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热血帝王:不做纨绔做皇帝 » 6.灾民安置准备

6.灾民安置准备

    南京城应天府,作为大明南都有必要说两句。明朝和别的朝代不一样,它有两个国都,分别是北京和南京,这也是两个城市名字的由来,北京是顺天府,南京是应天府。以笔者来看其实大明开国的几位皇帝对自己的实力其实一直没什么太大信心,之所以搞了个南都其实就是为了方便实在打不过北方游牧民族的时候好跑到南方重新来过。这南都和北京城的配置基本上一样的,但有六部没有内阁,也有五军都督府但没有京师三大营的人马,有都察院没有大理寺,有锦衣卫但没有诏狱也就是没有北镇抚司,没有内廷二十四监那么细致的分工,但是有一位镇守太监统管所有的皇家之事。

    也就是说按照大明在南都的安排来说,没有内阁,而现在又有战事,那么六部就很自然的以兵部为首,而皇城以内的事情就全归镇守太监管理。

    史可法虽然不是很相信朱慈炅所说,不过他深知曹化淳的能力,这位在京城可是身兼三职,司礼监秉笔太监,提督东厂总管太监,提督御马监总管太监。京师的御马监下辖腾骧四卫,也就是现在的勇卫营,虽然人马不多但却是真正的精悍之师,是京师三大营的那些少爷兵没法比的。而且现在的江北四镇之一的总兵官黄得功就是出自勇卫营,在他没有当上总兵外放领兵平叛的时候就一直是这位曹公公的手下。

    这位曹公公要是想辅佐庆王爷,那么拉起一支军队还真不是什么难事,现在曹化淳一进王府就以奴才自居,很自然的站到朱慈炅身后,这也就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而且这大明朝能让他曹化淳自居奴才的人绝对不到两手之数,这除了北京紫禁城里的那几位,在外边的恐怕也就只有这位庆王爷母子了。

    史可法是忠于大明,忠于皇帝的,也就是说谁在那个位子上坐着他就忠于谁,可是这庆王爷要求自己所做的一切与大明朝来说是有益无害,而且都合乎规矩,这镇守太监曹化淳显然也是没有任何意见。

    想到这里史可法就明白自己该怎么做,“王爷,老臣一定尽快为王爷办好行文之事,不知王爷想要征多少府兵?”

    朱慈炅想了想,“就征两卫人马吧,再多还要请旨,而且兵之多少也不是打胜仗的关键,要是人多就能赢那我大明哪里有今天的局面。”

    大明一卫的兵力大约五千四百左右,两卫就是一万人,作为明朝的王爷征这些兵是不用专门请圣旨恩准的,只要在兵部报备就行了到时候行文北京也是备个案。

    史可法又和朱慈炅聊了一些现今局势的话题,就起身告辞,朱慈炅亲自送到门外。

    领着曹化淳和方正化回到了银安殿,朱慈炅一开口曹化淳好悬没坐地上,“老曹,你比老方还要大上几岁吧!这头发眉毛可是全白了,你跟老方是师兄弟吗?打不过他?要不你们练练?”

    曹化淳一阵的无语,这位王爷倒是平易近人,只是这说话这么的孩子气,还带着几分痞性。

    朱慈炅看出了曹化淳的疑虑,“老曹,你别见外,我这人就是这样的脾气,没人的时候不喜欢端着,一家人在一起就应该随便些。”

    说着他冲院子里喊,“小福子,你曹爷爷来了咱们今儿吃啥?”

    “回王爷,炖了山鸡,烤了一只小野猪,还有庄子里的孙二哥送来的几尾鲜鱼。”

    “嗯,好,给娘娘先送过去,搭过来三张矮桌,我跟你俩爷爷边吃边聊!”

    院子里一阵忙乱,几个小太监抬进来三张小几,地上铺了毯子,每个桌边都设置一个小火炉,桌上都是一个小铜锅,里边炖着山鸡,旁边还有一大盘子烤好野猪肉。小太监来回已经给容妃娘娘送过去了。

    朱慈炅就招呼这两个老太监,“来吧,老曹,坐坐,老方你自己来。”

    曹化淳看了看自己的师弟,见方正化比较坦然的坐下,他就知道王爷脾性一向如此,所以他也就放心坐下。三人开始吃饭,古人都是食不言寝不语,可是这朱慈炅哪里管这个,一开吃他就问这问那,搞得曹化淳有小半个时辰才习惯了朱慈炅的节奏。

    朱慈炅保留了前世的习惯,餐桌谈事其实算是西方的文化,不过也是后世的国人也是比较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借吃饭喝酒拉进感情。

    慢慢的就连曹化淳都觉得这样的氛围不错,很舒服。三人吃的差不多了就开始谈事情,曹化淳觉得征兵不是问题,主要是练兵时间比较长,尤其是骑兵。

    朱慈炅却不以为然“老曹,我们现在的当务之急不是征兵和练兵,而是别的东西。”

    “别的东西?还请王爷释疑。”

    朱慈炅擦了擦手,“老曹你是非常懂兵事的人,你说我们大明从崇祯元年就开始跟这些叛军打仗,和清兵就更早了,萨尔浒之战应该是很多人都不想提的。我们大明的兵力相比这些贼人一点都不少,为什么就是打不赢呢?”

