女人,总还是要结婚的。秦良玉的丈夫是石柱宣抚使马千乘,大汉伏波将军马媛的后人。两人婚后,秦良玉也不是传统的相夫教子,而是率领一支特种部队“白杆兵”配合丈夫作战。

    四川地形复杂,中原王朝力不从心,经常有大大小的叛乱发生。

    万历二十七年,杨应龙在播州作乱,离得最近的马千乘奉诏征讨。这也是秦良玉在史书中的第一次战斗。

    作为丈夫,马千乘自然不愿妻子疆场厮杀,只给她五百精兵押运粮草。相比刀光剑影的战场来说,这个工作无疑是非常安全的。

    万历二十八年,在各路官军的合击下,杨应龙节节败退,却又不甘心就此失败。于是趁着官军摆宴庆功时发起了最强一击。乍遇袭击之下,马千乘秦良玉夫妇二人身先士卒,击溃了杨应龙。而后顺势反击,连破叛军七个营寨,大破敌军,使得杨应龙最终兵败身死。

    在这个过程中,秦良玉带着麾下精兵,如旋风过境,无一合之敌。战后论功,秦良玉排在第一,她却不愿意抢丈夫的风头,没有自报军功。在此后的十几年里,秦良玉甘当丈夫的辅佐角色,任劳任怨相夫教子。

    俗话说,女人往往在没有依靠时,才会展现巨大的力量,秦良玉就是如此。

    万历四十一年,大明的宦官隐患依然没有得到缓解,马千乘被太监邱乘云诬告,病死于云阳监狱。宣抚使得职位由秦良玉带领,成为石柱的灵魂人物。

    性情坚毅的秦良玉,压住悲伤,承担起了这份责任。她一手抓练兵,一手抓治理。用几年的时间把石柱搞得兵强马壮固若金汤,且民生大为好转。

    到了崇祯三年,皇太极围攻京都,秦良玉奉诏勤王,自备军资出战。带兵打退皇太极后,没有要官要钱,而是默默返回家乡。

    崇祯是一个很苦命的皇帝,父兄留下了一个烂摊子,自己又没有什么高明之策,昼夜勤勉国事,连陈圆圆也顾不上要,更谈不上有闲情吟诗作赋,他一生留下的诗非常少,现存的只有5首诗,但对千里之外的一个边陲女将军,诏见赐酒赐诗,而且一写就是4首:(看来崇祯和天启两兄弟都是“良玉”控)

    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

    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蜀锦征袍自翦成,桃花马上请长缨。

    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露宿风餐誓不辞,饮将鲜血代胭脂。

    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凭将箕帚扫匈奴,一派欢声动地呼。

    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只是平静的日子,往往会被暴风雨摧毁……

    这一次,秦良玉的对手是张献忠。

    得到准确消息后,秦良玉主动率军出击,打得罗汝才匹马得逃,杀死了东山壳,缴获了罗军的帅旗。朝廷的督师杨嗣昌赶到四川后,四周一看,能依靠的将军,只有秦良玉和张令。张令此人,也算得上是明末的一个名将,和秦良玉志趣相投。

    十月,张献忠大破官军,渡过长江进军,四川岌岌可危。

    秦良玉和张令挫败敌军前锋,可不久后张令战死,秦良玉苦苦支撑……

    最后在巫山和夔州重创罗汝才农民军,张献忠自讨没趣,最终选择离开了四川。

    “居然败给了一个女人,四川……总有一天我老张会回来的……”

    “那么在四川,小女永远恭候你的到来。”

    秦良玉和张献忠终有一场决战,但是绝不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