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1644,拯救大明 » 第二十一章 三司审高起潜

第二十一章 三司审高起潜

    陈桥兵变。

    说的是宋太祖赵匡胤被部下强行穿上黄袍的事情。

    光时亨说了陈桥兵变,无非是想告诉皇帝,太子去南边很有可能被人强行穿上龙袍的;又或者说太子到了南边,有可能成别人的傀儡。

    真是个好演员,不过新崇祯不吃这一套,缓缓说道:

    “朕知道你一片忠心,不过朕只是让太子南下征集粮草而已,太子办完事情就会回京城的,你无需替朕担忧。”

    听得新崇祯这样说,光时亨,大感无奈。

    皇帝固执,昏庸啊。

    我都已经跟你说了,别人可能威胁你的皇位,你居然还不在意,。

    真是天要亡你这个昏君。

    我还能说什么呢。

    “只不过,你说你担心诸臣有些居心叵测,那你说说都有谁,朕一定严查,倘若真的居心叵测,那么决不轻饶;不过如果是你乱说,朕也不轻饶。”

    光时亨,是真被吓破了胆,这皇帝是个好杀的主,杀了多少大臣了,在大明朝的历史上,杀的人恐怕只比洪武皇帝少。

    他说谁居心叵测?能明着说吗?

    听了新崇祯这话,光时亨不住的磕头,胆战心惊的回道:

    “陛下,臣只是担心,有可能有人那么做,并没有确切知道哪个人居心叵测。”

    “没有就好,不要乱说,你站回去吧。”

    “臣遵旨。”

    真的是,大大的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光时亨眼见最大的杀招已经没用,便没能在说什么,讪讪的退了回去。

    心中大悲。

    看这个架势,完蛋了,事情没办好。

    一想到这,光时亨就顿感日后的日子没法过了。

    本想按照首辅的意思劝谏皇帝。

    既可以向首辅邀功,又可以在皇帝面前秀一把忠心,让皇帝重用他,一举双雕。

    没想到这样的结果,事情没办好,在首辅那没功劳。

    也没得到皇帝的认可。

    还得罪了御使,太子等一帮人。

    以后的日子怕是没法过了。

    对历史有了解的新崇祯,又怎么会不清楚光时亨想干嘛呢?

    在他看来,光时亨蠢。

    从历史上的事件可以看出这个人蠢,当初他阻扰皇帝和太子南下,导致皇帝死在北京,自己后来居然还敢跑去南明讨官,结果被杀。

    现在阻太子南下,不管事情怎么样,他都是没好果子吃的。

    “众卿,还有人认为太子不应该南下的吗?”

    静悄悄的没人说话,很多人是想让皇帝,最少也得是太子南下,不排除一部分忠心的。

    但也有人在想,只要皇帝或者太子南下,哪怕北京城破,他们还有大明的这面旗帜,他们这些当臣子的还有法理,还能有正当的利益。

    没人提出反对意见,早朝就进入了下一个议题。

    防治鼠疫。

    听了内阁关于防治鼠疫的事情,进展还不错,一切都有行动起来,起码京城还是做得不错的,毕竟这些官员也在京城,他们可不会拿自己小命开玩笑。

    在防疫这件事情上,倒是没有任何一个人跳出来提什么意见。

    随后是撤宁远的事情。

    批复王永吉,吴三桂等人撤宁远的公文,也拟好了,随时可以下发,只等吴三桂收到批复,就可以开始动身撤退。

    撤宁远这件事情上,兵科的给事中光时亨,又跳出来咋咋呼呼的说了一堆道理,显示他的忠心。

    “朕也不想撤宁远的,倘若不撤宁远,你能守得住宁远吗,现在没兵没饷的,你要是能守得住宁远,朕就不撤宁远了。”

    光时亨听了新崇祯的这番话,不敢咋咋呼呼,只得乖乖的站回去。

    早朝的事情,告一段落,皇帝和朝臣各自散去。

    新崇祯,照例去回忆他的理科知识,回忆他的历史知识,然后一一写下来,至于奏折什么的,大体看一下,没什么要紧事,就让王承恩帮忙看看。

    反正还有内阁和六科,他们也在处理奏折的程序中,短期内,出不了什么大问题。

    写着,写着就听到敲门声。

    “陛下。”

    “说。”

    “刑部尚书,左都御史,大理寺卿等三位大人求见。”

    “那就让他们进来”

    “诺。”

    等了一小会,张忻,李邦华,凌义渠三人进来了。

    三人低着头,刑部尚书张忻开口道:“陛下,不知道我们能不能找高公公了解当年经过?”

    “哪个高公公?”

    “高起潜高公公。”

    哦,是高起潜,那个挺受原身器重的高起潜,原身认为他挺有军事能力的,在最后的时候逃跑了,后来又投降清朝。

    想问就问呗。

    “你们找他问什么话?”

    “陛下,之前您要重审孙伯雅案,我们想找高公公问些话,了解一些情况?”

    “大伴,你派人去把人叫来。”

    “诺。”

    王承恩转身就吩咐小太监去叫人。

    新崇祯关心起船舶的事情,就问了问李邦华:“孟暗,太子南下的事情,你准备得怎么样了?”

    “回陛下,臣已经将船找好了,是漕运的船,臣已经告诉他们等候着。也挑了几个官员,臣正准备将这几人报陛下恩准”

    “只需陛下恩准,再收拾收拾一些仪仗,用品等,挑一个黄道吉日,就可以出发了。”

    新崇祯是没想李邦华速度这么快,船舶和人员都定好了。

    “那你都准备那几个人跟你们南下?”

    “臣准备让李明睿,吴麟征等几人随太子南下。”

    李明睿,吴麟征这两人,都是很可以的人,忠心耿耿,到了南京,也算是能充当太子的根基。

    其他两三个,新崇祯也不认识,不过并不担心。

    “准了。太子南下就是要体验民间疾苦,我看就不用搞什么仪仗了,简单点带着人马就能出发了。”

    李邦华以及张忻,凌义渠等人,是真想不到皇帝这么着急,南下也不差这两天,但是既然皇帝决定明天就让太子南下,他们也不好说什么。

    “臣遵旨。”

    两人正将事情说完,就听见王承恩报告高起潜已经在外面候着了。

    “叫进来吧。”

    门外的高起潜低着头,规规矩矩的走了进来,神色不安。

    “高大伴,刑部尚书等三人说要找你了解一些情况,关于孙伯雅的;你去跟他们三人说说。”

    “诺。”

    完了,估计是完了。

    陛下啥都没交代,就让咱家跟着三人走,恐怕是完了。

    “静之,我就把人交给你们了,你们必须做到公正,不得冤枉。”

    “臣遵旨。”张忻恭敬的回道,静之是张忻的字。

    李邦华与凌义渠随后也答了是,三人带着高起潜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