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女频频道 » 带着心事去旅行 » 云浮 | 博物馆里的“玩意儿”

云浮 | 博物馆里的“玩意儿”

    越来越喜欢逛博物馆,因为这里可以认识很多有趣的东西。

    那些橱窗里的老物件,如果不说它的名字,根本猜不出是干啥用的;

    有一些知道了名字,也不知是干啥用的;

    还有一些知道了是干啥用的,也不知该怎么用。

    今天要说的,是YF市博物馆。

    闲话少说,先来列举我在这里看到的那些有趣的老物件,后面再介绍云浮博物馆的概况。

    【钢印】

    1953年,云浮还是一个县城,而这一枚来自“云浮县中苏友好协会”的钢印,则记录了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

    上世纪50年代,是中苏友好的重要历史时期,只可惜这一段历史持续的时间很短。当时签订的有效期为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事实上维持的时间也仅有10年左右。

    我的父辈告诉我,那个年代,有关中苏友好的老物件随处可见,至今也都变成了藏品。它们见证了逐渐强盛中的中国,和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

    【水烟袋】

    这是一只来自清朝的老物件,慈禧太后喜欢的日常用品。我曾在故宫里见到过老佛爷用的水烟袋,造型奇巧、纯银制造,上面还镶嵌着宝石。

    这种烟袋虽然现在不多见了,但市面上依然有售,大多为铜制,握在手里沉甸甸。

    在清朝,吸水烟是大户人家的高雅享受,与之相对的是旱烟,起源于我国古代农村的田间埂头。它们的区别是:旱烟吸起来比较呛,而水烟则是先经过一道水的过滤再吸入肺中,口感温润,口气不重。同时,它也是阶层和身份的象征。

    【烫斗】

    这个东西对我最大的影响是:以后再看古装电视剧,不会随随便便喊“穿帮”了。

    其实从汉朝起,我们的老祖宗就已经开始用烫斗来熨衣服了,而到了清朝,烫斗已经很接近现在的形状了。

    我拍下的这一只就是清朝年间的烫斗,它的设计已经很“科学”了。把碳火灌进下面去,衣服被熨得服服帖帖,但是把柄不会烫到手。

    【暖手炉】

    在还没有来得及全球变暖的那个年代,北方是非常非常冷的,所以《甄嬛传》里的那些娘娘小主们,人手一个小暖炉。

    崭新的暖炉是非常漂亮的,亮锃锃泛着倒影,纯铜制造、雕花镂空,里面装着滚烫的炭火,外面包上柔软丝绣的外衣,握在手里,大家闺秀的那个范儿立马就提起来了。

    想想就美,难怪现在那么多汉服爱好者,有时候真的很想过一过那个年代慢悠悠的飘逸生活。

    【瓷枕】

    它和我们常见的软枕头不同,是瓷器。硬硬的,但是触手升温。

    瓷枕最早出现在隋朝的时候,瓷窑工匠按照枕头的形状烧制出中规中矩的样子,作为陪葬品出现在市面上。到了唐朝之后它就被做出各种形状、描绘上各样的色彩,运用在人们的生活中了。尤其到了我国瓷器最繁盛的宋代,在家里摆上几个瓷枕,是非常时尚的“软装饰品”。

    【铜镜】

    对我来说,这也是一种“刷新三观”的物件。

    我们都知道,古代是没有玻璃的,但人们从来不缺镜子。人类从公元前5000年起就已经使用各种“参照物”来照影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铜镜就已经非常流行了。

    大约在我国元朝的时候,镜子在外国普及,那时候玻璃镜背面涂的是水银。到了明朝,玻璃镜传入中国,清朝民间就已经很常见了。

    【爵】

    它是古代祭台上装酒用的盛器。

    你看这个“爵”字,和这个酒杯的形状一模一样。上面带一个长长的槽,尾巴是尖尖的,形状也有大有小。大一些的可以做分酒器,相当于喝茶的公道杯;小一些的可以直接饮酒用。

    但是我总觉得它不太实用。这个形状,杵进嘴里多难受啊。

    后来酒杯就变成圆的了。

    【汉代的鼓】

    不是皮做的鼓哦,是铜的鼓。

    上个世纪90年代,YF市云安县的几个村民在挖树头的时候,从地底下挖出来了这个宝贝。最初凭形状以为这是个容器,又发现打不开盖儿,后来才知道是个鼓。

    它的直径接近90厘米,比家里烧柴火的那口大锅还要大,在汉代的时候,人们集会庆贺、宴请宾朋、婚丧嫁娶、战士出征的时候,会用到这个东西。

    在云浮博物馆所收藏的文物中,它算是比较有价值的一个了。

    这里有一只雕刻精美、形状像帽子一样的物件,很多人猜不出是什么。其实,它是云浮古代大户人家【老屋上的装饰品】。

    这里就要说一说我在旅行路上见过的南方大户人家和北方大户人家的装修风格之不同了。

    北方的大户人家在家装方面其实也注重雕刻和花纹,但是多在宅院内部的影壁、砖雕、石雕和墙面的装饰上着力;南方的大户人家则会把这些浓墨重彩的功夫用在门楣和屋檐的装饰上,细节课推敲、处处显奢华。

    所以在北方,大户人家通常是根据这一座宅院与门脸的面积大小来辨识,而在南方,大户人家通常是根据门楣装饰的精美程度来辨别。换句话说:在古代的北方,门面越大越富贵;而在南方,各家的门面其实都差不多大,区别就是越精细漂亮越有钱,地位越高。

