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热血帝王:不做纨绔做皇帝 » 7.黑火药的最佳配比

7.黑火药的最佳配比

    兵仗局的总管是个四十几岁的太监,面白无须三山冠飞鱼服,此人名叫李资成。

    到了王府一报姓名把朱慈炅乐的打了个趔趄,当即哈哈大笑:“老李呀,这个名字可是给你带了不少麻烦吧?”

    “回王爷,谁说不是呢,要不是曹公公英明,行文之时不注奴才的姓名,这名字要是让京里人知道了,估么小的就是再多长几个脑袋也不够砍的,据说皇上每每念及闯贼之名都是咬牙切齿。”

    这李资成来之前就受了曹化淳的点拨,明白朱慈炅的身份,他岂敢造次难道是嫌这位主子的大腿不够粗?

    朱慈炅又笑了一阵,“姓名是父母长辈所赐,你自己不好擅改,今儿既然遇着了,本王来给你改一个可好?”

    “奴才谢王爷赐名。”

    “嗯,有了,就叫李资材吧,好好为本王办事,少不了你升官发财,哈哈!”

    “谢王爷,奴才一定尽心尽力辅助王爷,不知王爷今日叫小的来是有什么吩咐呀?”

    朱慈炅见说到了正题,也就收起笑容,“你主管南京兵仗局,那么火药此物你并不陌生吧!”

    “回王爷,这是军中常用之物,南北两局都是常年制造的。”

    “那么这火药乃是木炭,硫磺和火硝三种原料所制众所周知。你觉得现今兵仗局所制火药的这三种原料的配比合适吗?能发挥火药最大的爆炸力吗?”

    “这个吗?不瞒王爷还真不好说,前些年朝廷从澳门的红毛鬼那里买了些红衣大炮,那些红毛鬼的火药就跟咱们的不一样,用咱们的火药那红衣大炮就打不远。应该是那些红毛鬼的火药更好些,只是咱们不得里边的机窍,不知为何呀?”

    朱慈炅心道为何,为何这还不简单?我现在就知道黑火药的最佳配比,但是我能告诉你吗?我不能让你们把我当成个怪物呀!那好吧,咱们只能慢慢来。

    “我提一个人你知道吗?此人著了本书叫《天工开物》,他叫宋应星。”

    “回王爷,宋大人此时正在江西南昌府做推官。因为他对这些机窍之物十分熟悉,所以我们经常合作。”

    “好,你去告诉老曹一声,让他速调宋应星来南京。另外你将制作火药的三种原料命人运到钟山找个山坳准备研究,明日我亲自去配制火药。”

    朱慈炅又交代了他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就让他去办事。

    第二天一早李资材就派了马车来接朱慈炅,走了三十几里路到了钟山背阴处的一个小山坳,李资材回说附近方圆十里的百姓和猎户都已经驱离了。

    因为朱慈炅要亲自来配制火药,所以兵仗局的大小管事太监和工匠全都来了,李资材还秉明了曹化淳调了五百锦衣卫来负责保卫。

    朱慈炅让他喊来了火药组的成员,吩咐每次试验用一斤火药成品为标准,将成品按重量分成一百份,其中一半固定使用火硝,另外的一半五十份,就按不同的比例来配制这三种主要原料,分组进行试爆,设置多种参照物分别观察爆炸的结果,然后让文书记录在案。

    本来要是将原料分成二十份会更容易操作,但是朱慈炅为了要避嫌所以就用了这种比较笨的方法,不过好在人多力量大,别的工匠负责称重分份,火药组的成员负责配比,锦衣卫负责放置参照物和引燃爆炸。

