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周易哲学解读 »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二篇(九)

《周易》哲学解读 “导说”第二篇(九)

    而《诗》里还有一首诗如同《渐》文那样用“鸿”来起兴,我们将这一首诗也抄录于下:

    《诗经·豳风·九罭》:

    九罭之鱼鳟鲂。

    我觏之子,衮衣绣裳。

    鸿飞遵渚,公归无所,于女信处。

    鸿飞遵陆,公归不复,于女信宿。

    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

    这首诗属《国风》里的《豳风》,豳(音bīn)风,是《诗》十五国风之一。“豳”古都邑名,也作邠,故城在今陕西旬邑县西。周族祖先公由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迁居于此。《豳风》是豳地一带民歌,共七篇,是《国风》中最早的诗。“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一般认为《国风》除《豳风》及“二南”的一部分外,都产生于春秋前期和中期。这《九罭》一诗也是用单字“鸿”来起兴,从整诗来看,也不全是四言句子,也不同于《鸿雁》诗那么对仗工整。那么,《九罭》一诗产生于何时呢?流传下来最早解《诗》是成于西汉的《毛诗序》,《毛诗序》云“《九罭》美周公也。周大夫刺朝廷之不知也。”

    《诗序》以为美周公,后世多承其说。朱熹《诗集传》也附和说:“此亦周公居东之时,东人喜得见之。”这朱熹也就咬定说《九罭》是写周公的。而闻一多《风诗类钞》所说“这是燕饮时主人所赋留客的诗”。葛培岭认为“这是一位多情女子执意挽留恋人同宿的诗。从其‘衮衣绣裳’可以看出,她的恋人乃是贵族而女子的身份不大清楚。”(《诗经》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也有学者还认为“《东山》、《破斧》二诗,产生的时代相对较晚。《东山》为一东征军士思归之作。阎若璩《四书释地》云:‘费县西北蒙山,在鲁四境之东,一曰东山。’徐中舒《豳风说》以大量证据证明‘东山即蒙山,为鲁人屡代对东方用兵之重镇’,诗歌所言东征之事,与周公东征无关。诗中‘仓庚于飞,其鸣喈喈’为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诗歌习用的套语结构,‘之子于归’亦均见于西周末至春秋时代的作品。‘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则与西周中期以后礼仪日趋繁琐的状况相合。《破斧》虽有‘周公东征,四国是皇’等语,以周公东征史事为内容,但其用语反映了西周后期时代的特点,如‘亦孔之□’句,习见于厉、宣时代的作品,其辞亦以追美的口吻写成,应为周公后人追述、赞美周公之辞。由此而言,《东山》与《破斧》,应是西周后期鲁人的作品。《伐柯》、《九罭》、《狼跋》三诗,时代较《东山》、《破斧》二诗更晚,产生于春秋以后。此不详论。”(《东周初年《国风》编辑状况概述马银琴《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既然认为《豳风》里的《东山》与《破斧》应是西周后期鲁人的作品。那么,《伐柯》、《九罭》、《狼跋》三诗也不会晚于春秋以后。因为《诗》被公认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所以,说《伐柯》、《九罭》、《狼跋》三诗晚于春秋以后产生是不能成立的。《九罭》一诗应早于《鸿雁》一诗是肯定的,故此诗应是西周后期鲁人的作品。那么,《周易》里的《渐》文是以“鸿”起兴,共分六段以“鸿渐于干,鸿渐于磐,鸿渐于陆,鸿渐于木,鸿渐于陵,鸿渐于阿”起兴。而《诗》里的《九罭》一诗里以“鸿飞遵渚,鸿飞遵陆”来起兴。这“鸿飞遵陆”与“鸿渐于陆”寓意非常接近。从《周易·渐》的用韵来看,更规范于《九罭》一诗。通过《渐》文用“鸿”起兴的手法与《诗》里的《九罭》与《鸿雁》诗歌的对比,推断《周易》一书的产生早不过于西周中期,晚不过于西周末期。

    而上世纪的易学家李镜池就已对《周易》里的所谓“卦爻辞”与《诗》里的诗歌的体例文法进行比较,以此推及《周易》产生的时代。对《周易》一书的产生,我们基本认同李镜池对《周易》产生研究的后期说法,即认为《周易》“成书於西周晚期”的说法。

    李镜池先生认爲《周易》成书於西周晚期,《周易探源·序》里说:“我们现在认爲《周易》的编着,出於周王朝的卜史之官,成书年代,约在西周晚期”。李镜池是一位专业的易学研究者,在上世纪30年代,他发表的代表作有:《易传探源》、《左传、国语中易筮之研究》、《周易筮辞考》,并认为卦爻辞是卜史的卜筮记录。认为《周易》只反映出文化粗浅的初民时代的社会情况,并无高深的道理存乎其中;认为《易传》作于战国末、秦汉间。40年代后期,李镜池又发表《周易筮辞续考》,改变30年代初关于《周易》作于周初的观点,而写定于西周末年。李镜池在上世纪30年代初发表的《周易筮辞考》,通过所认为的“卦爻辞”中的历史故事推定《周易》编篡年代约在西周初叶。(《周易探源》第70页)

