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刚到东汉和曹操结死仇 » 东汉的军职

东汉的军职

    将军:

    大将军:(大将军有时位在三公上,有时位在三公下),如果有丞相的话,大将军在丞相下,如果没有,牛逼了,军事最高统帅,除了皇帝,这个职称谁都不虚。

    其实东汉一开始和西汉一样,大将军也是在三公之下的,不过后来出了一个牛人叫窦宪,也就是燕然勒石的那个家伙,他直接把北匈奴给彻底解决了,直接被打跑到欧洲。因为他实在太牛逼,所以从此之后大将军就位在三公之上。

    比如三国的何进。

    三公级别的三个将军:

    骠骑将军:

    这个是军功等级的最后一级,理论上到了这个地步他就是大将军的副职,升无可升了,西汉霍去病例外,比拟三公。

    比如三国的朱俊,担任过骠骑将军一职,但虽有其职,并无实际兵权。

    车骑将军:

    位次于大将军及骠骑将军,而在卫将军及前、后、左、右将军之上,位次上卿,或比三公。

    原董卓手下李傕就做过车骑将军。

    卫将军:

    位次在车骑将军后,这个职称设立之初就是执掌禁军的,是皇帝的心腹,或比三公。

    曹洪就做过“曹操”的卫将军,时间短,另一个就有名了,就是司马师。

    四方将军:

    东汉的时候就明确规定四方将军和大骠车卫是重号将军,剩下都是杂号将军,同时,东汉还有一个制度,就是对于功劳比较大,资历比较深得杂号将军可以在中间加个大字,云台28将有很多的人都是杂号大将军,但是这仍然无法改变那就是个杂号将军。

    直到汉灵帝时期,皇甫嵩为左将军,董卓为前将军,袁隗为后将军,四方将军才被重置,此时已经是黄巾之乱后东汉帝国逐步走向崩解时期。

    另外,四平,四征,四镇,四方这种同号将军,真不好说品级和虚实职。

    二品将军:

    抚军大将军,这个是三国时期的职称,东汉末年是没有的,最熟悉的就是司马懿,司马师。

    中军大将军,同上。

    上军大将军,同上。

    镇军大将军,同上,尚书令陈群就担任过。

    镇国大将军,同上。

    南中大将军,这个没查到资料。

    读者可以这么理解:如果中间不加“大”字,就是杂号将军,加了大字,就是资深,就是二品,就有可能是实职,当然自身比较牛逼,朝廷拿你没办法,你也可以自己搞自己的,也是实职。

    四征将军:

    三品,后期曹魏后就比较牛逼了。

    是指征东、征南、征西、征北四将军。诸征将军之名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的地位比中郎将高,东汉末年丞相曹操因战乱经常征伐四方,乃常置四征将军,秩二千石,地位次于三公,是个方面远征部队的主帅。

    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

    四镇将军:

    跟四征差不多。

    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

    关于三个“四”怎么理解,作者是这么理解的:

    四方就是前后左右将军,相当于战区司令。

    四征和四镇就是征、镇“东南西北”将军,而且还要在同一方,同一职位上设置两个将军,相互制约,按照现在的理解就是各战区司令副司令。

    赵云战功赫赫,也没能排进四方将军之列,还不如马超的骠骑将军高,不如魏延的征西将军地位高,关羽死后,才提拔为镇南将军,与魏延平级。但赵云死前被贬,称为镇军将军,就一杂号将军。从军衔就可以看得出刘备对赵云的态度。

    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

    三品杂号有:

    征蜀将军、征虏将军、镇军将军、镇护将军、安众将军、安夷将军,安远将军、平寇将军、平虏将军、平狄将军、平难将军、辅国将军,虎牙将军、轻车将军、冠军将军、度辽将军、横海将军。

    四品实职:

    中护军,东汉是没有的,建安十二年,曹操将护军改为中护军,领军改为中领军,并令其掌管禁军,宿卫皇室,地位颇重。

    武卫将军,东汉末年,曹操曾设立武卫中郎将这一官职,并册封给了护卫自己的许褚。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即位。对于魏文帝曹丕,将武卫中郎将改为武卫将军,并继续让许褚担任这个官职,从而执掌曹魏都城的禁军。在三国时期,除了曹魏,东吴也设立了武卫将军一职,职责和曹魏基本一致,都负责皇帝和都城的护卫工作。

    野战军五校尉:

    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

    四品常设将军:

    中坚将军,著名猛将许褚的升迁路线是:武卫中郎将-->中坚将军-->武卫将军。

    骁骑游击将军,字面意思,就是骑兵中打游击的,汉初的游击将军是虚职,汉武后变成了实职。

    左军将军,没查到资料。

    四品杂号将军:

    建威将军、建武将军、振威将军、振武将军、奋威将军、奋武将军、扬威将军、扬武将军、广威将军、广武将军、宁朔将军、左积射将军、右积射将军、强弩将军。

    中郎将:

