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都市言情 » 1980,我的文娱黄金时代 » 第8章 勇敢的心

第8章 勇敢的心

    陈秋月哄睡孩子后,就往王波这边凑了过来,睁着大眼睛对文稿连连称赞。

    想到陈秋月还生着病,万一病情加重,生活更是雪上加霜,王波连忙用胳膊盖住了稿子。

    “听话,去睡觉。”

    “啥?”

    陈秋月第一次听到王波对她温柔的说了句“听话”,那种在言情剧里男人对女人说的话。

    远山的火车经过,屋内微微摇曳的吊灯散发慵懒的茶色,王波突然发现陈秋月很好看。

    咽了下口水。

    “波哥,你的喉结在动。”

    在王波对原身的记忆里,记得上次的喉结涌动还是有了福娃的前一晚。

    此时王波的记忆开始错乱,他是21世纪的大学生,没有恋爱过。来到80年代后,便一直将陈秋月当成原身的老婆去尽到丈夫的责任。

    但是他从来没有用心注意到,陈秋月居然那么好看。

    “对,对,有点饿了。我这就去煮点面吃,你也抓紧休息吧,才能早点康复。”

    好不容易把陈秋月哄骗入睡,王波重新打起精神,坐在案板前对自己说,饭都吃不起了,赚钱最重要!古人怎么说来着?饱暖才能思……思万物。

    恍若镇定自若,王波决定写一段悲伤的故事让自己沉下心来。

    和尚逃出来后被独立团政委赵刚所救,不出意外的,李云龙将和尚收为了贴身警卫,名为上下级,实则亲兄弟。

    在随后大大小小的战斗中,南征北战东荡西杀,和尚也是非常给力,追随李云龙出生入死,冲锋陷阵基本上无人能敌。特别是还在日寇铁桶的合围下,舍生忘死的救了李云龙一命,所以两人的感情是极其深厚。

    在得知和尚被黑云寨的土匪暗算后,李云龙心如刀绞,泣血椎心,如此好的兄弟竟然死于鼠辈宵小之手,他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

    “李云龙听到和尚牺牲的消息时正在喝酒,他怔了足足有二十分钟,一声不吭,脸色变得煞白,哗啦一声,手里的酒盅就被捏得粉碎,鲜红的血顺着指头流下来,众人惊呼着要掰开他的手,刚要动手,李云龙噗地喷出一口鲜血,喷了别人一身,大家都吓坏了。”

    ……

    “李云龙顾不上面子了,他扯开嗓子就嚎哭起来,眼泪成串地滚落在胸前,哭得惊天动地,哭得团部所有的人都跟着掉眼泪。这一哭足足有一个小时,吓得旁人都以为他要哭死过去。”

    王波的,独立团死了谁都行,唯独不能死了和尚,他一身的武功,抡开拳脚四五个人近不得身,双手使枪,多次和李云龙深入敌穴,多险恶的情况下都面不改色。要不是李云龙舍不得放,和尚早就当连长了。

    李云龙为和尚报仇后,在收拾行李时,喊着:“和尚,和尚,去把老子那个...”还没说完他定住了,默默坐回炕上。

    是的,李云龙喊完和尚后顿住了,那个一直陪在他身边的警卫员原来已经不在了。

    王波虽然是一个文科生,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也广读文学作品,但作为男儿郎理应铮铮铁骨,很少流泪。

    可是他在写到和尚的故事时,不免失神良久。

    在王波看来,成人的世界里,是极为珍惜这种男人之间的感情的,不仅仅是战友、亲人、朋友,更像是一面镜子,与自己溶于骨血般的心心相惜。

    李云龙的世界没有那么多文邹邹的规矩,他只是知道男儿热血杀敌,保卫家国百姓。他跟楚云飞、赵刚、甚至是孔捷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只有骁勇善战的和尚与他同吃同住,谈笑风生,并肩作战。

    这种感情只有在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才会产生,和平年代的人喜欢看军旅文,除了了解历史外,更多的是在体验男主的人生,跟着他一起热血,一起悲悯。

    王波就要写出那个时代的“亮剑”精神。

    何为“亮剑精神”?

    狭路相逢勇者胜。

    像是人生的一次次冲锋,像是战场上的一次次勇敢。

    独立团的骑兵连在遭遇日军围剿时,孙德胜明知敌众我寡,依然没有逃跑和退缩的意思,拔出佩刀向敌人发起一次次的冲锋。

    每次冲锋过后,都会倒下一批战士。

    到了最后,只剩下被敌人砍下一条胳膊的孙德胜。

    但是他依然喊着:

    “骑兵连!进攻!”

    口号伴随着最后一次进攻发起,而他也在最后一次的冲锋里倒下了。

    自此,骑兵连所有人死在了自己的战场上。

    “明知不敌也要敢于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

    王波在写下这句话的时候,也更加坚定了军旅题材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创作,普遍的认知是线性而模块化的,即伤痕、反思、改革、寻根、现代派、先锋、新写实、新历史等文学思想更替,构成了线索清晰、逻辑井然的存在。

    于是80年代的文学创作就是按照这种顺序,在这些板块之下进行思想演绎与形式探索。

    但是王波从军旅题材下手,确实新颖。

    初看《亮剑》这小说写的是中国军人的军魂,给人以力量。亮剑精神宛若一种气魄,是面对困境时的不畏艰险,是永不言败的信心,是锲而不舍的执着。

    这仿若与此时的文学时代大背景格格不入,但是王波认为《亮剑》后面的反思、伤痕有多么惨烈,前面的英雄气概就要写得有多么浓墨重彩。

    他在用一种全新的笔法,去给文坛带来一些思考:

    “原来伤痕文学还可以这样写。”

    纵观李云龙的一生,都在为了民族的自由而战。就像电影《勇敢的心》里面一样,在镜头的最后,威廉为了正义在死前高喊的那声:“Freedom”。自由在那一刻,从未这般震撼人心。

    所有的人都会死,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活的有意义。

    曾经李云龙那样的一群人,为了民族的自由,在一次次枪林弹雨中冲杀。

    于是,中国才会不可能再被他族侵犯了。

    向往自由之心永远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