    后来李镜池又发表了《周易筮辞续考》,推翻了自己原来的说法,认为《周易》是产生于西周末期。那么,李镜池是如何推定《周易》产生于西周末期的呢?正如李镜池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对《周易筮辞续考》的补记中所说:“关于《周易》的编著时代,我认为是在西周晚期。《续考》所举的论证,是从文体,文法的比较来推断的。”(《周易探源》149页)

    李镜池在《周易筮辞续考》,就是通过《周易》一书的行文手法与《诗》的诗歌文法作比较,推断出《周易》产生于西周后期,而改变了其先前所认为《周易》是西周初期的说法。我们现将李镜池《周易筮辞续考》中有关《周易》与《诗》两者文体,文法的对比举证摘录如下:“我们读卦爻辞,知道它的文字用散文,它的内容是记叙事实。卦、爻辞中大多数还是这个形式与内容。这是最早的卜筮文的体式。但卦、爻辞中又杂有韵文与格言,这是卜筮文第一次演变。句必整齐,喜用韵语,这是春秋卜筮时普遍现象,观《左传》可知。在这个喜用韵语之前,有一个转变的过渡阶段,这就是《易》卦、爻辞的编篡时期。在《诗经》,《周颂》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大约在武王至昭王的百余年中作,这些诗的用韵是很幼稚的,或完全无韵,或部分用韵。这时代的韵文尚且如此,用散文为记叙的卜筮书,自无用韵之必要。但我们的《周易》卦、爻辞,居然用起韵来,而且写得很好,像前考第四节《周易》中的比兴诗歌所举《明夷》初九与《中孚》九二两节,纯粹是诗体,置之于国风,拿来与《诗经》中最好的诗比,也没有逊色。我还举了八首用辞相类的诗来比较,其中与《明夷》初九爻辞最相似的有《小雅·鸿雁》、《豳风·东山》、《邶风·燕燕》,尤其是《鸿雁》一篇。我们所奇怪的,不特辞句相似,而且是相类的诗歌之多。可见这是时代的风气,大家习用了,不觉有摇笔即来之势。《易》卦,爻辞之用诗歌,不是以诗为占,是编者受时代的影响,不知不觉间,把以散文为主的记叙文,也改用诗歌韵文了。这种时代的反映,正可作我们考定《周易》构成时代的标准。《鸿雁》篇,《诗序》谓“美宣王也”。“小雅”多西周末年之诗,所以我们假定《周易》的写定时间,是在西周末年,不算太早,也不算太后吧。《左传》载懿氏卜妻敬仲在《庄公二十二年》(纪元前672),上距周初约三百年,下距鲁庄公约一百五十年。在这前后四五百年间,是中国的韵文文学由萌芽到发展的时期。中国的散文,虽早在商代已经开始,但一直到战国,才算是散文文学的发展期,西周的金文,一部分是韵文,散体的,与可靠的《周书》差不多,简直无文。《周书》多记言,金文多记事。这是中国古代散文的建设期。关于金文之用韵,有两点可供我们参考。一,西周初年的金文,用韵的很少,用韵的多是西周末年,东周列国,与《诗经》的演进轨迹相同;二,用韵的金文,都是有意的制作,用韵即全篇用韵,从或不全篇,如齐侯叔夷钟,前半无韵,后半用韵,也是很清楚很整齐的。这两种关系颇重大,它告诉我们。文学演进的历史,应用的文学,早于美化的文学,而美好的文献,有影响了应用的文学,趋于美化。这个问题说来话长,不能详论,这里所要说明的,是《易》卦、爻辞本来是散体的应用文,叙述文,其形式当与卜辞相类。但为甚么又夹杂了一些韵文在内呢?这是受了美化的文学,韵文的影响。韵文到了现在末期发达了,其势力笼罩了整个时代前前后后的作风,所以钟鼎刻文,渐多用韵,而《易》卦、爻辞也就采用了这种形式,加以整理,材料尽管是很早的,而文字的组织,不妨美化。到了春秋时代,这种文字,更趋美化,完全采用韵文形式了。这是卦、爻辞中所以有韵文、有诗歌的缘故,也就是我们所以假定《周易》的构成时代在西周末年的一种理由。”(《周易探源》141——143页中华书局1978年版)

    以上我们摘录《周易探源》里对《周易》产生,是以《诗》里的诗歌对比来论证,这是可取方法(当然李先生拿着今本《周易》,即卦爻式《周易》论其产生的时代,观免造成阴差阳错来。),至于那段话里的一些错误称法不是此处所论之事。通过《周易》一书里文章的文体、文法与《诗》集里的相类的诗歌文体、文法的比较,而推断出《周易》的产生时代,这种方法不能不说是一种可取的考证方法。从《周易》与《诗》里的某些诗歌的比较,而印证《周易》一书的产生,应在西周后期,这种考证方法只是一个方面的推论。传统上认为《周易》产生与殷周之际或周初,这也是当今“易学”上的主流观念,即一些著名学者通过所谓的“卦爻辞里的故事”,而推定《周易》产生在周初的认为。确实从《周易》一书里所反映的历史故事,来考证《周易》产生的时代,同样不失为一种最佳的考证方法。不过考证《周易》一书的产生时代,不能只以某个单一的方面去做论证,而应综合、全面的去分析论证。那么,接下来我们也看《周易》一书所透出的历史信息,以此分析《周易》一书产生的相关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