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谋鼎天下 » 第11章 各谋议和

第11章 各谋议和

    魏军主帅白信将议和一事刚刚提出,他的军帐则顿时炸锅般吵吵嚷嚷,一众小将,甚至,就连其中几个谋士都大为不解。

    “大将军,虽然,自攻城以来,我军小有受挫,但是,论军力,依旧不是夏军可匹敌的,何况,夏都就在眼前,旦夕可破,将军为何突然提出议和。”

    帐下蒯谋士的质疑,众小将深以为然。

    “两天一夜,就在夏都城的外围,我军折损近十万,却没有一个兵将踏进夏京都城墙之内,如今,我军攻城器械皆被摧毁,即使继续攻城,最快也得三天后,即使如此,本将看不出短时间便可以攻破夏京都,上策则是议和,晚了,则赔了夫人又折兵。”

    白大将军只是将自己的担忧说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他则讳莫如深,不可对军帐中部将和谋士言明。

    “大将军,即使我们围而不打,只要城内粮食耗尽,到那个时候,夏京都则可不攻自破。”小将站出来道。

    “各位可别忘了,一当逃出去的夏特使说动孤竹帝国出兵,夏京都则有救。”白大将军道。

    “大将军,就算孤竹帝国的大军杀来,没有十天半月,也难以兵至夏京都与我军一战,我们完全可以全力攻城,在孤竹大军进入夏京都前灭掉夏王朝,再与前来的孤竹大军一战。”张谋士道。

    白信望着面前的沙盘,他拔出一面小三角旗子,指着沙盘上位于东面的孤竹帝国,又指了指沙盘上魏都大梁,道:“一当孤竹帝国出兵,他必将大军直奔我魏国都城大梁,到那时,我都城大梁将处于危局,各位,你们觉得,到那个时候,我们将如何?”

    军帐内众将和谋士皆是悚然。

    “将军,回来的骑兵不是说逃出的夏百骑全部被歼灭了吗?你又如何确定,夏特使还活着呢?”蒯谋士道。

    “孤竹帝国深知唇亡齿寒这个道理,更懂的夏王朝一当被我国灭了,下一个便是他孤竹帝国,而我军大张旗鼓出兵夏王朝,也就是说,即使夏王朝的特使被我骑兵追杀了,那孤竹帝国也将集结大军攻打我国大都。”白大将军道。

    “大将军,照你这么说,我们的大都岂不是很危险,那大将军为什么肆水一战后,还继续星夜兼程的进兵夏王朝的大都邑。”

    白大将军身侧的督军话说的很重,军帐内众将和谋士都倒吸一口冷气,要知道,督军这是在指责白信明明知道魏国的大都以及他们的皇帝可能将面临险境,却一意孤行,这是诛心之问啊。

    白大将军望着沙盘,短暂的沉默后,他道:“肆水大捷后,本将之所以催动大军星夜兼程进兵,当兵临夏大都城下后,立刻下令攻城,本将的战略就是速战速决,不给夏王朝和孤竹帝国准备的时间,只是,却是本将低估了夏王朝的底蕴实力,故而连日来接连损兵折将。”

    肆水一战后,不论是帐下的谋士,或者是一众部将都提议班师回朝,唯独白信主张星夜兼程催动大军杀向大夏王朝京都,试图乘其不备,灭其国,成就自己的不世功勋,正如他所言,夏王朝是千年古王朝,底蕴强大,不是那卫,虢国可与之相提并论的。

    白信从孤竹帝国投奔魏帝国,再有,他在被魏帝重用后,他在魏帝的支持之下,他便力排众议推行改革强国力强军力。

    他的铁腕改革是渐渐的强大了魏帝国的综合国力也强大了军力,但是,却触犯了魏帝国一众门阀老士族的根本利益。

    因而,他此战,如果将魏大都以及魏帝置于险境,让孤竹帝国的大军杀进魏帝国的本土,那么,他白信将难辞其咎的同时也将自己置于死地。

    按照白信战前的战略部署,他信心满满,他笃定,三天便可以攻破夏王朝的大都邑,灭了夏王朝,班师回朝。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

    他无论如何也没有预料到夏王朝的军民保卫京都的心如此坚定,白信是兵家集大成者,与此同时,他更懂庙堂的杀人不见血的权争恐怖。

    “大将军,如此说来,宜早不宜迟,是否即刻派人向夏城墙喊话,命其派出人来和我们议和。”小将道。

    “不,恰恰相反,传令,我大军近逼夏都城,做全力攻城准备。”

    “诺!”

