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重活开元 » 第八章 悲催的明算科

第八章 悲催的明算科

    接下来的几天里,姚阀又用先前打出的铁锅做了一些炒菜,再次得到了家人的喜爱。

    姚阀将火锅、以及炒菜等技术一并交给了家中的厨子。接下来几天的餐食都是由这些厨子做的,炒菜配饼子,倒也别有一番风味。

    这些时日里姚阀除了倒腾一些吃的以外,还去仔细了解了一下明算科的学习内容和书籍,以及明算科的前途。了解完了以后,姚阀才明白为什么姚奕对他不能去考进士和明经等学科稍显遗憾。

    当下常科考试主要学科种类特别多,包括秀才、进士、明经、秀才、明法、明字、明算、明史(三史、一史)、道举、童子等等诸多科举门类。

    广大学子们有两条路线,首先是读学校,唐朝不允许私学,但是地方上有官办的州学和县学,中央有国子六学和崇文以及弘文两馆。读学校就是在学校学习之后,经过学校考试后,学校将生员推荐到尚书省去应试,需要先过礼部试后又过吏部试,进而授官。

    另一条路线则是乡贡,虽然“不得辄使许百姓任立私学”,但是儒生自学学成后,也可以由州县证明身份,考核过关后送去尚书省应试。

    而姚阀即将考的明算科,这考出来以后的文凭含金量确实是太差了。这么多学科如果硬要和后世的来比较一下,进士属于清北、明经属于985和211,明法属于一本,明字、明史属于二本,剩下其他的,大概就是民办大专了,几乎没有含金量。

    造成这个缘由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各个科目侧重考核方向不一致,进士需要考策论、时务、经义然后还需要诗赋,明经需要学习五经义疏一百七十卷,还要有强大的背诵能力;明法则是需要熟读唐律以及其他政策文件,考察应试者对律、令等成文法的技艺和理解;明字科则是考察文字学以及书法。上述的几个科目有一个共同点是,考察的都是时下最流行,懂得人相对最多,竞争也最激烈的东西,因而含金量也比较高。

    到了明算、童子之类的,虽然明算理论上说要比道举什么更容易考察和看见水平,奈何这些个东西现在并不是显学,时下算学发展也并不发达,明算考的东西只是一些简单的数学计算以及算筹之类的东西,从上到下对算学也并不重视,最后导致明算科即便是考出来了也实在不算是什么好文凭。

    明算相比进士诸科的弱势还体现在国子监的明算学子穿的衣服都比别人低一档,考出来授官也更低一档,就连明算科的夫子工资都低一档,属于是人下人了。

    有的东西你越不重视吧,他就烂的就会越来越快。国子监的明算一科由于人数也不太少,往往中高层官员们如果有恩荫子弟名额,都会把家中不成器的孩子送去混一混。上面不重视,下面夫子也摆烂,又来的都是些不成器的少爷,这么多年下来,出了不知多少恶性事件,明算科是有点声名狼藉的感觉了,只是这些高官大臣们的事,他们自己不会去管,下面想管也管不了,明算就硬是这么成为了国子监里的泥石流,连带着学明算的普通学子的名声也差了起来。

    姚阀虽然是去弘文馆,但是由于皇帝的谕令,两馆学子也要和国子监一起考核。就算是有人次次在明算等小科目中得了第一,别人也只会觉得他不求上进,喜欢在污泥里耀武扬威,真正的俊才那都是要去考进士或者科的,次一点也该去考个明经才对。

    而崇文馆和弘文馆,作为王公大臣才能准入的两馆,有崇文学士和弘文学士等皇帝认可的饱学之士作为师长,在这个书籍昂贵的年代有着全国最丰富的藏书,属于是大唐顶级学府了。只是里面往往并没有专门教明算的博士。这意味着如果要考明算的话,只能全靠姚阀自学了。其实自学本身也没有太大的关系,在两馆读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在于可以和当朝高官有师徒之谊,和王公贵族家的精英们有同窗之谊,有助于形成个人的关系网。

    通常王公贵族都会将家中最为看中的子弟推荐至两馆,而后去考进士科或者明经科,其余扔进国子监类似明算之类的。而学习明算的姚阀,毫无疑问地在两馆会是一个处在鄙视链底端的异类。

    本来还想甩出诸多先进的算学经验狠狠的刷一波声望,但是目前看来不懂以及不感兴趣的人大概率只会轻飘飘的回一句:“旁门左道尔。”。

    姚阀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算了算了,想这些也暂时无用,到时候去看看再说。且先再好好看看书,剩下的看天意了。”

    姚奕并不完全相信姚阀说的自己还算精通算学的话,他简单考了一下姚阀后,又邀请了算学的教习来考察姚阀的具体水平。而姚阀的数学素养足以对这些大多数都是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题目做到算的又快又准,最难的一元三次方程也不过是花了一点点时间。问大义(考察算学原理)方面,姚阀的表现甚至惊讶了算学教习。

    只是在最后的帖经过程,姚阀的成绩很不理想。

    对于习惯了简介语言进行数学表述的姚阀来说,背诵那些表述上聱牙诘屈的算式原理原文那是真的痛苦,不过姚阀的表现总体来说还是让教习感叹后生可畏吾衰矣。

    姚奕得知了姚阀的算学水准算式比较高了以后,终于对姚阀的学业放心了下来,也不再打算禁止姚阀去发挥他的奇思妙想。

    距离上次吃冒菜已经过了些时日了,太极图形状的火锅以及单人用的小锅都打造好了,只是单人小锅似乎是白白打造了。现在通常都是烧木炭和煤炭,在小小的单人锅很难放合适的炭火,在找不到稳定可控的能源的情况下暂时是没有用了。

    而大一些的火锅则要好很多,姚阀让人打了一个大桌子,桌面有一个开口,下方是由部分木制部分铁制的。桌子下面有一个铁架子,铁架子下面再用木板包裹。将煤炭烧红后放入铁盒子,像是赛抽屉一样把铁盒子放在架子上,用来提供火力。这桌子不仅仅可以用来煮火锅,将铁锅换成铁板,还可以用来烤肉。姚家众人又得以体验到了一千四百年后的人民的饮食。

    姚家渐渐已经变成了边吃饭边说话的家庭用餐氛围,将食不言的规矩丢到了九霄云外。本来觉得这样不太好的姚奕夫妇二人察觉到一家人的氛围越发融洽,便也听之任之,乐在其中了。

    ---------------------

    而与姚家其乐融融的氛围截然不同的则是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阴谋诡计的李家了,而这个李正是李林甫的李。

    快要宵禁的时候李林甫悄悄在府邸小门处会见了一个姑且算是男子的人。

    这人身穿幞头圆领短袍,面白无须,相貌平凡,一开口便暴露了他的身份,只听这人用一种阴柔的语调,躬身后双手托着一封信,恭敬的说道:“李侍郎,这干爹给您的书信。”

    李林甫快速将书信拿过,而后将一块金子递给这宦官道:“替我多谢袁内侍。”

    而后立刻将侧门关上,回到书房将信件打开,看到书信上仅有的两个字后,李林甫沉思片刻,而后便将书信烧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