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明朝那些事儿之趣事 » 第六章(一)

第六章(一)

    【二十四气】

    《明史》的奸臣传有十五个人:

    洪武朝:胡惟庸(安徽),陈宁(湖南),陈瑛(安徽)

    永乐朝:马麟(河南)

    嘉靖朝:严嵩(江西),赵文华(浙江)

    崇祯朝:周延儒(江苏),温体仁(浙江)

    弘光朝:马士英(贵州),阮大铖(安徽)

    而实际上在万斯同的《明史稿》中,并没有把周延儒列入奸臣传,而张廷玉的《明史》却毫不客气地把他列入奸臣传,与胡惟庸、严嵩、温体仁、马士英、阮大铖等,一起绑在耻辱柱上。

    不过虽然万斯同不称他为奸臣,却也指出他的致命弱点,导致新政稍纵即逝。他写道:“然延儒实庸驽无他材略,当边境丧师,李自成残掠河南,张献忠破楚蜀,天下大乱,延儒一无所谋画,任其自败而已。”

    而我们从历史情境来说,周延儒是个能力还不错,办事还行的内阁大臣,只是于军国大计这方面比较欠缺;而从历史书写来看,这个人,很复杂,但你要说他奸臣,我却不大认同。

    我们先得看看什么是“奸臣”。

    中国人对“奸臣”的认识和定义很早,如荀子认为是“巧敏佞说,善取宠乎上”、“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管子、韩非子也都有论说,但总的而言,共同的特点是:欺上瞒下,窃取权力,朋比为奸。关键点在一个“权”字,奸臣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弄“权”,是千方百计想把国家大权转移到自己手里。但这些先贤们并不认为奸臣足以动摇国本,君主优劣才是治乱的关键。

    直到北宋欧阳修《朋党论》提出君子和小人的分野,并以此为指导思想第一次修了《新唐书•奸臣传》,情况才大变。从此,一批“奸臣”被描述成国家陆沉的根本原因,君主则摇身一变成了只能被“奸臣”蒙蔽的可怜人,从此皇帝可以甩掉了为国破负责的包袱。

    而《明史•奸臣传》对“奸臣”的定义是:必其窃弄威柄、构结祸乱、动摇宗祏、屠害忠良、心迹俱恶、终身阴贼者。

    可见,虽然“奸臣”的危害已经到了倾覆国家的地步,但其行为要点仍然在“窃弄威柄”,也就是要窃取国家大权,并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如若这么看,那周延儒无论如何也不符合“奸臣”的定义,他不仅不想窃弄大明国威以至于酿成甲申之祸,恰恰相反,他颇有能力和作为。

    周延儒的第一次入阁,和温体仁“强强联合”,当年明月老师已经讲了,我用一个词总结――不堪入目。

    但在周延儒第二次复出时,平心而论,他这一次在任期内其实是很有作为的,甚至于,我认为崇祯一朝五十位大学士恐怕没有一人的政绩比得上。

    前面我说过,他上任后便广开人才举用之路,提议召回镇守、监军太监,罢内操。同时,还劝崇祯启用之前被废居乡里的老臣(多是东林党人),一时郑三俊、刘宗周、倪元璐、傅宗龙,还有上文我们提到的黄道周等先后归朝,周延儒引用的大僚也多为正人君子,如徐石麒、张国维、李邦华等,连持论极苛的黄宗羲也不得不表态:“周延儒之再相也,起用正人,反其曩日妒贤嫉能之政。”这是朝廷里,算对内。对外呢,他大量减免了民间欠税,免除了灾荒地区赋税,释放了囚犯。

    所以无论后世怎样评判他,至少这个时候的周延儒,都是一个贤人,一个背负着崇祯中兴梦想,在不断努力的首辅,一个让百官耳目一新,痛改前非、背负重望着的贤相。

    在周延儒一反之前温体仁、薛国观这类人排斥异己、堵塞言路的搞法的同时,他广引清流,言官们又开始活跃起来了,论事议政之人蜂涌而起。

    不过,物极必反,政坛上朋党之争的风气再度甚嚣尘上,别有用心的人唯恐天下不乱,散布各种政治谣言,唯恐天下不乱。

    而匿名揭帖“二十四气”,便是其中之一,它的文字阴阳怪气,丑化二十四名朝廷官员,搞得就好像水浒传里的好汉排名,这样形容似乎也不对。

    打个比方,就好像你们班某个同学,自己在班上混的不行,心里就不爽,在夜黑风高的一个晚上,他悄悄的写了你们一个班许多人的名单,挨个挨个给他们排座次,取一些不好听的“阴间”绰号,然后贴在后面黑板上,第二天大家一起来看,卧槽……

    说了那么多,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篇“阴间”排名:

    (第一个是“气号”,第二个是名字,第三个是下注的绰号)

