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带着心事去旅行 » 湖南的湘西和湘东是“两回事”

湖南的湘西和湘东是“两回事”

    前阵子我到长沙旅行,有天在街上闲逛觅食,走进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吃店。

    这无意间的一次邂逅,却让我明白一件事情:如果把湖南分为东、西两部分,那么湘东和湘西是“两回事儿”。

    【湘东与湘西】

    湖南的地图,是一个接近四四方方的形状,一座雪峰山北连常德、南接邵阳,将“四方形”分为东、西两部分。西边连接云贵高原,是重峦叠嶂的山区;东边连接江南丘陵,是水肥草美的鱼米之乡。准备到湖南旅行的话,如果时间有限,那一定要提前考虑好,到底是去西边还是东边。

    你会发现,在湘西张家界感受到的美景风貌和在湘东的长沙体验到的人文风情,将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儿”。

    言归正传,咱们从我在长沙旅行的这个故事开始说。

    【小吃店的故事】

    这个“湘西特色烤锅巴”小吃店,藏在长沙城中心的一条小巷子里,外面是繁华喧闹的街区,这里安安静静,店主是一个湘西打扮的阿姨。

    湘西阿姨说:这是“我们老家最受欢迎的小吃”,可是“长沙人不爱吃锅巴”。

    我听着有些心酸,就花5元钱买了一只。

    湘西阿姨的身上带着一种少数民族特有的别样气质,大概是土家族,或者苗族。她边和我聊着,边从小店一侧靠墙摆着的带有很多方方正正小格子的“特制烤炉”中拉出一只“小抽屉”,抽屉里是一整块用白米饭铺成的长方形锅巴块儿。

    她把锅巴从容器里取出,用小铲子断成两个正方形,然后把土豆丝、花生米、咸菜碎、辣椒面儿等等十几种菜码一勺一勺地夹进锅巴里,装入巴掌大的纸袋。

    在我购买、等待、拍照、聊天的20多分钟时间里,湘西阿姨的小吃店没有进出过一位客人。

    而一街之遥的五一广场上,卖着米粉、热卤、臭豆腐的“网红”小店们的门前,却是摩肩接踵、人头攒动。

    我趁热咬了一口手里的锅巴:味道浓郁、咸得实在,很扎实的口感。大概是材料太过于“实在”,所以显得有点硬硬的。这种源自大山、年代感分明、适合在农耕劳作的间隙随时充饥的食物,果然并不太合(城里人的)口味,但是我却从这位阿姨的身上感受到了湘西人的质朴,和浓浓的热情。

    同时我也突然间意识到,长沙的文化氛围,只能代表很少很少的一小部分湖南人。

    湖南,有很多“面”。

    【湖南的一面和另一面】

    在湖南旅行的状态,也可以用一句老话来形容: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还是那句话,湘东和湘西,虽然行政区域统一于HUN省,但由于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养成的人文风貌也是“两回事儿”。

    湖南东部的长沙、衡阳、株洲这几个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城市,其实没什么好“玩儿”的,但是从来不缺“吃”。这里自古湘水便捷、联通南北,在多种文化交互糅合之下,沿岸人民见多识广、思想开放、生活富庶安逸。

    湘东一带美食种类璀璨丰富,在上千年的“磨合”中,臭豆腐大香肠腊肉卤粉口味虾早已形成了适合大多数人的“成熟”口味;

    而湖南西部的张家界、湘西、怀化这几个GDP在全省“垫底”的城市,多是风景秀美的冷僻古城,它们千年来深藏大山,神秘的民风民俗吸引着一波又一波的游客,但论起美食的味道,就有点“一言难尽”了。由于地理位置闭塞荒凉,在过去的若干年中,当地的小吃虽也算得上独具一格,但口味偏小众,且略显粗糙。

    因此湘西大山里的一些传统小吃到了湘东的长沙,显得有点“格格不入”。而像湘西土匪鸭、湘西小串、苗家菜豆腐这些具有浓浓地方特色的美食,也是在经过重重“改造”、融入城里人的喜好之后,才被大多数湘东人以及游客所接受。

    【长沙的蜕变】

    这是我时隔4年再一次来长沙,整个老城就像被“盘”过一样,光亮如新。站在大街上忍不住感慨:不过短短1000天,那个略显拘谨、不够包容的星城,仿佛已是上辈子的事了。

    不变的,是人们对“吃”的热爱。

    长沙人可以跨一整个城去吃一碗喜欢的米粉;制作美食的人,可以耗费几十道工序去做一个卤酱,就为了配那一碗米粉。

    湖南菜是汉族饮食文化的八大菜系之一,自成一体。在长沙,有9块钱一碗的祖传米粉,也有开在人烟稀少的高冷楼厦中的品质餐厅,就连海鲜、料理的味道都别具一格。

    长沙人吃熟食的历史已经有八九千年,在很多地方的人还在吃生肉片儿的时候,长沙人已经在吃“烤肉”了。从马王堆的随葬品可以推测出,2000多年的西汉时期,湘楚地界就已有近百种美味的烹制方法。

    《史记》中说:长沙“地势饶食”,湖南这地方从来就不缺吃食。可以说,长沙人对味道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

    湘菜以长沙、衡阳、湘潭为中心,向洞庭湖地区以及湘西的山区辐射开来,在讲究一个“实惠”的基础上,尽量多用料、多种类,味香兼顾。

    如今的长沙,处处透着掩不住的兴奋和雀跃。作为“中国最宜居城市”之一,它让人欲罢不能,可亲可近的气质很有感染力。所以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在《快乐大本营》的舞台上,李维嘉的妈妈可以毫无顾忌地自我释放,讨得一众年轻观众的喜欢;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的电视台,而唯独湖南卫视出了一档《天天向上》这样“仙葩”的综艺节目,经久不衰。

    长沙就是这样的地方,集深邃的人文与万变的节奏于一体,可厚重,可飞扬,可辛辣,可清爽,可张艺兴,可易中天……

    作为一个很容易出“爆款美食”的城市,从最初独树一帜的“金记糖油佗佗”到如今的“茶颜悦色”遍地开花、终日排长队,从“七杯茶”的没落到“新一佳”的关闭,长沙老城街头“网红店”们的命运跌宕起伏、瞬息万变。

    今天有多“火”,明天就有可能被多“硬”的对手把生意抢走。

    想起前阵子在“蛙来哒”吃麻辣牛蛙的饭桌上,同桌的小伙伴说:旁边的商场里曾有一家酒吧,老板娘塔罗牌算得特准,且每次只接待五六个客人。这趟旅行又想去找她算一次,结果那家店不见了。是搬了地方?还是湮没在了人山人海中?不得而知。

    空余怀念,不复以往。

    回头再看卖锅巴的湘西阿姨,她的无奈之处大概在于,省会长沙日新月异,都市里的年轻人更喜欢尝试多元化的味道。我想,假如这个锅巴可以稍作改良的话,销售状况一定会有所改善,再搭配店中的甜酒、凉皮、糍粑、泡菜等其他小吃,也许会有不一样的味道。

    当然,如果你是湘西人在长沙,不妨去寻一寻这类小店,重温陪伴你长大的儿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