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刚到东汉和曹操结死仇 » 东汉的县制和军制

东汉的县制和军制

    县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

    汉朝在郡以下设县,大县(万户以上)设县令,小县(万户以下)设县长,都是一县的最高长官。与县同一个级别的地方行政机构还有道,国,邑。国是侯国;邑是皇后,皇太后,公主的封地;境内有少数民族居住的称为道。

    县官员:

    县令,秩俸为一千石至六百石,管辖县内的所有政务。

    县长,秩俸五百石至三百石,管辖县内的所有政务。

    功曹史,总揆众事。

    县尉,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掌县军事。

    县丞,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掌县政事。

    主簿,县府门长,官众事。

    廷掾,督乡事。

    主记室,管文书。

    少府,主财用。

    门下游缴,

    门下贼曹,主兵卫。

    门下议曹,参议诸事。

    门下掾史,

    闾师。

    县佐,

    县史,秩俸百石以下。

    县以下的机构

    县以下的基层机构是乡,里,亭。

    汉制是十里一亭,十亭一乡。

    乡官主要有三老。蔷夫,游缴。三老掌教化,蔷夫掌一乡之行政,兼收赋税,游缴捕盗贼,官治安。

    乡下有里,什,伍。里设里长,什设什长,伍设伍长,亭设亭长,秩俸百石以下。

    西汉前期是郡国并行制,汉朝直辖区是皇帝任命。诸侯王辖区是诸侯任命。到了汉文帝时期,王国境内两千石郡守由皇帝任命。汉景帝时期,收回诸侯王人事任免权,郡守县令统一由中央任免,一直到汉朝结束。

    也就是说,汉末,原则上由由三公推荐,也有皇帝直接任命的,诸侯王的国相也是中央政府任命。

    到后来有的察举制,州刺史的权力急剧膨胀。

    汉朝军队的编制,据《后汉书·百官》记载,

    “大将军营五部”,部由校尉统领。

    “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

    “曲下有屯,屯长一人”。

    但据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和居延地区出土的汉简,部分左、右部或前、后部,曲分左、右曲或前、后曲,部、曲之下还有官(分左、右官)、队(分前、后队)、什伍等。

    上述文献与文物,对汉朝军队中、下级组织的不同记载,很可能是不同地区或军队存在着不尽相同的编制。

    本文朝廷规则(不统一读者看的会乱):

    五人一伍,设伍长,5

    两伍一甚,设什长,10

    五什一队,设队帅,前后左右中五什,50

    二队一屯,设屯将,100

    五屯一曲,设曲长,前后左右中五屯500

    二曲一部,设千人将或者牙将,1000

    五部一营,设校尉,或实力够名义不够就是都蔚,5000

    二营一军,设将军,汉制的将军前面有详细说明,10000

    以上都是理论上编制的正规军,中间还要夹杂着辅军。

    辅军存在的目的:上战场之前给正军穿甲胄,咸鱼时放马,战事结束后打扫战场等等,也会军训,看长官怎么安排,当然运送粮草也是他们工作之一,毕竟全靠民夫,人越多,消耗越大。

    从队帅~曲帅这三级,这里因为兵种的原因,比如骑兵可称骑督(到底能管多少人看情况,步卒叫牙门将或者曲督等,到底谁管谁,看上面给的权力标准)

    一般来说,都蔚这个军队官职,是辅助正职管军队的。

    那么辅助正职干后勤的副职,比如将军等级就可设长史一职,再往下不好说,可以称幕僚或者军吏。

    如果这方军队是郡兵,那么这些人就是郡吏,是府兵就是府吏,是县兵就是县吏。

    到了汉末各种势力轮番登场,各自又搞出很多复古的名堂,没法往更深分析。

    还是那个问题,分等级虽然是这么分,到底还要看各自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