    “这个,王爷,老奴以为还是在于强军练兵,只有练出能打硬仗的虎狼之师才能克敌制胜。”

    “对呀,这个道理恐怕就连我五叔也知道,可他也知道,这恐怕做不了,因为京城三大营已经烂透了,我五叔不想当暴君,不想杀人,那么京营他就整不了,李邦华是个人才,他能看到京营的弊端,可他手里的那点权利啥也干不了。整顿京营就变成了不了了之。”

    “京营整顿不了,就要依靠边军,边军一直在和北方的蒙古,或者东边的满清作战,战力也相当可以,但是弊端也很大,边军的将领这些年吃了很多败仗,领兵的将领都会有保存自身实力的想法,所以这样的军队打顺风仗是一把好手,若是靠他们去攻坚,恐怕会人人退避。”

    “我大明也不是没有边军名将,万历朝我大明有二十四镇总兵官,可是自从萨尔浒之战以来,我大明战死沙场的总兵官已经超过了三十位了。各种原因都有,所以现在我大明的边军,守城可以,出城野战就是死路一条!”

    “各地藩王的府军和地方军队更不用说,平时就没有打过仗,也没有经过什么正规的训练,就是比那些京营的少爷兵还不如。”

    “那么练新军呢,是可以,可是时间不允许呀,马上就要打仗,几个月,最多一年的时间,一支军队能练到什么水准?这事儿我五叔绝对不会去干,我们是一定要练新军的,但是不能只依靠练兵,兵要练,但是现在有的事要先做,而且我还想要等一等兵源。”

    曹化淳对朱慈炅的话深以为然,他没想到这个十七岁的小王爷竟然比北京城内的崇祯皇帝想的还要通透。只是有一点没想通,他看着朱慈炅道:“王爷,要征兵的话不在南京本地征兵吗?”

    “以后可以,不过这次的两卫人马我要的是北兵,老曹你给江北的黄得功去个消息,让他引导河南的灾民前往南京北岸,我们安排这些灾民渡江安置。”

    “哦,老奴明白了,您是要在河南的灾民里边征兵,妙呀,这河南的几十万灾民是受了闯贼李自成的祸害才流离失所的,自然是恨透了闯贼,而且现在个个都是赤贫,只要有碗饭吃就能去跟李自成拼命。那即是如此,王爷我们为什么不多征些灾民从军呢,一来可以养活灾民,二来我们也就有了兵力,一举两得呀!”

    对于这个朱慈炅也有些无奈,“老曹,你别忘了,北京城有我五叔,还有太子爷朱慈烺,我这大肆征兵是要造反吗?唉,慢慢来吧!先征一万看看北边的反映再说。”

    曹化淳吸了口凉气,可不是就是如此吗?现在绝不敢大肆动作呀!只能等仗打起来再慢慢扩充军队,才不会引起崇祯皇帝的怀疑。

    “王爷,您刚说有些事要先办,不知是什么是么是,您安排下来老奴这就去办。”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我要做三件事,第一试验出火药的原料最佳配比,然后大量制造火药。第二起炉炼钢,我说的是钢,而不是铁。第三要改造弩弓。我们要一步一步的来,有些事情急不得!”

    曹化淳和方正化对视了一眼,没办法,王爷说的这些,他们俩都不懂,只能等着吩咐自己做什么去做就好,估计王爷对这些工匠的格物之法也有涉猎。要不是那时候还没有遗传的这个说法,那这两位老太监一定能把这个锅丢给先皇朱由校,这位是大明有名的木匠皇帝。

    “老曹,南京虽然二十四监不全,但是好像是有兵仗局的吧!”

    “回王爷,是有兵仗局,兵仗局有一些工匠,锦衣卫管辖的军匠就更多了。”

    “好,我知道这南京城西边的长江水道之中有不少岛屿,八卦洲应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占地八千亩,不过岛上的住户应是以渔业为主,岛上的耕地不多,我准备把这八卦洲征用用来安置灾民。你到户部看看补贴一些银子把岛上的住户迁移到别处,其他几个大点的岛也要征用,不愿在岛上居住的就给银子将人搬到南京城边上居住。此事尽量十日内办妥,另外命江南所有隶属锦衣卫的军匠全部到南京集中。让兵仗局的管事明日来见我。”

    “是王爷,老奴遵命,老奴这就去办。”

    “不急,你刚到此处,晚上和本王一起拜见娘娘,娘娘肯定也有很多话问你!”

    “老奴遵命。”

    果然,下午容妃娘娘就把曹化淳喊了过去,朱慈炅在一旁坐着相陪,容妃问了许多宫里的事,曹化淳一一作答,容妃感慨自己出宫已经一十七载,甚至于先皇朱由校驾崩自己都没能回去看上一眼,悲伤大哭。朱慈炅和几个老嬷嬷劝了半天,容妃才止住了哭声。

    晚上容妃娘娘留饭,朱慈炅陪着容妃,两个老太监在容妃面前就不能放肆了,和几个嬷嬷一起站旁边伺候着。容妃对于打仗兵法也是略通的,又细心的问着如何安置灾民的一些事情,朱慈炅也一一作答。

    一夜无话,第二天曹化淳亲自跑锦衣卫带人去户部讨了行文,到八卦洲以及其余几个江上的小岛征地安抚居民。朱慈炅则在王府等着兵仗局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