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何隐文集 » 李白、杜甫、高适

李白、杜甫、高适

    在太子李享篡位成功后,杜甫竟然在奏书上骂肃宗是桀纣,然后杜甫被肃宗给贬了。但高适那时候因为站对了队伍被任彭州刺史和剑南节度使。他时常接济杜甫,杜甫对高适心怀感激,经常写诗赞美高适。而杜甫跟高适和李白之后成了“三角恋”关系一样,一边给高适写赞美诗,一边给李白寄情诗。

    高适跟李白则是完全老死不相往来,李白甚至还把两人在长安醉酒后说出来的话公之于众。

    高适跟李白的绝交是安史之乱以后的事。绝交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因为身份背景的不同,一个是严肃政治人物,一个是洒脱的诗人。安史之乱爆发之前的高适混得不怎么好,后来战乱爆发,他跑到战争一线跟着哥舒翰想混点军功,但哪知潼关失守后哥舒翰被俘。领导没了,想要升官只能靠自己了,于是他便直接找唐玄宗说明战败的原因,希望能给自己机会。而此刻的唐玄宗也被安禄山的事弄得焦头烂额,猛将哥舒翰都被俘了,朝廷中也没有拿得出手的大将,见到高适如此信心满满,自己也突然有了一丝希望。于是,唐玄宗鼓励高适积极作战,给他机会,即便高适的能力不行,但也能给当时的朝廷大员们一针镇定剂。而此刻的李白跟高适不一样,他当时在长江秋浦附近,北方战乱后他准备带妻儿去避难,这里就能看出两人对人生的选择完全的不一样。说到底,虽然两人都有武艺在身,但高适的祖上、父亲、叔伯等都是带过兵的将领,而李白则只是一个纯粹的侠客。身份背景和立场不同,就注定两人以后的路就走不到一起。

    唐玄宗带着高适入蜀平乱,怎知永王李璘反了,而太子李享也趁玄宗没在身边,便对外宣布玄宗退位,然后自己登基当了皇帝。当了皇帝后的李享也比较欣赏高适,让他任淮南节度使征讨李璘,果然李璘被高适没费一兵一卒抓获。

    此时的李白正好在李璘那边当幕僚,李璘造反失败后李白也一起被抓了起来,所以李白的政治眼光确实比高适不是差了一点半点,这个时候站队不是玄宗就是肃宗,他则选了李璘。当时的王维和杜甫也被抓到安史叛军那边当了官,但结局都比他好多了。李白被关进监牢后,曾向高适写信求救,但高适不予理睬,李白夫人去高适府找他,高适也是闭门不见。李白感叹高适现在飞黄腾达了,自己成了高适的累赘,为了自己的荣誉对朋友见死不救。既然这样,不救就不救,绝交,然后他们的感情就彻底的结束了。

    高适为什么不救李白?

    因为新皇帝才刚上台几天,这时候对谋反的事是最为敏感的,而高适的淮南节度使这个职位是管控京杭大运河跟淮南富庶之地的钱粮盐铁,这是大唐帝国的命脉。所以,高适现在坐的官位压力很大,一不小心就惹火烧身。

    当时的高适已经五十多岁了,他的祖父曾经是开国武将,到叔伯这辈开始家道中落,自己前半生郁郁不得志,现在好不容易慢慢崛起。高适现在是整个家族的希望,如果一旦跟李白扯上一点谋反的关系,那么高适的整个家族必然会跌落无底深渊。

    再说高适有没有能力救李白?按照当时高适的处境是真的没办法救李白的,因为李白是被李璘牵扯上了谋反的罪名,这对高适来说等于一个烫手的山芋。并且高适曾经得罪过李辅国,如果高适去救李白,那么很容易就会被政敌抓住把柄,而这更不利于李白。

    与其火中取栗两败俱伤,不如先维持现状,省的到时候李白成了被肃宗第一个杀鸡儆猴的对象,那时候的李白才是没有一点生还的余地。

    后来证明高适的不理不睬是对的,一个参与了谋反的社会名人没有被杀头,只是被流放,这已经算是最好的惩罚了。

    综上所述,李白和高适的绝交起因算是两人的政治眼光不同,而高适对李白的处境也是无能为力,他要背负着整个家族的命运,如果为了李白一人导致整个家族没落,他真的无颜面对自己的列祖列宗,因此他只能狠心放弃李白。而李白作为一个诗人,他的政治敏感度极差,他也无法考虑到高适当时的处境,在自己深陷牢狱的情况下,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对自己见死不救,做出绝交的反应也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