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炎汉书 » 第一章 终究意难平

第一章 终究意难平

    汉建兴十二年、魏青龙元年。

    汉丞相益州牧武乡侯“诸葛孔明”第五次北伐中原,于出征途中病逝于五丈原。

    主帅病逝,汉军只能引兵退回汉中。

    征西大将军魏延素与丞相府长史杨仪不和,退兵途中两人争权,最终魏延落败而逃,被马岱追上所杀。

    魏延以谋反罪夷三族。

    汉帝刘禅虽不忍,但杨仪气势正盛几番逼迫只能同意。

    只是杨仪这番作为亦埋下了祸根。

    杨仪与蒋琬同为丞相府参军长史,论资历论家世皆胜于蒋琬。

    结果却在政治斗争中输给了蒋琬,仅拜了中军师。

    因为心中不服多出怨言,被削职流放至汉嘉郡。但杨仪仍不自省,又上书诽谤,言辞激烈,最后下狱,自杀身亡。

    而蒋琬虽然得胜,有了执政之权,但在汉帝刘禅的一系列手段下,丞相府也被拆分。

    蒋琬有丞相之名,却失丞相之实,只拜尚书令,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录尚书事,失去了丞相最重要的开府征辟之权和益州牧的兵马自主之权。

    次月。

    眼看政局稍稍稳固,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时,成都又起了波澜。

    诸葛丞相已经下葬,但身后谥号却还没定下,就在这个时候,各种流言开始兴起,而一些外地的小官们也纷纷上疏,细数诸葛丞相执政期间的种种不妥。

    一副要清算的样子。

    偏偏汉帝刘禅又态度暧昧,对于这些上疏既不赞同也不驳斥,好似没看到一般。

    这更加助长了一些人的气焰,更多激烈的言论也开始出现。

    丞相之妻黄氏本就心伤丈夫离去,如今又听到这些污蔑丈夫的言论,气急之下当即病倒,不到三日便撒手人寰。

    其长子诸葛瞻年不过十岁,先有父亲离去,不到三月母亲又走,加上外面言论汹涌,在为母亲黄氏办完后事之后,竟然也忧惧而死,被一个后世穿越的灵魂钻了空子。

    看着自己这小胳膊小腿,即便已经接收了诸葛瞻所有的记忆,王远还是有些不可思议,睡了一觉莫名其妙就来到了一千八百年前,还成了诸葛武侯的嫡子,蜀汉武乡侯?“呸“什么蜀汉,应该是大汉武乡侯。

    除了变得太过年轻了些,王远倒是没什么不适,对于前世王远并没有好留恋的,本身就只是孤儿,年到三十连老婆都讨不起,每天只是为了生活奔波。

    如今来到三国时代,还成了诸葛武侯的嫡子,这不是妥妥的官二代富二代?

    就是前身这心理素质也太不过关了,竟然能被流言吓死,也真是少有的很。

    王远自己虽然对于三国后期的历史也是一知半解,但也知道诸葛武侯那是进了武庙的人物,绝对不是一些小人能够撼动,故而原主所担心的清算之事,王远是半点也不担心的。

    继续查看着原主诸葛瞻的记忆,其中画面最为清晰的全是同父亲诸葛亮在一起的时候。

    诸葛武侯相貌俊朗,身材虽然瘦弱,但却极为高大,只是记忆之中其须发早已经灰白,只有那脊梁一直都是极为笔直,在小诸葛瞻心中对这位父亲从来都是又爱又畏。

    “公子。”

    正在王远陷入诸葛瞻记忆中的时候,一个声音随着敲门声传了进来。

    记忆里一翻就知道这是谁了,武乡侯府的管家,姓黄,是黄氏嫁给诸葛武侯时一起来的,已经有几十年了,一直勤勤恳恳做事。

    “进。”

    王远从榻上起身,来到一个小案桌后,照着记忆中跪坐好后,微微整理了衣服,才出口让黄管家进来。

    黄管家面容看着像五六十岁,头发花白,一身素色衣袍。

    “公子,主母后事已经操办妥当,我们什么时候去绵竹?”

    王远微微回忆,已经明白了前因后果,想了想后说道:

    “黄伯您先去准备,将行礼收拾好,待我上疏陛下之后,便一起前往绵竹。”

    黄管家微微行礼应是,退了出去。

    原来成都流言日盛,黄氏临终之前,让诸葛瞻带着弟弟妹妹和侄子以守孝的名义搬往绵竹一处庄园之中,以避开成都的政治风波。

    将诸葛瞻的记忆理顺之后,王远轻轻一叹道:

    “放心,我既然占了你身体,一定会帮你照顾好弟弟妹妹的,至于继承遗志复兴大汉,哎...以后有机会再说吧,从今以后再也没有王远了,只有大汉诸葛瞻。”

    说完之后,心中好似去了一块大石,也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诸葛瞻此时才感觉自己真正完全占据了这个身体。