    有文事,必有武备。

    有武备,必有文事。

    白大将军军令下达,尽管军帐中一众部将都不解,只因,军令如山,他们二话不说,得令而从。

    “今日,夏王朝的议和人员必然会至。”

    白大将军心道,且走出军帐,外面寒风凛冽,他望着眼前十米高的夏王朝城墙,若有所思的样子。

    太子康站在朝堂的玉阶上,身后一步之遥,便是龙椅,他望着满堂的文武大臣,首先抛出议和一事。

    若一块石头掷江河激起千重浪,剧烈的震动,要比白信在自己的军帐提出议和躁动非议多的多且不绝于耳。

    “太子殿下,魏军接连惨败,为何太子忽然惧战议和,陛下是否知道此事。”一品老臣直言不讳道。

    魏军自从至京都城外,可谓是接连受挫,损兵折将,本来极力求和的,迁都的,就连前日主张开城投降的都开始主战,而从一开始兵临城下的太子康便主战,现在接连胜利,太子康却一反常态提出议和,整个朝堂吵吵嚷嚷百思不得其解。

    “父皇龙体抱恙,不宜再为国事操劳,本太子有监国之权,事毕,自会向父皇面奏,今日早朝,众文武只议议和一事。”太子康神色冰冷道。

    “太子殿下,我军接连大胜,不可议和。”一名武将道。

    “魏军十七万,我军三万,最关键是战起突然,城内粮草最多可支撑半月,如何战?战和本是既定的战略。”太子道。

    “太子殿下,张秦不是出使孤竹帝国了吗?只要我们坚守待援,我都城可保无虞。”大臣道。

    “即使孤竹帝国及时出兵,必然会催动大军杀奔魏都大梁而非我京都邑。”太子道。

    “太子殿下,只要孤竹帝国出兵直奔魏都大梁,我京都危局则可解,因魏国的主力大军都集结于我京都城外,一当孤竹帝国大军兵临魏城下,白信必然会班师回朝援救自己的京都大梁,他不敢置魏帝和大都不顾一意孤行继续攻我京都城,到时,我京都危局自解。”大臣道。

    “一当孤竹帝国的大军将魏都大梁团团围住,你们觉得,这个罪责,他白信承担的起吗?”太子的言下之意是一当将白信逼近绝境,如果白信见自己罪责难逃,那么,他若将心一横反了,势必将全力以赴的攻城,灭我王朝,然后自立为帝,到那时,不仅孤竹帝国出兵救不了夏京都邑,还将加剧夏王朝的灭亡。

    知己知彼,方可做到百战不殆。

    太子康已经从谍者秘密送回的谍报中得知白信的一切生平,甚至,就连他悲惨的童年,以及十年的机缘都查的清清楚楚。

    太子康对白信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判断,即,白信这个人,他的忠君是有前提的,即首先是必须保障自己的性命无忧和权利在手,否则,他可以不择手段,其中就包括到了万不得已,为了自己的性命和权势,他完全有可能叛变且自立为帝,太子康基于这样的认知判断,他觉得,如果再继续打下去,或者说僵持下去,必将王朝和白信都置于最危险的境地,一当战局的发展威胁到白信的性命和权势,就怕他一不做二不休的心生反骨,灭我王朝,取而代之,自立为帝,到那时则覆水难收,夏亡亦。

    还有几个大臣唧唧歪歪的反对太子康的议和提议,他怒而下令杀之,接连杀了五位一品大臣,其中三文臣,二武将,朝堂才再也没有任何的一位大臣反对议和。

    五名大臣被太子诛杀,朝廷顿时陷入冰窖般,文武大臣皆是心惧震惊,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太子敢真的一连杀了五名大臣,他们被太子的杀戮震慑的魂不附体,皆是唯唯诺诺。

    白信急于议和。

    太子何尝不是也急于议和。

    白信为自己的身家性命和权势担忧,而太子康则为身后一步之遥的帝位朝思暮想,尽管,夏帝已经被太子亲手弑其驾崩,但是,魏军一天不退,老皇帝驾崩一事,就不可传召天下,他就不可继位登基成新帝。

    而且,当白信亲率的大军兵临城下之时,太子康就在朝堂上说过战和策,即先战,再议和,可以说连日来,夏魏大战的结果,却是比太子康心谋的要顺利的多,一战一战下来,虽然没有彻底摧毁魏军主力,但是,却也使得魏军连连受挫,最关键是打出一个太子康最想要的一个结果,那就是让白信看到一时半刻的夏王朝他是不能攻破的,这就使得他进退维谷,太子康想,这个时候,不仅他想议和,白信必然是更想议和。

    这时,有守城武将急急忙忙跑来禀奏太子康说魏军再次逼近都城,来势汹汹,将又攻城,满朝文武皆是大惊失色。

    太子康却笑了。

    “太好了,议和成了。”

    太子康不急反喜,满朝文武皆是不解。

    太子康即刻下令虎贲,禁卫军,还有城内保卫京都的士兵全部调遣至四大城门处的城楼之上准备战斗。

    太子康又亲自挑选几个能说会道的大臣,从南城楼之上,用竹筐子将他们一个个的吊坠下城去向白大将军提出议和。

    白信,太子各有如意算盘,因而,两位大人物可谓是不谋而合,也可以说是都将对方算的一步不差。

    此刻,不论是白信大张旗鼓的再次集结大军,将夏王朝的都城邑围的水泄不通,亦或者是城内太子康调集城内所有军力保卫京都,两个人的心思,对于彼此都是透明的,即都在做虚张声势,目的却都是为谈判做铺垫和筹码。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果不其然。

    夏王朝派出的谈判使节很快的便和白信亲自带队的一众谋士武将坐下来唇枪舌剑据理力争的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