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吴砦传说之拯救秦腔 » 第二十六章 误国的不是戏子

第二十六章 误国的不是戏子

    或许是受了爸爸的影响,秦建孝骨子里也有那种“为人民服务”的特性。刚上初中的时候,他的学习成绩全班第一,也因此被同学们选为班长。看着那些调皮捣蛋不好好念书的同学,秦建孝非常气愤。每周开班会,他都会狠狠地批评他们,说他们拿着自家的馍馍躲在自家门后偷着吃,不思进取,辜负了父母的厚望。

    自习课上,秦守仁拿起课本满宿舍不停转悠,看那个同学不好好学习,他就假装去打谁,同学们对他可是又敬又怕,连续两年都推选他当班长,却不想耽误了自己学习,中考的时候连个重点高中都没考上。

    秦建孝中考落榜,他不愿意去当地教学质量最差的那所高中去念书,就选择了辍学,在山下放牛的时候,偷偷大哭了一场,不过他又觉得这一切是值得的,因为他当初给同学们开班会的时候就说过“只要你们将来一个个都能过考上大学,我不学习也罢。”

    后来,他又接连收到了几封中专技校寄来的录取通知书,但守仁没同意他去,因为这几所学校都在外省,而且技校花费高,家里没钱供他念书。

    看着妈妈赵雪梅提前给他做好的上学用的被褥,秦建孝不由黯然伤神。有时候他在想,爸爸为什么不贪一点呢,这样他就不愁上学了,即使去技校也有一技之长,总比待在家里放牛种地的好,难道他的一辈子就这么完了。

    古人常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爸爸当了这么多年的村干部,别说十万了,家里连一万存款都没有。

    建孝无奈,只能独自唱秦腔《苏秦激友》:

    唉!

    无银钱当时把英雄困倒,

    大丈夫低下头泪如雨抛。

    这是秦腔传统剧目《和氏璧》里“激友”的一段唱词,建孝虽然不是很明白整个剧情和唱段里的意思,但觉得张仪当时悲愤的心情应该和他现在差不多。

    当然了,建孝不会轻易认命,他决定要走出这个山沟沟。

    走出山沟沟,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因为他从小就没有出过吴砦乡,中考的时候第一次坐班车,差点晕吐了,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什么样。但是,李桂英却走出去了,她在县城的秦剧团里学唱戏。

    虽然李春登是老师,但多少也有些重男轻女的思想,本想着桂英初中毕业在家里待上几年,找个人一出嫁,他这任务就算完成了,可桂英不干,在家里寻死觅活要学唱戏,李春登只好托人找关系把她送进了县剧团。

    说实话,吴砦人虽然都喜爱看戏,但却不支持自家子女去唱戏,因为老话说“戏子误国”。

    李春登也不理解自己的女儿怎会喜欢上唱戏,他本来想以“戏子误国”这事劝桂英打消学戏的念头,没想到桂英反过来几句话还问得他哑口无言。

    桂英说:“戏子误国,你们还一个个都爱看戏!不仅爱看而且还爱唱。《三娘教子》、《擦美案》、《大登殿》、《苏武牧羊》、《打柴劝弟》、《忠保国》那个不是教育人的,哪里又误国了?叫我说,误国的不是戏子,而是看戏的人。”

    李春登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让桂英去学戏,为此秦家村的人没少在背后对他指指点点,说自家孩子学什么不好,非要去当戏子。

    这秦家村的人也怪,喜欢戏子却不喜欢自己当戏子。难道是平时在生活中演戏演多了,总觉得“戏子无情,婊子无义。”其实是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解放以前,之前的戏子的确是低人一等的,没人看得上这个职业,但现在时代不同了,戏子成了演员,甚至于明星,或许戏子是最有情的,每次的演出都是那么投入,时常感动的人们掉眼泪。

    建孝刚听说桂英去学戏的时候,他也想去,因为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小时候的那个承诺,就是看桂英唱戏,尽管他们这几年都没怎么说过话,但他相信桂英肯定记着他当初说过的那句话,记着他们在小河边拉过的勾,她坚持去学戏,说不定就是为了演给他看。

    可惜他这话还没来得及说出口,爸爸和爷爷就在老屋里批评起了李春登,说桂英长得水灵灵的,好端端一个姑娘却要毁在这唱戏上了。虽然建孝不明白他们说这话的意思,但他知道他们是坚决反对唱戏的。

    果然,秦守仁接下来就向他们讲述了古时候“戏子误国”的事情。说历朝历代的君王,只要是喜欢上了戏子,肯定都会误国,无一例外。最典型的例子是李存勖。

    李存勖在打天下的时候,他是一位勇猛的将领,更是一位杰出的指挥官。他带领晋军南征北战,打了无数次胜仗,最终在为数众多的诸侯中脱颖而出,建立了后唐。同时,后唐也是五代时期最有希望实现统一,最能获得大家支持的一个朝代。李存勖当了皇帝以后,也是被所有人都寄予厚望的一位君王。

    但是当李存勖当了皇帝以后,他立刻就喜欢上了戏子,整天喝酒看戏。不仅如此,他对当戏子还情有独钟,常常会自己粉墨登场,过一把戏瘾。而很快,天下就大乱,李存勖也被杀掉,真正验证了“戏子误国”这句话。

    最后,建孝只能选择去县城打工,等有机会再去找李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