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带着心事去旅行 » 茶糕:一部新市古镇的“水乡进化史”

茶糕:一部新市古镇的“水乡进化史”

    这一次浙江旅行,我在湖州德清的新市古镇发现了一种“奇怪”的小吃,它的名字叫:茶糕。

    第一次吃茶糕,是在新市古镇对面的一个大酒店里,他们家在当地小有名气。

    当我们提出来几道“特色菜”时,服务员向我们推荐了它。因为,茶糕是“我们这儿独有的小吃,游客必点”。

    再加上酒店画册对茶糕的展示真的非常诱人:白白的外皮隐约透出内里红润润的馅料,丝丝热气几乎要飘到鼻尖,隔着图片都能感觉到香甜可口。毕竟我们这一桌有老人和孩子,要一份软糯松酥的点心也算是个不错的选择。那行吧,那就来一份吧。但是万万没有想到——

    茶糕上桌之后,它居然是肉馅儿的。

    啊这……

    怎么说呢,你看啊,这小糕点方方正、水灵灵的,外皮是甜点常用的那种米糕面儿,照理说,这里头包的这个咖啡色的馅儿咋着都应该是豆沙呀,对吧?再不就是枣泥、红糖、紫薯也合乎逻辑……总之,于情于理都“不应该”是酱香味儿的。这操作……实在是太意外了。

    定定神,稳着劲儿吃了一个。你还别说,虽然这茶糕的做法怪怪的,但是味道还怪好的。

    米糊的“糯”和肉馅儿的“泥”伴着口腔生津这么一调和,吃着有点像肉粽子,但口感比粽子考究;有点像肉包子,但后劲儿比包子要鲜香。我把里面的肉丸吃掉之后,发现外面这个带着肉馅汤的“外壳”单独吃更好吃,丝丝的甜味,是糯米自带的回甘。

    店员说:这茶糕出了新市古镇就“再也吃不到”了,即便周边同类型的江南古镇也没有。确实,我们由北向南这一路,吃过的“米糕”几乎都是甜的,很少看到肉馅儿。但不得不说,我们每个人对江南小糕点的工艺之精致、仪式之讲究也都印象极为深刻。譬如:

    南浔古镇橘红糕的做法,就以特制的蜜汁金桔打底,糕好做,金桔难求;

    绍兴的米糕看似不起眼,但历史久远可追溯至汉朝,迄今已衍生出十数种做法;

    还有一种长得像玫瑰花一样的糕点,玫红色,颜值颇高,漂亮死个人儿。实物看着很“假”,但人家说这糕完全没有人工添加剂,是用火龙果的汁液(去籽之后)给稻米面上的色……

    你就不得不感叹鱼米之乡的“天选”之素材给予江南人民这“鬼斧神工”的无限创造力。

    再后来就习惯了,每到一个旅行地第一件事就是先“搞定”美食:该吃什么、怎么吃、为什么要吃……江浙沪精彩纷呈的人文意趣,让我们这群北方游客见识颇多。

    可是光“见识”怎么够呢,咱得闹明白这新市茶糕到底是怎么来的,“江南独一份儿”的根源在哪,这一趟才算是没白来呀。

    茶糕,顾名思义,一种与茶有关的小食品。算了算,从公元1517年《仙潭志》将其列为“新市物产”之时,它就已经是这镇上的老特产了。据说它最早起源于南宋,但这个说法无史实可考。退一万步讲,即便从明朝开始算,那也得有600年左右的历史了——

    那咱们就从明朝那会儿开始说。

    明朝初期正处于京杭大运河日渐兴盛的年代。我在之前的游记()中分享过,如今的新市古镇一到清明时节就会出现一个江南“独一无二”的大集市(蚕花庙会)。这集市每年举办一次,万人空巷,场面极其壮观——但你能想象吗,新市人告诉我说:这样的集市算啥呀?搁明朝、清朝那会儿根本都不新鲜,香市、早市、夜市……你想到的想不到的“市”我们这儿都有,可以说是“新市天天见”。

    而茶糕这种小吃,就是伴随着“运河集市”的发展壮大应运而生的。

    最早,茶糕只在新市古镇的茶楼中售卖,但那时候(大概)还不是肉馅儿,就是普通的米糕,甜味儿的,或者根本就没有馅儿。传说,最早把肉馅包进米糕中的这种做法实属偶然:

    新市人对清明节极为重视,这源自当地桑蚕业的发达——那会儿新市镇上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蚕植桑,而每年春季的春蚕育种几乎决定了这一年的收成。所以每到清明,新市(及周边地区)人便纷纷自发地给“蚕花娘娘”上炷香,祈愿全家事事顺利。

    某一年清明节,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停靠在……新式岸边的一户人家的煮妇在某种机缘巧合下,用一个无意间的小小举动,发明了茶糕这种小吃。

    这位煮妇在供“蚕神”的时候突发奇想:何不把这祭品做成“自家不舍得吃”的样子上供呢,那“神仙”吃了一定开心呀,我们家这一年的收成一定好。

    OK,说做就做:

    她“斥巨资”准备了家里逢年过节才舍得吃一次的食材。先是把上等的糯米用石磨碾成粉,然后把大大的肉馅儿加上笋丁儿和皮冻包裹进米面儿中,上锅蒸。江南米糕经过新市人这么一改良,从此拥有了“高级的味道”:主妇发现,热锅中的蒸汽将肉糕的表皮冲开了一个小口,嫩猪油的汤汁顺着糕体流下来,香气扑鼻,格外诱人。

    随即,这种米糕的做法就被开茶楼的邻居学了去,很快就风靡了整个新市古镇。

    新市古镇作为江南运河上的重要交通枢纽,茶楼自然不在少数。而且我发现,新市人喝茶的习惯和广东人吃早茶的习惯有点类似,新市镇上的老人也喜欢大清早三三两两地凑一桌,一边聊天一边吃个小点心——纵观全国各地,码头上的生活习俗,总是有着南北共通的特点,那么这崭新的“新市民俗”也就伴随着这一块小小的茶糕逐渐成型,继而,又伴随着明朝的清明香市、清代京杭大运河的繁荣、民国初年的“茶馆文化”,一直流传到今天。

    就像绍兴人喝小酒要配一碟茴香豆,新市人如今饮茶要配上一块茶糕,这一天的生活才能算是落一个完整、齐全。

    值得一提的是,新市古镇的茶糕自第一天诞生以来,就叫这么个名字,就是这个形状,里面包的大差不差就是这么个肉馅儿,从未更名,从未改样,从未变料。也曾有人尝试将其改良,但均未成功。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茶糕”二字不仅是一种食品,还是新市人心目中的一份认定。或许我们更可以这么理解:茶糕,是新市人对自己家乡文化的一份笃定和坚持。

    在我这北方游客的眼里,新市古镇茶糕是在湖州德清旅行路上最好的一份“伴手礼”。

    如今,新市茶糕早已不是茶楼里的专属。作为新市人日常生活中、饭桌上的必备之品,茶糕走入了小餐馆儿,也登上了大厅堂。或许将来,新市茶糕作为一种江南古镇独有的特产也会如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般被保护起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璀璨的中华美食文化名录中,茶糕的身影虽不醒目,“名分”却不可或缺。

    一块小小的茶糕,就是一部新市古镇的运河“水乡进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