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村儿的那些事儿 » 夹包袱

夹包袱

    想到当年的情景,爷爷又心生感慨,不过当时的刘窑厂到底是个破败的村子,可以搜刮的油水实在太少,小日本鬼子也不会放在眼里。仗着稍微精良点儿的武器,将该烧的烧掉,该杀的杀掉,该砸的砸掉,该拆的拆掉,该炸的炸掉………说到底哪些又是“应该”被这样对待的呢?无非权凭日本鬼子们罔顾举头三尺的神明罢了。对于一个穷村是这样干脆破坏的态度,但是对于圣佛镇来讲,小日本鬼子却采取了保留并利用的态度,两厢对比态度截然不同。

    民国37年,圣佛镇建立,当时称为乡,建镇还是1984年的事情。

    方圆几十平方千米的土地虽然不大,却下辖几十个行政村。虽然这些行政村与刘窑厂差别不大,大部分属于直接破坏的存在,但对其实施行政控制则是日本鬼子的第一要务。因此,圣佛镇的所有入口被封锁,各类物资不准随意进出,只能经过日本鬼子占领的街口通道并事先报备。

    日本鬼子实施最严厉的封锁,最让人牵挂的,还是那些被抓的人,那些人都是不屈就的烈士!

    随着日本鬼子侵华战线的拉长,在占领方式上不得不采取点儿状占领的方式,圣佛镇作为区域重镇,日本鬼子抓捕了大量的“破坏分子”,分散关押在镇街各处。

    当时的圣佛镇土房子居多,没有楼房,土房子并排建立,在屋与屋之间形成两米宽的巷子,两头一堵形成的长方形空间就成为关押“犯人”的监狱。

    监狱里缺衣少穿,都没有几件干净的衣服遮体,更别说吃食了,人们饿的两眼金星冒,可日本鬼子就是残暴到需要这样的效果,这是一种广而告之,让大家看到,搞破坏、不听话就是这样的下场………

    为了帮助自己的同胞,村民们自发组织了起来,“夹包袱”应运而生。

    当时的村民出行,使用最多还是包袱片儿。小子记得很清楚,每次和妈妈回姥娘家,妈妈都会在木板柜里拿出一个包袱,将叠的整整齐齐的衣服拿出来,腾空包袱,在红色碎花的包袱片里放入看望姥娘的吃食等礼物,四个角对折打包,或者串在胳膊上,或者斜着背在肩上,把扣扣在肚脐处,一切妥当了就开始上路。无论路途多遥远、多难走,被扣住的包袱非但不会散开,反而会越颠簸越紧凑。

    “馒头还是少带点,带那么多不被逮到才怪!爷爷嗔着身边的车虎子。

    车虎子是爷爷的玩伴,小子记得很早就死了,原因不明。听到爷爷嘱咐,车虎子拿出了包袱里的三个馒头,只留了两个卷子。

    “留两个总行了吧,带少了怎么够吃?”

    一切准备妥当,爷爷和车虎子上路了,来到镇街东头的哨站前,远远看见民众进出大街都要经过搜身,来往的人很多,因为今天是镇上赶集的日子,说是赶集其实早就被禁止了,只是镇街上的人们不屑于被管制,纷纷上街摆摊叫卖,人们想到不搞破坏就行了,管他三七二十一。

    爷爷咽了一口唾沫,调整了一下包袱,从容的向岗哨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