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村儿的那些事儿 » 爷爷的回忆

爷爷的回忆

    “被打倒就打倒了吧!”这是爷爷常有的叹息,其中夹杂着清者自清的意味,也有一丝无奈。毕竟在没有什么大过错的情况下,离开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始终不是滋味,一九五几年到一九六几年的人们对岗位的热爱是真的热爱,因为与钱关系不大,患不均的也不多………

    回到家里的爷爷常常拿了一个板凳坐在土屋后面那一片引发奶奶和邻居间无数骂战的枣树林子里发呆。

    没想到干了一辈子革命,为国家做了一辈子贡献,最后却落得艰难的下场,爷爷望着远处的百亩梨园不禁陷入了沉思。

    “快跑!全部都躲到梨园里!快!不要耽误!不要贪恋财物!保命!保命!”放哨人一阵急促的喊叫,大家如热锅上的蚂蚁般向梨园冲去。远处枪声急促,炮声隆隆。人们不顾一切又互相提携着跑到梨园中心的一口青砖砌起的井口边,沿着倾斜向下的梯子,鱼贯进入了侧壁的地道中。

    远处的炮声、枪声震天,由远及近,不一会就来到了刘窑厂村的跟前,由于村子极度贫困,没过多久炮声就停止了。没有过多的停留,说明村子确实价值不大,这对于村子里的居民来说却是好事……

    那是一个小日本捣乱的年代,爷爷当时也就是个二十几岁的小伙子。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的时候,华北平原岌岌可危,沧州市地处华北平原腹地,万里平坦,盐山县靠海,平如滩涂,刘窑厂村亦是如此。

    如此平坦的宝贵土地,敌人如入无人之境,在杀光、烧光、抢光三光政策的指导下,日本鬼子在华北平原肆无忌惮、横行乡里。大家伙躲在井里,躲在地道里,不敢出来,直到第二天早晨,待四面八方完全清净下来之后,放哨人才从井口探出头,确认安全后招呼大家一个个从井里爬出来。

    来到地面上,鼻子里满是硝磺的刺鼻气味,等完全走出梨园看清一切时,刘窑厂村已是一片残垣断壁………

    放哨人泪花浮现,哽咽的说不出话来,好在大家都没事,人在命在,一切都还有希望……

    扫荡过后,人们重建家园,彼此称赞俊山放的哨正是及时。

    这也是爷爷为家乡做出的贡献之一,与“夹包袱”比起来,放哨实在是安逸,只要跑得快,其本身并不危险。想起“夹包袱”的经历,爷爷那真的是死过一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