    【鱼缸】

    它原先是某书院里盛水的“消防器械”,里面养着漂亮的莲花和金鱼,上面的雕刻非常精美,花卉、人物、动物都栩栩如生,但是当我细细观赏它才发现,那些人物的脸都被毁坏了。

    这只陶制的鱼缸和前面的那一只铜鼓是在同一处展示的,紧挨着,但是铜鼓加了玻璃罩子,而鱼缸并没有,由此可见这只鱼缸已经没有太高的价值,真的非常可惜。

    【小巧别致的博物馆】

    云浮博物馆,是我参观过的最一目了然的博物馆。白净别致的三层小楼,就在YF市政府的旁边。周围安安静静的,馆内也没多少人。工作人员告诉我说,一楼是规划局的地盘,严格来说不属于博物馆,二楼和三楼是博物馆的“辖区”。

    二楼展厅巨大,几乎全部的文物都在这里;三楼也有一个展厅,展品不固定,时常举办不同地区、不同主题的文物展。

    我去的这一天,这里展示的是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技艺:广彩。

    【让人“一见钟情”的瓶瓶罐罐】

    描金绣彩的器具装满整个展厅,万缕金丝织白玉,眼花缭乱。

    这种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经常出现在近代影视剧里。

    在清代,它是顶级的家居奢侈品。

    在我的心目中,它几乎可以算做是广东“最贵重的特产”。

    明末清初,有个老外到香港度假,被那中西结合的样式和图案震惊,带回国外之后,受到了欧洲皇室和贵族的追捧。而普通家庭的欧洲人,买到这瓷器之后喜爱到不舍得使用,则把它作为家居装饰摆放在屋子里,或者镶嵌在框子里,挂在墙上。

    国画工笔绘就的图案,就像织在传统瓷器上的华丽锦缎。

    看似小小的容器,每一只盘子都是一个故事,每一只罐子都是一幅风景,让人一见倾心。

    它的学名叫做广州地区釉上彩瓷艺术,它的全称叫做广州织金彩瓷。

    人们通常称呼它为广彩。

    【广东“特产”】

    300多年前,广州是我国最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之一,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贸易港。其间来往的大宗货物中,就有JDZ的瓷器。

    在广彩还没出现之前,先是有一个荷兰人把西方人常用的器皿造型模具带到中国,再把JDZ人按照模具做出的中国瓷器带去国外,赚了个盆满钵满。

    那个时候广州人就发现,西式造型的瓷器,好赚钱。

    到了康熙年间,聪明的广东商人开始找画师在JDZ烧制的白瓷上画画。随即,外国人开始大批订货,广彩成为当时口岸上流通最多的商品之一。

    得天独厚的地理、海外贸易的繁荣,早早地就为广州成为一线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时,广州很多村镇上都是大大小小的瓷器厂,养活了十里八乡的几代人。

    直到今天,广彩比较稳定的用色和画风依然是基于西方人的审美习惯所形成。

    所以它很复古,还带着点儿“洋气”。

    到了晚清时期,欧洲人学会了烧瓷的技术,所以广彩在欧洲的销售路子就断了。

    但是赚钱这事情难不倒广东人,他们把广彩装上了发往美国的货船,又在美国掀起了“中国热”,让更多的外国人认识了这种广东“特产”。

    【清朝的顶级“奢侈品”】

    广彩之所以价贵,是因为它做起来真的很费劲,一只瓷器从开始烧制出毛坯到选择合适的图案再到被摆放到市面上,要经历很多的工序。

    在云浮博物馆,展示着简单的广彩绘制工具,和复杂色图案绘制流程。

    最重要的一个工序是底稿,好比“人生起跑线”,是决定性的步骤,通常由师傅完成。

    之后就是大块上色,这个步骤则由学徒来完成,也是练手的过程。

    练着练着,三五年就过去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也差不多找到了。

    一个人喜欢画什么、擅长画什么,实习过程中练就的手艺,将决定未来吃的是哪一碗饭。

    就像张大千的山水、齐白石的虾,作为一名广彩画师,一辈子其实也就擅长画一种东西。

    龙飞凤舞、斗鸡金鱼、雄鹰蝴蝶、梅兰竹菊、亭台楼阁、山水风景……上百种图案,各式各样的斗方、锦地、边角和组织,一生只够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最后成型依然交由师傅,查缺补漏、修叶剪枝。

    几个步骤下来,广彩图案就变得凹凸有致,带着稍许立体感,不同角度看起来有着不同的视觉感受。对于拥有者来说,也是一种享受。

    广彩最大的特点,就是构图非常饱满。花鸟卷草、点线面、各类纹饰自由而灵活地将整个容器的表面塞得满满当当。

    虽然密密麻麻,但是主次分明。

    清朝的北方,广彩被广泛运用在皇宫的日常中。中式的图案结合西方宫廷的色彩,岭南文化与北方生活在小小的一只瓶子上融汇碰撞。

    乾隆年间是广彩的鼎盛时期,能够拥有一只广彩瓷器,如同拥有一件顶级“奢侈品”,同时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后记】

    就像我们老祖宗烧制青花瓷的技术现代人无法还原,清代广彩最鼎盛时期所常见的广彩花卉绘制技术,如今能够复制它的技师已几乎绝迹。自近代之后,广彩便再也没有了昔日的辉煌,只是题材更加多元化。

    如今我们看到的广彩,大概是几百年来内容最丰富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