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P社玩家勇闯大明朝 » 第19章 把500两花出10000两的气势

第19章 把500两花出10000两的气势

    后世采购,有个神奇的发明,叫做承兑汇票。

    有些人更激进,直接发明了分期支付货款。

    如何在17世纪中叶,让大明的商人和工匠,接受长周期的延期支付,这就不得不用一些技巧。

    陈明义兜里就500两公款,当然不能以此为储备发行货币。必须要走一条创新之路,就是山西乔致庸和胡惟庸推行的东西——“军票”。

    当天中午,吃完了烤鸭大餐,他就带着一行二十余人杀奔东市。

    第一家去的是木匠行,做家具的。

    挑了一家最大的门面,前店后厂。“展厅“里只有几张桌椅床榻,其余全是画本图样。

    接待的柜头,一见客人架势,立马跑后面把大掌柜和东家叫了出来。

    当家的一看是“义军”打扮,立马恭敬起来,招呼伙计重新上茶。

    “不知众位头领光临小店,有些什么要小老儿效劳的?”

    “自然是买东西,你这里有工匠几何,木料是否齐全?”

    掌柜的还以为是义军来定制棺材的,木器行可不接这个活...。幸亏东家是个有眼力劲儿的,赶忙应声称是。

    “小店有大师傅两人,锯木工十个出头,刨工....”

    “数量不够,人手太少!”

    “蔽店经营百十个年头了,只要将军有需,自然可以联合同业,一同做工,为将军分忧。”

    “木料都是现成的么?”

    “京城有十二处木料厂,除了专给宫中的西山木料厂和通州木料厂,小人都可以保证供料。若是将军需要特殊的巨木或者红木、紫檀,小人也可以从中接洽。”

    “那倒不用,我这里有几张样式图,已经标注尺寸、样式、用材、数量,你跟掌柜的合计一下,三日内交货,你需要多少银子?”

    掌柜的心想,除了棺材,没有这么急的活儿了吧。东家,您可不能坏了规矩,什么活儿都接,雷家的名声不能这么丢啊。

    东家接过图样,拉着掌柜的去了里间商议。

    打开图样,第一张是画的大笨桌,宽三尺、长六尺,高三尺二,用材选杨木、柞木、栎木都行,要货数量20张。

    然后是一种简化的官帽椅,常规尺寸,要货200张。

    高八尺的单扇大幅屏风,要衬板刷黑漆的,40面。

    柜子......

    茶几......

    ...............................

    看到后面,东家也有点冒汗了。三日内交货,他得把京城认识的木匠都雇来。

    回到前厅,客人一杯茶已经喝了一半了。

    “回将军话,手艺倒是没问题,征调一些现成的干料也没问题,就是这日期,是不是太短了?”

    “日期不变,我只问你要多少银子能办成!”

    “不是银子的事儿,就是小店手艺最熟的大师傅,做一张桌子,从下料到开榫再到上胶拼合,最后打磨上漆,最快也要三天。”

    “为什么要一个人来做全部的工序?你这样想,找一千个人专门负责开料,一千个人下料,一千个人开榫,一千个人拼装....”

    大爷,您不懂排工就别瞎举例,一个人下料够一百个人干的了!对呀,到时候就像军器局一样排工,不就能干完了。

    “将军,除了工部军器局,拿了皇上的圣旨,民间谁敢一次征调超过20个工匠,那是要砍脑袋的!”

    “工部都归大将军管了,过几日就会全城张榜通告,你只需告诉我,允许你超出限制调遣人手,这事儿能不能办成?”

    听这意思,以后义军呆着不走了,要长期驻扎。那这活儿还真得接,大买卖要是落到别人头上,这辈子不得后悔死。

    “只要人手充足,小人即刻开工,两班人马,彻夜不休,应当能按时交货。”

    “行,这可是军务。应承了就得完成,到时候别怪军法无情!”

    “愿立军令状!”

    “开单子吧,一式两份,下单采购的是右丞相之下的参议府,写明钱数和交货日期。”

    这就相当于契约合同,大型木器行都有牙行统一格式的空白文书,拿过来填上货物名称,各种要求,然后双方签字画押。开料之前交一笔定金,大概是货物总价的一半,剩下另一半交货时钱货两讫。

    掌柜的写完了订契,交到客人手上。总价款倒是不太高,大大小小300多套家具,要价才2800两。

    “这你留了几成利?”