    两个时辰之后这个试验场就开始响起嘣,嘣的爆炸声,大家都忙了个不亦乐乎,到了晚上所有人都就地安营。朱慈炅也没有回去,晚饭十分丰盛因为参照物里边有活羊活鸡,这会儿那些炸死的就直接拿来炖了。朱慈炅端着个饭碗和一群老工匠蹲在一起讨论着火药配比和一些火器的制作,二十一世纪的大国工匠那绝对是不同凡响呀,更何况这是倒退了四百年的大明朝,这些工匠对于很多问题的想法在朱慈炅看来十分的幼稚,很多难题只要他稍加点拨就够这些老头子们坐在大石头上想个大半天。

    第二天大家就比较熟悉了,一众的工匠得知这位竟然是大明的庆王爷,还是先帝天启皇帝朱由校的皇子。让这些老头子都是大为吃惊,大明的工匠对于天启皇帝朱由校是崇敬有加的,在他们眼里天启皇帝那是可以和鲁班老祖站在一起的人物,因为天启皇帝朱由校是有名的木匠皇帝,他在木工和建筑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是个被皇帝之位耽误了的极品大匠师。

    古往今来几千年就只有这一位匠人是皇帝,也只有这一位皇帝是个匠人。现在知道站在面前的就是自己仰慕的神人之子,当时就拜伏一了一大片。在场所有的匠人对这位庆王爷是真心的尊敬,天启皇帝朱由校就已经被这些民间的匠人们神话好长时间了,现在他的儿子比起他在机巧格物方面似乎更加厉害,那么这个神话就注定要在工匠中间广为流传。

    马上就已经有人在传说庆王爷的技艺那是神人所授,他出生时天现祥瑞,木神句芒自天上投下一颗木神珠,光芒大放庆王爷朱慈炅伴随着此祥瑞降生。此子三岁之时鲁班老祖曾经显灵亲自授其技艺,长到六岁又得墨瞿老神仙收为亲传弟子,十二岁之后天下机巧之数就没有他不会的,所有的机关暗锁就没有能挡得住他的,他这一世就是要带领我等匠人建不世之功以完功德好位列仙班。

    朱慈炅也听到了一些,心说这么邪乎,你们咋不说我就是那个鸟人转世?(句芒是木神鸟面人身)他没有制止也没去解释,而是默认了这些工匠的一些说法。

    古时的上位者非常需要一些这样的传说,被人们传为神人没什么坏处,刘邦化蛟龙斩大蛇起义,引天地异象灭人大军的位面之子刘秀,家里有颗华盖五里大桑树的刘备,手心里长了个王字的杨坚,比比谁更香的赵匡胤兄弟,就连自家的老祖宗朱元璋也是因为他娘陈氏老夫人吃了一颗仙丹才怀了朱元璋(可怜的朱五四别人生儿子都没用他帮忙),然后这位明太祖降生的时候白雾西来,降生之后火光冲天,异香扑鼻。那自己现在这算什么?鸟人投珠?

    到了第四天头上,宋应星到了,这时候的宋应星已经五十五岁了,小老头一头花白的头发,眼光锐利,思维敏捷。当他得知这位庆王爷是先帝朱由校的皇子,也是吃了一惊。然后又听了朱慈炅试验火药配方的办法,就觉得这位庆王爷绝对不简单,自己研究格物机巧一途几十年了,可是这种巧妙的办法也是想象不到的,这位小王爷将来一定能将这格物机巧一途发挥到极致,也让宋应星这位历史知名的大匠师找到了自己下半生追随的对象。

    到了第五天中午,朱慈炅看到火药组的成员已经基本试出了最佳比列,就加入到其中,又爆破了十几次后,大家一起确定了这个黑火药的新比例。兵仗局的所有人包括那些锦衣卫都是一脸的兴奋,毕竟这个成果可是对朝廷有大贡献的,报上去之后大家应该都会有一份赏赐。

    朱慈炅吩咐马上将此事行文上报朝廷,给大家请功。然后他通过这几日的观察,认为兵仗局的人员分工等等都不是很理想,于是就按自己的想法在和李资材,宋应星还有一些老工匠商量过之后,将现有的兵仗局的人员分成了几个小组。