    四常设:东中郎将、南中郎将、西中郎将、北中郎将。

    杂号:振威中郎将、建义中郎将、奉义中郎将、平虏中郎将、典军中郎将、抚军中郎将、武卫中郎将、司金中郎将、司律中郎将、护匈奴中郎将、率善中郎将

    派遣军:戊己校尉、平虏校尉、讨寇校尉、建忠校尉、护羌校尉、护东羌校尉、护乌丸校尉、护鲜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东夷校尉。

    中郎将是皇家特种部队的军事统领,主要负责皇宫的警卫、安全,职责类比的话,相当于今天的中央警备团团长。它的级别并不是特别高——是“比两千石”,这放在今天大概就是副部级。但因为这个职位直接关系到皇室的安全问题,所以在秦朝,中郎将还是很有市场、很受欢迎的“实职”。

    汉朝,时代变了,中郎将的地位也就变了。首先西汉的中郎将变多了,具体来说就是一变三:原本单一的中郎将,变成了五官、左、右三个中郎将。至此,在《军师联盟》中曹丕曾担任的五官中郎将已经出现了,虽然两者的职权并不相同!但必须说,这个五官中郎将无论在西汉、东汉,还是三国,都是比较牛掰的。不过,西汉中郎将的主要职责还是统领皇帝近卫。

    中郎将毕竟是皇家卫队的统领,一般来讲,只有比较牛掰的人才能担当这个职位。比如咱熟悉的飞将军李广,就因为功勋卓著、武功高强,在汉文帝时被招进皇宫当中郎将。

    西汉的中郎将虽然一变三,但待遇品级基本不变——还是副部级“准两千石”。

    而自从有了一变三的先例,此后,中郎将就开始了分裂模式:汉平帝时又设置了统领虎贲军的虎贲中郎将,再后来又设置了统领羽林军的羽林中郎将。

    在这一时期,中郎将虽然衍生出了新品种,但总体来讲,还是皇家近卫统领属性。

    而到了东汉,中郎将的属性就更加明显变化了。

    这是由于东汉王朝的业务范围扩大了,分出了使匈奴中郎将、北中郎将等职位。

    东汉末年,随着黄巾起义和地方割据的出现,中郎将就更加泛滥了。

    首先是黄巾大起义,催生了汉末三大著名中郎将:北中郎将卢植,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当然,还有个凑数的东中郎将董卓。

    至于为啥都是中郎将,嘿,这可能和东汉末年的军事制度有关,当时凡是出征的将军,都给临时封个中郎将。

    笔者考虑,可能这职位,说大不大,既然不大就不太容易拥兵自重,从而导致尾大不掉。其中的典型例子,就比如汉廷处理卢植的时候,就很轻松。

    当然,这官职也不小,在当时他是可以统领校尉的。注意:在东汉末年,校尉是可以统领两千人的中级武官,两千人放在今天基本就是一个团的兵力。

    五品将军:

    常设:偏将军、裨将军

    杂号:鹰扬将军、折冲将军、虎烈将军、宣威将军、威远将军、宁远将军、伏波将军、虎威将军、凌江将军、荡寇将军、昭武将军、昭烈将军、昭德将军、讨逆将军、破虏将军、讨寇将军、宣德将军、威虏将军、捕虏将军、殄吴将军、殄夷将军、扬烈将军、建忠将军、立义将军、怀集将军、横野将军、楼船将军、复土将军、忠义将军、建节将军、翼卫将军、讨夷将军、怀远将军、绥边将军。

    付波将军马援肯定听过吧。

    东汉前后的杂号将军甚多,皆主征伐,事讫皆罢。杂号将军中加“大”者权力也大,常节制数路将军。有史可查的东汉杂号将军以及担任人员有:

    骠骑大将军:杜茂、景丹

    建威大将军:耿弇

    建义大将军:朱祐

    强弩大将军:陈俊

    虎牙大将军:盖延

    征南大将军:岑彭

    征西大将军:冯异

    河西大将军:窦融

    西州大将军:隗嚣

    横野大将军:王常

    骁骑将军:刘振、樊崇、刘歆、刘喜

    建威将军:邓寻

    振威将军:宋登、马武

    强弩将军:陈俊

    积弩将军:马音、傅俊

    积射将军:焦进

    征西将军:耿秉、马贤、司马钧

    征虏将军:祭遵

    诛虏将军:刘隆、王霸

    捕虏将军:马武

    威虏将军:冯骏

    越骑将军:刘宏

    复汉将军:邓晔

    辅汉将军:于康

    辅威将军:臧宫

    武威将军:刘尚

    武锋将军:竺曾、平狄

    平敌将军:庞萌、朱鲔、孙咸

    赤眉将军:耿欣

    中坚将军:杜茂

    宣德将军:梁统

    伏波将军:马援

    汉忠将军:王常

    度辽将军(明帝以后常置)

    荡寇将军:周盛

    讨虏将军:王霸

    破虏将军:邓奉、贾复、董卓

    破奸将军:侯进

    刺奸将军:祭遵

    游击将军邓隆

    楼船将军:段志

    孟津将军:冯异

    都护将军:贾复

    扬化将军:坚镡

    忠义将军:陆康

    扬武将军:马成

    威寇将军:杨茂

    偏将军:王霸

    兴义将军:杨奉

    安集将军:董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