    “回将军,小店祖上也是穷苦出身,自然是心向义军的,不赚银子的,就当为义军效劳了。”

    “义军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不是来让穷苦人吃亏的,改了重写,给你加500两的利。”

    掌柜的麻溜地重写了一份。

    这回陈明义掏出来参议府右丞相的大印,啪啪啪啪,盖好了骑缝章。

    掌柜的看客人也不像带着银子的样儿,还寻思一会派伙计上门去取。

    只见客人从一个侍卫手里接过一个皮匣子,打开之后从中数了三张银票出来。

    “这是大将军府印制,万昌行作保,大明太仓银库承兑的军票。先给你1500两,剩下的交货时付清。承兑期限一年,过期作废。见票付款,不论老幼。”

    东家看掌柜的,掌柜的看东家,也不知道该不该接。这特么不会是宝钞一类的玩意儿吧,到时候给你两折兑付,可就赔掉底儿了。

    “怎么,担心不给你兑付,这不是有万昌行作保么,也是可以通兑的,不过他那里要收二分的手续费,一百两扣二两。”

    “你要是等不急就去万昌行,要是想省钱就去太仓,不过因为整理国库,太仓要下月十五才开门。”

    这下掌柜的就放心了,不就二分的手续费么,一共六十六两的抽头,不算多。

    等客人走了,东家马上一路小跑拿着一张军票去万昌行打听详情。居然真的见票付款,搞得东家又舍不得那十两银子了。

    回到店里,跟掌柜的一研究,赶紧招呼伙计们,四处撒开跑到别的木器行要人要木料,并且借了外城的一处大木料厂当工地,准备即日开工。

    -----------------

    就是如此这般,陈明义展开了在东市的大采购。

    什么笔墨纸砚、笔筒纸篓、算盘、蜡烛、茶叶......

    买了不下有一百样东西,不到一个时辰,整个东市都知道今天财神爷下凡了。

    自打京师戒严,都好些日子没开张了,今天总算等来了好兆头。

    各家各户洒扫门庭,伙计都站到了房檐下,随时微笑待客上门。

    陈明义的最后一站,去了做度量衡器具的一家铜器店。

    别看门面不大,却历史悠久。从大元朝时期,人家就在大都干这买卖,祖上干过钦天监,跟郭守敬混过。

    产品从基础的各种尺规、升、斗、斛,到称银子称药材的小称,镊子,剪刀,到高端的水壶滴漏、玳瑁眼镜,无比齐全。

    跟着陈明义的两个穷哥们,都看花了眼了,大多数东西,张鼐跟李来亨,这辈子见都没见过。

    比如一个侍卫,就盯着盘着一条龙的水法铜器看得眼珠子直冒傻气。

    “掌柜的,你这行当也算匠户么?”

    “回将军,自打至元年起,咱家就有人在钦天监当差,成祖爷坐龙庭之后,咱家一直都是官户。”

    “吼,开了眼了。今儿东市头一家,不是民籍的。”

    “咱这东市里头,大都是各位勋贵家的买卖,只有本店一家,是自个儿的。”

    “了解,那还真不好开口了,本打算征调你办差。这你也不是匠户啊,不合规矩。”

    大明朝征调匠户算服役,不给钱不说,有时候还得自带干粮。

    “小店这里有的,将军用得着,尽可以本钱拿去,只是下官能力微薄,不敢应将军的差。”

    “那就在商言商,你开门做生意,也是为了银子。你一月能赚多少?”

    这土包子真是傻里傻气,老子都给你脸了,我说我一个月挣三十两,你给得起怎么滴。

    这人仗着身份不同,平时怪里怪气,跟东市其他商家关系不太热络。所以,他还不知道,东市来了财神爷的事情。

    “问你话呢,算不过来账了怎么滴?”

    “三十两!”,其实他这个买卖不太行,一个月五两银子都赚不上,卖的东西都是经久耐用的物件,回头客不多。

    “我还寻思多少呢,给你开一个月五十两,带着家伙事儿,明天去参议府报道!”

    “你,今天跟着他,明早领他去报道。”陈明义随手指了一个侍卫。

    小样,还挺傲娇,我让你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别想着今天胡乱答应了,明天在家装病躲差。

    -----------------

    到了下午,送货的推车和挑夫,把新挂牌的参议府门前胡同都堵住了。

    没资格去参加“甲申分赃大会”的贵人们,一个个心里犯嘀咕,咋这五军都督府都凉了,还这么多送礼的?

    这是谁啊,抱上了李自成的大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