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1644,拯救大明 » 第四章 范景文愿誓死守卫真定

第四章 范景文愿誓死守卫真定

    有的人是同意撤退的,但是不想说,怕日后被清算;有的是真的不想撤出,觉得不好,每个人心思不同。

    新崇祯知道还是没有完全说服这些臣子,但已经动摇他们的内心了。臣子只是不相信李自成能那么厉害。

    “朕知道各位卿家不想撤大同以西,是忠君爱国的表现,是为我大明计深远,这一切朕都明白的,但是众卿,你们要明白,闯贼如今势如破竹。”

    “朕,还是那句话,现在没兵没饷,谁能保证守住各地,平定叛乱,朕封他宰相。”

    臣子都不敢做声,之前他们就不行,然后才推荐孙传庭的,张缙彦是新进的,早被皇帝怼过了,更不敢说话。

    “没人能守得住,朕决定撤出大同以西等地,失土之责在朕,不在众卿。众卿以为应当撤往何地。”

    是啊,要撤出这些城市,那要有个目的地,得给个去处,具体撤到哪里去。

    “回陛下,臣以为应该撤到真定府与大同府;真定府西面靠山,东面则是平原,真定城池坚固,又是北京南大门,想要守住北京,必定要守住真定府。”范景文回道。

    “真定府与北京之间,四五百里路,不会超过六天时间,便能赶到,若是骑兵三天能到。”

    “大同虽然是重镇,兵力雄厚,但是倘若兵员更足,会更好守城的。”

    新崇祯在思考着范景文的话。

    真定府就是今天石家庄一带,北京到真定府大约就是两三百公里的路程。

    那里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到北京,路途不远,而且真定府到北京之间,只有东面适合大军行走,至于西面都是山区,不适合大军行走,尤其是在古代,可以说几乎无法大军行走。

    新崇祯早先是比较中意保定府的,保定府到北京也就是一百多公里路,两者之间要相互支援,时间上很来得及。

    但是他转念一想,目前的明军根本没有和李自成正面野战的能力,就连守城都守不住,守保定确实不如守真定。

    “范卿,如果弃真定,守保定如何?”

    “陛下,万万不可,保定与北京之间,只有尺寸之地,倘若李贼果真兵临城下,我们连辗转腾移的地方都没有啊。”

    说的确实很有道理,确实是应该守真定,而不是守保定的。

    见到皇帝还在迟疑,范景文有些着急了“陛下,臣愿守真定,城在人在,城亡人亡。”

    多么忠心的臣子啊,崇祯当时弄得这些臣子宁愿自杀,也不肯被他那个皇帝召集,崇祯最后是得多伤这些大臣的心。

    想想也是,李自成开始要打北京,崇祯屡次犯战略错误,不肯撤出宁远,死要面子;形势败坏了,还是抱着侥幸心理不肯南迁。

    作为一个领导人没有担当,不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定,做下属的能不伤心吗?

    也不能全怪崇祯,以当时的情况,如果没有叛将的话,几乎是很难攻打下大同、宣府的。

    打完山西宁武关,李自成死伤不少,见到明军抵抗坚决,已经准备撤回陕西去了,但是大同总兵姜瓖和宣府总兵王承胤的投降书到了。

    崇祯没有认识到人心不再向着大明,这个巨大的转变。

    作为最高掌舵人,你可以懒,你也可以有很多缺点,但最起码的,你要在关键时刻掌握方向,显然崇祯是没做到的,他一心为国到头来自挂东南枝,埋怨臣子。

    此刻见到范景文主动承担守真定府的责任,新崇祯大感欣慰,他的做法有效果了,开始获得臣子的认同,尤其是这位忠心耿耿的范景文。

    范景文果然还是忠心的。

    “范卿,果真愿意守真定?”

    “臣愿誓死守卫真定。”

    换做是往常的话,范景文其实是不怎么愿意的,现在他看见皇帝变化了,虽然只有短短两天时间,但是这让他看见了变化,他愿意去守城,他是真心希望大明好。

    “范卿,你果真我大明忠臣良将,等平定李贼与张贼,朕对你有赏。”

    “谢陛下。”

    历史上李自成是兵分两路进攻北京的,一路是北边,他自己带着刘宗敏等人,进攻太原,大同,从居庸关入北京;一路是南边,刘芳亮带兵出从真定,保定打北京的。

    李自成想要打北京,几乎就是必须走这两条路线,不然只能绕道山东,这对李自成来说风险太大。

    在历史上,李自成的这两路只有宁武关抵抗最顽强,大同、宣府投降,真定、保定有人要守,但也有人要投降,几乎很快就城破。

    真定、保定的守兵很少,崇祯原身并没有担心过大同、宣府这两处重镇,只是担心真定保定这两个地方。

    新崇祯必须加强真定府的守卫,否则也是守不住。

    “令山西巡抚蔡懋德率领所部支援真定,总兵周遇吉回防京师。”

    大同,真定,是必守之地,这一点大臣也都知道。

    现在皇帝加强真定了,却没有加强大同,让臣子有些不解,但没太大关系,大同是重镇,李自成打不下来。

    “陛下圣明。”陈演拍了个马屁,其他大臣也跟着拍了马屁,他们也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建议。

    基本事情安排妥当了,但是事情还没结束,撤退的有忠臣良将,但是同样有叛徒奸臣,他的肃清叛徒奸臣。

    他虽然大约知道,这里面有哪些叛徒奸臣,但是他暂时还未考虑直接杀人;他知道那些人是叛徒,但是其他臣子不知道的,他贸然杀人,恐怕会让其他臣子感到伤心,降低忠诚度。

    也不好贸然就把人抓了,一样的道理。

    必须得想个好办法肃清内部的叛徒,攘外必先安内这个观点是没错的。

    另外大同以西的兵力,现在已经不多了。

    史书有一些记载,说是崇祯十六年冬,山西总兵周遇吉和山西巡抚蔡懋德,分别守黄河上游和下游,兵力不够向朝廷请援,但是朝廷派不出来,只派了熊通带领两千人来,结果熊通还投敌了,熊通劝降周遇吉,被周遇吉杀。

    宁武关之战,周遇吉有多少兵,一直有争议,但无非也就是小几千和大几千的却别,加上宁武关之前的士兵,总数也不会过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