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自爆穿越,朱元璋封我为大明国师 » 第六十三章 朱元璋内心都城老家凤阳!

第六十三章 朱元璋内心都城老家凤阳!

    实际上,最开始在应天府安定之后,朱元璋就意识到,大明的都城不能在这里。

    所以大明建国之后,应天府并没有成为大明的都城,而只是京师。

    从一开始,朱元璋就有意想要迁都,只不过后来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耽搁。

    但迁都的事情,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

    再后来因为朱标的突然薨逝,就让迁都这件事情暂时搁浅。

    现在朱景主动询问朱棣关于是否迁都的事情,朱元璋也很想听听自己这个儿子到底有什么高见。

    在朱景看来,定都的重要战略意义不言而喻,选址至关重要,要考虑的因素有不少。

    不管是交通,后勤,还是战略,风水等,都要考虑在内。

    说白了,通过这道考验,就可以看出来朱棣在全盘谋划上面的才能到底有多高的水平。

    朱棣则是朱元璋主动询问再次恭敬的回应道:

    “父皇,在儿臣看来,大明想要延绵国运必须迁都!”

    “哦?”

    面对朱棣的回答,朱元璋则是双眼微眯,若有所思的笑了笑道:

    “老四,怎么说?”

    “父皇,当初我听大哥说过,最开始您建立大明王朝定都的时候,有跟老臣们商议过,备选的地方有金陵,开封,洛阳,北平。”

    “后来因为建国初期各种原因,暂时定都金陵,但是您一直对金陵不太满意,所以并没有完全确定大明都城就是金陵,而只是暂时的把金陵定位京师!”

    “您从洪武三年就开始有了迁都的想法。”

    面对朱元璋的询问,朱棣倒是非常干净利落的侃侃而谈。

    这次面对三道考验,朱棣和道衍虽然说都准备的很充分,但是相对而言,第三道考验是准备最久,也是商议争论时间最长的一道考验。

    用道衍的话来说,这三道考验,并没有表面那么简单。

    第一道考验,就是用过往的案例,来检验一下朱棣是否有资格成为朱元璋的继承人。

    第二道考验,则是考验朱棣是否有朱元璋一般的帝王之心。

    第三道考验,则是朱棣如果成为了皇帝之后,会怎么治理国家。

    很明显,对于朱元璋来说,不管是胡惟庸案,还是削藩,他都没有想象中那么在乎。

    因为这两道考验,他完全可以靠着自己的强制手段来镇压,但只有迁都一事,一直都是困扰他的大问题。

    迁都涉及的方方面面实在是太广,而且劳民伤财。

    一旦定都选址真的不好的话,或许大明真的就可能像秦朝一样,二世而亡。

    所以道衍在思考迁都问题上,可谓是下了苦功夫。

    朱棣之所以能够如此快速而又干脆的回应朱元璋,底气正是来源于此。

    在一旁认真听着的朱景,在听到朱棣没有丝毫犹豫,回应迁都是必行之事,也是非常满意的点了点头。

    朱景的脑海中,则是再次浮现出了,当初看到的史事资料里面,关于朱元璋迁都的点点滴滴。

    根据《皇明祖训·定都》记载,当初朱元璋在定都的时候,就召集元朝诸多老臣问以建都的地方选在哪里合适。

    这些老臣,在面对定都一事,也是给出了很多选择。

    或对以关中险固,金城天府,可以作为大明国都。

    或对以洛阳,地中四方,贡赋道里均平,可以作为国都。

    或对以北京,赵宋古都,可以作为国都。

    或对以北平,宫室完全,在这里建都就不用大费周章重新建设宫殿,不用劳民伤财。

    还有些回答的则是以建业六朝旧都城,可以作为大明国都。

    最后群臣以金陵为首要选择,因为这里不光是钟林石秀,南控吴越,又有长江天险。

    大明朝时候的长江可比现在的长江宽的多,比任何城墙的防御性都强。

    当时虽然朱元璋诛灭了大元朝,但是前元残余势力全部跑到了北漠蒙古,还有随时反扑大明的可能性。

    如果定都金陵,前元势力想要进攻这里,是几乎不可能的。

    很明显,定都金陵,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对于朱元璋和刚成立的大明王朝,都是有着绝对好处。

    只不过在朱景看来,金陵只能暂时作为过度,而不能长期的作为大明都城。

    因为金陵虽然有天险长江,帮忙抵御外族入侵,但是同样的缺点非常明显。

    金陵只适合固守,其政治,军事,经济的影响力很难辐射到整个中原,还有就是这里的风水也不是那么好。

    大明皇城南高北低,这在风水里面是相当不好的缺陷。

    这些都是朱景通过后世对于明朝的史事资料,自己慢慢感悟和总结出来的一些看法。

    很明显朱元璋也是有着同样的想法。

    朱元璋虽然个性比较粗矿,但并不是说他就是不学无术的蠢货,相反他的战略眼光非常不凡。

    朱元璋很清楚定都金陵的忧患,所以他从来没有想过把大明都城定都在金陵。

    大明建国之后,他也只是把金陵定为京师,为的就是以后迁都做准备。

    说实话,在他登上龙椅之后,就不止一次的想要迁都。

    在他心目当中最开始最理想的首都就是老家凤阳,为了能够迁都凤阳成功,他率先把凤阳升级为中都,并且改临濠府为中立府,寓意为‘取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为民’。

    关于朱元璋定都凤阳的典故,朱景是专门做了很长时间的研究,那个时候,才对于这位洪武大帝的国事政务能力刮目相看。

    当初朱元璋为了说服群臣,更是引经据典,说尧舜禹虽然没有在同一个地方建都,但是他们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以各自的家乡为都城。

    既然古之圣君都这么做,那么他朱元璋作为大明的开国皇帝,效仿先贤大能,以自己的老家临濠为大明王朝的都城,也是无可厚非之事吧。

    只不过诚意伯刘伯温明确反对朱元璋定都老家的念头。

    “临濠虽然是陛下的故乡,但不是建都之地,因为大明很多开国功臣都是老家人,这些人在凤阳的势力根深蒂固,如果强行迁都到凤阳,不利于朝廷统治的稳固!”

    PS:不好意思,昨天肚子疼了一个晚上,通宵没休息,今天脑袋昏昏沉沉的,稍微休息了会儿~~~继续码下一章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