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周易哲学解读 »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五篇(九)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五篇(九)

    《周易》里所涉及的祭祀之说,只是作为其建构的民本(有孚)理念的对比论述。作者倡导的是“爱民”,即执政为民的政治原则。而把祭祀放到最不重要的位置对待,即可有可无的地步。历史经验告诉,祭祀是无关紧要的,关键政治上在于重视与爱护百姓。《既济》里已经说明靠祭祀是保不住统治的。对待祭祀,《周易》里提出的主张显然是“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即在政治上关心爱护百姓,即使是用小猪与鱼祭祀,一样是吉祥的,更是有利于前景和发展事业。《损》里讲“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亨。”这强调的还是爱民为根本,而对于祭祀上,用简单不过的两种粮食替代。从《周易》里所涉及的祭祀问题,充分体现了《周易》作者的理性与进步思想。我们知道在《周书》里反映西周王室,大小活动还离不开占卜与祭祀。杀牛宰羊举行祭祀是常事,周公还认为自己最能侍奉鬼神。在商朝更不用说了,祭祀活动往往在神秘与极其恐怖中进行。而《周易》是反对占卜,而对祭祀则降低到可有可无的地步,关键倡导的是“有孚”(爱民)思想。《周易》岂不是开启时代的理性大门,是先秦封建时代里具有划时代意义么?可这部哲学著作被王权专制上升的思想所遮蔽。而后封建时代社会里,所谓有作为的秦皇,汉武,都是十足而可怜的鬼神与宿命信奉与祈祷者,并大量的耗费人力,物力去祭祀天地鬼神,营造陵墓,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你若翻开二十四史,里边记载的封建帝王没有那个不信鬼神与祭祀鬼神的。而后封建社会里又是一个巫术迷信与鬼神横行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后封建社会里又有几位思想家像《周易》作者那样如此理性的去思考社会与人生,而反对占卜和理性的对待祭祀呢?如何看清后封建社会里的迷信实质,而一部《红楼梦》是中国后封建帝王社会的一面镜子。你可以从这面镜子中真实的看清后封建社会里上层社会与人生的真实面目与真正目的。你完全可以把《红楼梦》当成一部政治哲学去读,其中也透显着忧患意识,不过这忧患的结果是消极的。《红楼梦》反映的是中国式的社会人生大悲剧,并不能启蒙中国产生科学与民主,也无法唤醒中国人的自身革命与解放。相反更能使人坠入虚无与空门。因《红楼梦》充满着极其消极的巫术与宿命论。《红楼梦》只能使人扼腕悲叹命运的不济。你若想认识我们的传统与文化,就读《红楼梦》。《红楼梦》里所反映的正是中国真实历史与文化的传统。从写实的一面来着,这不能不承认作者的伟大。《红楼梦》作者的伟大以写实的手法,给后人留下了那个真实的社会画面,即地狱般的专制社会与人生。《红楼梦》里虽也有忧患,但不像《周易》里的忧患意识,能使人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动力,能唤醒人去改造社会,掌握人生。正如这对于传统的祭祀问题,《周易》作者能如此的理性,是多么的可贵。“东邻杀牛以祭,不如西邻之祭禴,实受其福。”这是进步的认识观。《周易》作者用历史事实说明什么是对的,什么是正道,什么是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周易》作者总是给人们指出一条光明大道,让人们看到未来的希望。如“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有了爱,即使用小猪与鱼献祭,一样的吉利,利于建功立业,利于向前发展。)只要心中装满了爱,才是成功的根本,而祭祀并不重要。若相反,心里没有爱,即使杀牛宰羊的去祭祀,一样的得不到任何好处,历史不是已经给出了答案。那个东邻(殷纣)杀牛以祭,结果不是灭亡了么,《周易》作者对待祭祀的观点是很明确的。

    《周易》里有两处涉及到“王假有庙”的问题。

    《萃》里说:“萃,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涣》里说:“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

    《萃》里涉及到“王假有庙”和“用大牲吉”,岂不是在讲祭祀么?其实不然,这里的“王假有庙”与一般的多神祭祀不同。这里的“庙”本是供祭祀周人祖先的屋舍。《周易》里的“庙”,就是指周王供奉祖先的宗庙。在殷墟王都的遗址,考古发现既有宫殿区,又有宗庙区。《周易》里的“王假有庙”,是指“王”凭借宗庙仪式活动的礼教手段,是与一般鬼神祭祀不同。“王假有庙”是“礼”的一种手段体现,也是为了凝聚人心的一种礼乐教化。祖宗祭拜是传统农耕文化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萃》篇的中心思想是讲“有孚”,即让在位者以“有孚”(爱民)作为行为的准则。《萃》的全文如下:“萃,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用大牲吉,利有攸往。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勿恤,往无咎,引吉无咎,孚乃利用禴,萃如嗟如,无攸利,往,无咎,小吝,大吉,咎。萃有位,无咎,匪孚,元永贞,悔亡。赍咨涕洟,无咎。”

    《萃》篇中一共出现三次“孚”。“孚”的理念贯穿在在《萃》篇中心。“萃”是指在位者劳苦用心的去治国理政。“萃”同悴。指劳苦,忧虑。本篇内容是围绕爱民(孚)这一准则展开的论述。而本篇的题目“萃,亨,王假有庙,利见大人,用大牲吉,利有攸往。”却是讲到的是对宗庙的活动,并且还讲到“用大牲吉”的这种用牛来献祭。这句话意思是“劳苦勤政,亨通,君王凭借着宗庙,有利于扰聚人心,亨通,利于发展,用牛做祭品,吉祥,也有利于长久的发展。”

    《萃》篇为何在立论(题目内容)中讲到“王假有庙”及“用大牲”,而且“判词”都是好的呢?关键是看《萃》篇的内容论述了什么。《萃》文内容开篇则是“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这一句是《萃》篇题目后的文章内容开篇)这是说:“爱民不能坚守始终,将起纷乱和忧虑。”跟着又讲到“引吉,无咎。孚乃利用禴。”这里的禴(yue跃):指祭名,历史上也有解释是一种薄祭。又作礿。“礿”:古代宗庙四时祭之一。周为夏祭,即夏天对宗庙举行的祭祀。“孚乃利用禴”是强调的“孚”为根本,即“爱民”。这句话意思是“善于引导,没有害咎。爱民乃可利用宗庙礼仪活动做好倡导。”这里是把宗庙礼教活动作为拢聚人心,彰显爱民的一种教化手段。这里不是宣扬鬼神迷信的。《萃》里最后还是强调“萃在位,无咎,匪孚,元永贞,悔亡”。这是说“在位能忧劳勤政,没有咎害,不抛弃掉爱民准则,自始至终,悔恨就不会出现。”虽然《萃》里出现了“王假有庙”及“用大牲”,这是作为一种礼教手段而彰显“爱”的精神,为何不可呢?

    《涣》篇中出现的“王假有庙”,更体现的是“礼乐”的一种宗法礼仪手段无疑了。

    《涣》:“涣,亨,王假有庙,利涉大川,利贞。”“涣”本义是“如水流散”,这里是隐喻着为政如水滋养大地万物那样。“王假有庙”在《涣》篇中是指礼乐教化手段,自然是“利涉大川,利贞”的好结果,好前景了。

    《周易》里的“王假有庙”,无疑是一种礼仪活动,是“礼”的组成部分,对祖先的祭祀,为了缅怀先祖,纪念先祖,与一般的鬼神迷信不可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