    杀气吴甡再生吴起

    棍气孙晋两头蛇

    戾气金光宸金甲神

    阴气章正宸灰地蛇

    妖气吴昌时摩登伽*****气倪元璐假僵尸

    瘴气王锡衮夜郎王

    时气黄景昉赛黄巢

    羶气马嘉植小华光

    贼气杨枝起桃树精

    悔气王士镕金枪手

    霸气倪仁祯塑大虫

    疝气周仲琏靠壁鬼

    粪气房之祺倭房公

    痰气沈维炳喉下癣

    毒气姚思孝姚令言

    逆气贺王盛黑面豹

    臭气房可壮海上暴客

    望气吴伟业啮人马

    杂气冯元飚顺风火

    浊气袁恺泼天纲

    油气徐汧九尾狐

    秽气瞿式耜两眼枪

    尸气钱元慤痴虎怅

    最后还有两个人,没有“气号”,获得提名奖:

    “若水棉花之李日宣,假飞虎之孙承泽,卑卑不足道也。”

    首先说句题外话,这个制作“二十四气”榜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很优秀的取绰号大师,不愧阴阳怪气这个词。“二十四气”榜,稍看一眼就知道是对当时政治活跃人物的随意点评,还不能说是讽刺,是赤裸裸的诽谤啊!

    但是因为匿名帖,很难查出来作者这么做的目的与动机。你说他是党争吧,里面各色人物都有,比如吴甡、黄景昉都是内阁大臣,倪元璐是户部尚书,冯元飙是兵部尚书,金光辰是都察院御史,章正宸是吏科都事中……而吴伟业、吴昌时、房可壮、瞿式耜、钱元悫则都是当时的名流。

    那为什么要把这二十四名官员列入一个名单,并且取“二十四气”之绰号,这个便很难说了,有的认为它与东林党新旧派之争有关,有的则又说是与南党(周延儒)与北党(吴甡)的明争暗斗有关。

    不过话说回来,“二十四气”当中牵连的当事人,比如吴甡、黄景昉、周廷儒对此都颇为淡定,也没什么表示,所以并没发现关于“南党”和“北党”内阁两派之争的迹象出现。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崇祯的反应,一个字――烦,都什么时候了,关内有李自成、有天灾,关外有皇太极,外面闹,眼看就要闹到家里了,自己家里还先起火了,也不知哪个混蛋悄悄扮成疯狗,到处乱咬。

    不过一般干这事儿的人,往往都是言官。于是把人都叫了过来,开了个批评大会,虽然没查到是谁干的这缺德事儿,也只有把全体的言官都骂了一顿了。崇祯苦口婆心,让他们不要再整出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了,都给我安分点,当下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歼胡平寇”。

    根据大明一般的常例,皇上在教训一群臣子的时候,肯定会有一个愤青来当这个出头鸟和他对着干,无独有偶,这一次和崇祯叫板的这个愤青,是礼科给事中姜埰。

    姜埰,字如农,号乡墅,别号敬亭山人、宣州老兵,莱阳城南姜家庄村人,崇祯四年(1631)进士,初为密云、仪征县令,后来因为有政绩,便被升为礼部仪制司主事,选授为礼科给事中。崇祯十四年(1641),姜埰升任改礼部仪制司主事。次年,因南直隶巡抚朱大典疏荐,参与考选,擢任礼科给事中。姜埰正式进入明廷“言官”序列,他的个人命运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在姜埰看来,这个“二十四气”的绰号榜,问题很大,已经酿成了很严重的后果,严重影响到了崇祯对言官们的看法,于是他奋不顾身,发扬传统,慷慨激昂的上疏进谏:

    “皇上你自己写写检讨反省自己也就得了,可我们言官,本分就是发现问题,首要便是向皇上你反应,只是有时候,持论太急,伤了皇上你的面子,这是我们做错了,可是今天皇上却说让我们安分点,我就奇了怪,那二十四榜,皇上就一定以为,是我们一手炮制的吗?难道皇上就那么看我们言官不爽吗?再说这个‘二十四气’皇上也不找人弄清楚便责怪我们,反而让那些真正炮制这份名单的人逍遥法外了,要我看,能写出‘二十四气’这种阴阳怪气的烂文之人,必然是大奸大恶之人,这个人,他的目的就是想陷我们言官于不利,让皇上不再听从我们的谏言,他想堵住百官之口,从此蒙蔽皇上啊。”

    崇祯本来心情就不好,看了这篇上疏,直呼:“刑啊,很可拷。”于是下令让锦衣卫把这名杰出的言官代表送进了大牢。

    为什么姜埰会光荣入狱,我想看了他的上疏,大家应该都明白了,他在疯狂暗示,暗示一个人。

    首先他说了,这个人不在言官中;再说这个人大奸大恶;他还有能力与言官对抗,蒙蔽皇上。

    显然他暗示的这个人不是别人,也只有内阁首辅周延儒了,不过更深层一层的暗示是,周延儒大奸大恶,你崇祯还偏袒他。

    崇祯不会看不出来这层意思,但是他让人把姜埰拖下去,并不仅仅是维护他自个儿的面子,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周延儒是必须要用的,如果他倒了,难不成你们这些言官可以替朕治天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