    取了一卷处理好的空白竹简,加水研墨,沉思片刻后,才提笔写了起来。

    心中有些庆幸,还好继承了诸葛瞻所有记忆,不然面对这隶书,自己虽然说不上文盲,但也好不了多少。

    后世的文字已经经过了十余次的简化,为了就是让人更容易识字,现在可和后世不同,知识那是被世家垄断的,也没人想着要简化文字,反而越繁复越好。

    诸葛瞻没有卖弄文字,模仿着一个十岁孩童该有的语气,平白直叙的将想要举家搬往绵竹居住,为父亲诸葛武侯守孝的事说了。

    只是不知道是原主残余的思想作祟,还是自己心中也有些不愤,在最后写了句。

    “先父为国操劳一生,今受小人抹黑,臣心甚悲,敌尚敬先父,而有小人却想断我大汉脊梁,其心甚是险恶,望陛下深思。”

    写完之后,诸葛瞻看了看,言辞虽然稍稍有些激烈,但也算不得什么。

    刘禅虽然在历史上评价不佳,但只看这几个月的手段,就知道绝对不是什么昏庸之主,其中关窍,他想必是明白的。

    征西大将军魏延被夷三族,本来就引得许多人不满,这般为国征战一生的大将竟被如此对待,虽然此次魏延的确有做的不对的地方。

    但其他武将还是有些狐死兔悲,特别元从一系的武将更是怨言很大。

    如果连诸葛丞相这般擎天之柱都被打落尘埃,那其他人还会再真心为国效力吗?其中厉害关系,诸葛瞻不信刘禅看不明白。

    况且武侯虽然不在了,但诸葛家也不是这么好拿捏的。

    将墨迹晾干,整理了仪容,拿起竹简,诸葛瞻出了房门,落日的余晖令得诸葛瞻微微眯眼。

    如今诸葛一家还住在丞相府后院,蒋琬执政之后,也自然搬来了丞相府办公,蒋琬为人宽厚,又是被诸葛亮一路提拔,自然对诸葛家颇为照顾,只在前院活动,后院从来不曾踏足。

    说来也的确是该搬走了。

    转过几个长廊,来到蒋琬办公之所,门口有两名军士守卫,丞相府属官们正在忙碌。

    等军士入内禀报之后,诸葛瞻才缓步入内。

    诸葛瞻虽然年级还小,但继承了诸葛亮俊朗的相貌,加上临来之时特意整理过,更是显得气度不凡。

    只见诸葛瞻一身素色长袍,虽然年岁尚幼不到及冠年龄,但如今作为诸葛家的家主,诸葛瞻也是戴冠的,脚下步伐好似被尺子丈量过一般,每步间隔都基本一致,面色平静,腰杆挺直。

    面对这些由父亲诸葛亮所征辟属官的见礼,诸葛瞻每一位都认真还礼,世家子弟风范十足。让人如沐春风的同时,又有些心生敬意。不觉得便忽略了他的年龄。

    行了一礼,递上竹简,蒋琬接过之后,问了问诸葛瞻生活上有没有什么困难之类的。

    诸葛瞻沉着回答,大约小半炷香后才离开,回到后院。

    蒋琬看着年约四十左右,三尺长须极为风度,问话之时虽然大多都是关心之言,但也不少有试探之意。

    丞相府属官基本都是诸葛亮征辟的,蒋琬自己同样也是,如今虽然有执政之权,但没有开府,没有自己的属官,想要正常行使丞相权利,便只能依靠丞相府原有属官。

    看来这位父亲的接班人其实也想自己离开成都,父亲虽然病逝,叔父的长水校尉也只是个虚衔,但只要人还在成都,这些受诸葛家的征辟的官员就不可能真正为蒋琬所用。

    微微一叹,诸葛瞻倒是能理解蒋琬,其实蒋琬能忍到现在,已经算的上极为宽厚了,其也没什么坏心,只是想要尽快稳定政局,施展抱负罢了。

    诸葛瞻稍有激烈的奏疏一上,不到三日成都所有流言便被镇压,诸葛武侯的谥号也终于定了下来“忠武”。

    这是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丞相盖棺定论。

    而得了准许离开成都的诸葛瞻,也带着一家准备前往绵竹庄园。

    一家连同叔父诸葛均,七岁的弟弟诸葛怀,四岁的妹妹诸葛果,九岁的侄儿诸葛攀一家不到三十人,赶着十余辆大车出了成都。

    与来送行的众人一一话别,即便如今的酒度数还不如后世的啤酒,但人太多,诸葛瞻还是有些微醺。

    刚离开成都不过三四里,便听得身后有马蹄声响起。

    却是一个小黄门带着几个侍卫前来宣旨。

    诸葛瞻带着全家人接旨,刘禅的诏书之中只说了两件事。

    第一是让诸葛瞻好好治学,不要坠了武侯的威名。

    第二是增加食邑,由原来的实领三百户增加到五百户,绵竹原有庄园附近的三十里地全部封赏给诸葛瞻,当做诸葛瞻治学之资。

    话里话外都是好好读书,有事没事别回成都的意思。

    诸葛瞻默然,拜倒领旨。

    ————

    “诸葛亮,琅邪阳都人,汉丞相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五伐中原,虽未全其功,然皆有所得,实乃天下奇才也。”——炎汉书,卷三,第一诸葛亮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