    第一火药组,专门负责配制生产火药,组长严破是一个少了半只耳朵的老匠师,兵仗局里边制作火药方面最有经验的人。

    第二爆破组,专门负责研究各种爆炸物,组长杨振是一位四十几岁的壮汉,满脸络腮胡子,据说此人原先参与过研制水雷。

    第三火枪组,准备研究制作火枪。

    第四火炮组,也是准备研究各种火炮。

    这两组都是先配了几名人员并没有确定组长,因为朱慈炅心中有定好的人,不过一人需要自己亲自去请,另一人则身在北京,如何能劝动他来南京还要费点脑筋。

    第五弩箭组,是的朱慈炅没有想过去做弓箭,而是要做弩,因为相比弓箭这种器械更容易学习。组长袁枢,这位也是五十几岁年纪了,要说起来此人和朱慈炅还有些渊源,这位袁枢的父亲就是天启朝的名臣袁可立曾经官拜兵部尚书太子太保,而且是天启皇帝朱由校的老师。袁枢虽是出自书香世家,但他自幼不爱读书,却喜欢木工活,袁公向来开明也就由着他的性子,乃至袁公去世也没有给袁枢荫官。

    第六钢铁组,目前只有一名组长,二十几岁的年纪名叫铁子,他是原先局里的一位老铁匠所收义子,小时候长的快身材高大,能吃能睡,力量惊人,就是脑子不是很清明,有点憨憨的感觉,父母死后小小年纪就成了孤儿,是老铁匠收留了他,之后大家就管他叫铁子。铁子虽然脑子不是很好使,但是世人似乎都有所专,就在盘炉炼铁这方面就没人比得上他。

    做好了这一切,大家收工回城,朱慈炅和宋应星谈了两个时辰,宋应星答应留下帮朱慈炅总理以后的军械制造事务,除了兵仗局工匠和锦衣卫的军匠,朱慈炅还让曹化淳帮忙调了南京工部的一些匠人,又让李资材和宋应星在江南一带大肆招收民间工匠。

    秦淮河畔有一座小园子名叫庆春园,和别的乐坊园子不同的是这里来客很少,园子里边也不很热闹,有些客人但是更像是商谈买卖,园子后边的小花园里也引了秦淮河水做成一条小溪,一位身穿白色衣裙的女孩手里拿着一个钵子正在喂鱼,在她身后不远处站着两位老人正在交谈。

    “长庚,你是说这个庆王爷对于门内的各种技法都有涉猎,而且他有雄主之姿!”

    “是的兄长,小弟与他交谈了几个时辰,惊为天人,或者此人真的能将我门技艺发扬光大,提高我匠人的身份问题也要着落在此人身上,他是先帝熹宗嫡子,眼下天下动荡所有一些皆有可能呀!”

    “我门内的弟子传承和鲁班一派不同,他们讲究的是灭,而我们讲究的生。也只有在建筑一途大家是殊途同归,士农工商,这几千年过去了,我等又何曾有过地位,就连你做官也是通过科举一途,老祖的遗愿靠我等也绝不可能实现。”

    听着二人的谈话,白衣女孩转过身来嗓音如银铃般清脆:“二位长老,对方既然是王爷的身份,那么我们能帮他的其实很少,无法与之又何能相求?但是我觉得还是要见一见,若他真是明主,能解天下生民之苦,我等就助他又如何,不必考虑太多。”

    “是,门主,你说的对,若是有利天下生民,那我等就助他又如何,哈哈,是老夫着相了,几千年那么多先贤都未能成就之事,又岂是我等随便就能谋之的。长庚,那就安排门主见一见吧!”

    “是,兄长,门主,我明日边去安排!”

    两位老者又说了几句便躬身向女孩告辞,转身向院外走去,借着月光能清楚的看到这两位老者其中一人正是那位刚从南昌赶回来的宋应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