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追随朱棣,做大明国公 » 第三十一章 苗头

第三十一章 苗头

    姚广孝匆匆的赶来,对金忠露出了赞许。

    金忠是他举荐的人,虽然看重金忠的才能,迟早能出人头地,可是的确不希望金忠当下表象的不好,永昌侯之事是金忠的敲门砖。

    “不变应万变。”姚广孝当即说道。

    “京城局势复杂,就算打听清楚,也不是三两日来得及,所以燕王不要上疏,等待局势明朗,老衲当即差人去京城一趟。”

    朱棣有些不爽。

    现在的朱棣才不到三十,表现的不错,可是终归有些傲气。

    “本王放弃报复永昌侯的机会倒无所谓,只是北平行都司的建立已经开启,继续拖一段时间,届时木已成舟,黄花菜都凉了。”

    朱棣不甘心的看着姚广孝。

    姚广孝露出苦笑。

    北平行都司是朝廷制定的方案,趁着二十万大军出征,征调了大量北平军户的机会,其实当方案出台时,大势已去。

    见到姚广孝的为难,朱棣叹了一声,知道自己强人所难,可是他实在不甘心。

    难道这辈子真的就龟缩于这王府之地吗。

    年轻的朱棣不安。

    王府虽大,可也是囚笼,朱棣不愿意成为囚笼的囚犯。

    他想要机会,获得带兵打仗的机会,成为实至名归的藩王,而不是权力只在王府内的空头王爷。

    金忠与葛诚二人没有说话。

    气氛有些凝重,朱棣感觉到自己的失态,连忙收拢了心神,不再纠结。

    与燕王打交道的时日不多,金忠把燕王的神态看在眼里,内心有些赞叹,难怪姚广孝愿意为燕王奔走,燕王虽然年轻,的确沉得住气。

    傍晚,金忠返回家中,把白日王府之事,以及燕王的态度讲了一遍。

    房安没有奇怪。

    其实真要是说起来,朱标继承了朱元璋的全的一面,朱棣继承了朱元璋稳的一面。

    全的一面,指朱元璋全盘布局的能力。

    从一个和尚成为皇帝,只用了十五年的时间,朱元璋布局的能力首屈一指,此特长能超过他的人不超过两个巴掌之数。

    稳的一面呢。

    自从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大明后,发动了多次北征。

    洪武元年第一次北征大胜,明朝局势大好,一切趋于稳定,人心高涨,乃至洪武五年,第二次北征失利,朱元璋就压下了国内的骄傲自满之风。

    第三次北征,朱元璋谋划了十年之久。

    如今第四次北征,朱元璋在大明国力日渐昌盛的情形下,仍然隐忍了六年之久。

    每一次北征前,朱元璋都会做足了准备。

    比如第三次北征之前,徐达被朱元璋留在北方,先后在山西北平练兵,屯田,建立防线,才有轻而易举的大胜。

    当下第四次北征也是如此。

    朱元璋在辽东建立各卫,屯田,练兵,积蓄了六年,才有此次势不可挡的洪流。朱棣很好的继承了朱元璋这方面性格,成为了朱棣带兵以后,百战百胜的重要因素。

    并不是前元不能打,而是朱元璋算无遗策。

    元廷与中亚其他的各大汗国之间是有联系的,并且来往很频繁,包括元廷覆灭后,草原上的势力战斗力得到了恢复,仍然不可小觑。

    这也是未来土木堡之败的原因之一,战神皇帝匆忙带领大军扎入,几十万精锐就此战败。

    如果瓦剌自己不能打,哪怕包围了几十万大军又有什么用,胜利永远是建立在能打的基础上。

    简而言之,北伐的胜利并不是理当如此,而是建立在大明的国力上,经过朱元璋稳如泰山的布局,以势压人的阳谋带来的决胜。

    广积粮,缓称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岂是容易的。

    朱棣的确沉得住气。

    哪怕现在的朱棣还很年轻。

    经过金忠的描述,虽然还没见过朱棣,房安对当下北平的燕王性格,已经有了大致的掌握。

    所以靖难之役的成功,虽然是侥幸,可也是有必然的因素在里头。

    燕王的位置上换个人,结局大致是失败。

    房安内心更有了把握。

    自己日后在北平小小的扇动下翅膀,大致很难影响朱棣未来的成功。既然如此,自己才敢做一些事情出来,否则要是改变了历史的结局,从龙之功没了不说,别自己小命也跟着搭进去。

    那岂不是哭都没地方哭,谁能懂自己的委屈不是。

    “常茂将军被紧急捉回,骑马赶路,估摸已经到了京城,弟子估计京城那边,三两日就会有结果,快马加鞭,最多七八日就能传回北平。”

    听到弟子的分析,金忠内心认可。

    “北平行都司恐怕难以改变了。”金忠有些失落,燕王府权力还没沾到,先把北平的军队给分了一半出去,实在是让人看不到未来。

    燕王要是只能呆在王府里,他们这些人怎么办,就这么混吃等死不成。

    房安理解金忠的心情,毕竟金忠可想不到,他日后会是大明的兵部尚书,不过呢,房安有些怜悯,“北平行都司必然是改变不了的,而且北平的军户们,恐怕日子会越来越难过。”

    “这话从何说起?”

    金忠好奇的问道。

    “前前后后招降了二十余万人,北平城里人口都才只二十万,整个北平府又有多少人。”

    “圣人要优待他们,为了养活这二十余万降众,北平首当其冲,我从辽东一路归来,北平各地的军户过得很苦,如今恐怕要雪上加霜了。”

    想不到自己的弟子还能共情百姓。

    金忠倒没有太多的心情。

    虽然他也是出身普通军户,可是多少受到大哥的影响,骨子里还是把自家当做大户,没有放在百姓的阶层里,想的是如何光复门楣。

    前元地方大户是最宽松的。

    早就没有了传统儒家的那一套,本是帮助前元朝廷压榨百姓的帮凶狗腿子。

    宋朝初期还存在奴婢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法律上废除了奴婢制度,将奴婢视为自由民,与雇主形成雇佣关系,地方大户与百姓之间属于经济压榨的生态方式。

    经过元朝之后,大户与百姓变成了奴隶压迫制度。

    朱元璋虽然取缔了,可朱元璋毕竟是元朝生人,嘴上虽然说恢复宋制,到底没有见过宋朝的模样,所以习惯性的保留勋贵们使用奴隶,上下也视为天经地义。

    某夫人质问美国,为何不向他们丢核弹。

    这些阶层早已不把百姓当人看,而是看做奴隶,如何能与百姓共情,视如仇寇才是常态。

    房安的确看不惯。

    这片土地上想要当皇帝的人已经够多了。

    这片土地上想要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够多了。

    哪怕是后世,不少的老百姓也瞧不起比他们日子过得更苦的老百姓。

    自私的人不会因为生活变好了,于是变得善良起来。

    自私的人永远是自私的,骨子里生来如此。

    自私的人眼里,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

    但是这片土地上也会有许多善良的人。

    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的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戚继光的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张居正的大丈夫既以身许国家,许知己,惟鞠躬尽瘁而已,他复何言;海瑞的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常留社稷身。

    ......

    房安认为自己做不到那么优秀,自己是个普通的老百姓,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