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战国平天下 » 第十六章:秋种

第十六章:秋种

    次日傍晚,李昊众人终于回到了郯城。

    “猗蔚,这次商部表现很好,粮食及时运抵,没出什么乱子。退役甲士成功领到粮食,让百姓对我们有了基本信任,你当记首功。”

    猗蔚大喜叩谢道:“谢君上,计划能顺利完成,全赖君上统筹,诸葛丞相谋划,商部奉命执行,功劳不敢独占。”

    “上次交代你的事情,安排的如何?”

    “禀君上,耕牛数量稀少,主要集中在士族手中,价格高昂难以大量购买。猗蔚已安排燕国的商队,携带盐巴前往东胡置换耕牛。因为此次交换货物太多,商队人员庞大,准备时间稍长了些,前日才出发。”

    李昊笑道:“动作已经很快了,耕牛数量越多越好。东胡缺盐和生活物资,最好和大部落形成稳定的贸易渠道。我们不但需要耕牛,军部还需要更多良马。”

    “猗蔚记下了。”

    “西域之行可安排好?”

    “前往西域之人,五日前已从秦国出发。君上此次只要种子,不用携带太多货物,所以不需要太多人手,只安排了三个机敏之人前往。只是路途遥远,途中可能会有危险,猗蔚招募了二十名游侠保护他们安全。”

    李昊点点头道:“棉花种子事关重大,早一天种植,我郯国百姓就能少死很多人。猗蔚,你做的很好。西域和东胡之事若做成,你这个部长的代字就能去掉了。”

    冬天是百姓的一道坎,这个时代没有棉花,自然不会有棉衣棉被,被子是宋朝发明出来的。南北朝时期棉花才传入中国,当时棉花被当作花草观赏用。宋元时期才得到重视,不过也就是权贵的私有品,明朝才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古代的冬天,每年都要死很多人。现在百姓们的房屋,大多是草屋茅屋,不但不保暖还漏风,夜晚没棉被御寒,身子骨稍微弱一点,抗不过去就是死。

    杜甫曾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其中的寒士,所代表的意思就很明显。古代贫民百姓衣单身寒,并没有太多方法取暖。

    猗蔚离开后,李昊又召来了郯城县令王清。

    “王县令,命你明天整理出五十亩良田。另外发布招工公告:国君已昊于后天亲自下田种地,现需要劳工三百,工期十五天,酬劳三百斤粮食,每天可领二十斤,明天酉时截止报名,后天辰时县府门前集合。”

    “这~君上,三百斤粮食,酬劳是不是有点多了。而且,君上召那些贱民做事,根本不用给酬劳。”王清犹豫道。

    李昊摇头道:“王清,多看多干多思考,把旧有的士族观念扔掉。我郯国即将迎来高速发展期,如果你的观念改不过来很容易掉队,按照我的吩咐去办吧。”

    王清心中一凛,急忙叩拜应是。

    “君上,恕亮愚钝。三百人五十亩地,只是耕种的话,貌似用不了十五天,恐怕一天就完成了。此次招工之举,我只看出了君上有救济百姓之意,同样不明白君上的目的。”

    李昊摆手笑道:“还有你孔明看不明白的事情,我倒是要高兴一下。不过,这也不怪你看不明白,红薯的种植特殊一些,需要育苗后,再剪枝栽种。一般育苗时间要两三天,加上栽种确实需要不少时间。孔明,你可知现在亩产粮大概多少斤?”

    “如果风调雨顺的话,亩产差不多二百多斤。”诸葛亮确实学识丰富,农事也极为擅长。

    “如果我说红薯亩产五六千斤,你信吗?”

    “这~亩产五六千斤?”一向面不改色的诸葛亮,此时也不禁面色大变。

    “你看你看,你自己都怀疑。如果我告诉百姓,红薯亩产五六千斤,下令让他们全部改种红薯,他们会信吗?会改种红薯吗?”李昊拍手笑道。

    “君上,你说红薯亩产五六千斤,这是真的?”诸葛亮难以置信的道。

    李昊点头道:“如果细心照料,按时施肥,至少五六千斤,高产能达上万斤。不过,现在条件有限,亩产可能会低些,四千斤应该能保证。”

    诸葛亮眼睛大亮,激动的道:“红薯香甜软糯,口感极佳,烹饪简单。不用亩产四五千,只要亩产能过千斤就足够了,完全能替代五谷成为我郯国主粮。从此,我郯国粮食无忧矣。”

    李昊点头道:“红薯有几个缺陷,其中营养不全最是致命,不能作为主粮。不过作为辅食,同样能大大缓解郯国粮食压力。其实,我还有一种叫做玉米的粮食,亩产一千五百斤左右。玉米香甜可口,营养丰富,饱腹感极强,完全可以作为郯国主粮种植。只可惜粮种太少,红薯和玉米只能种植五十亩地。”

    诸葛亮恍然大悟道:“我现在有些明白君上此次招工的目的了。”

    “哦?这么快就明白了,那你说说看。”

    “君上手中有亩产如此高的粮食,与其劝说大家相信自己,改种红薯玉米,还不如让百姓亲自动手耕种,亲眼看到红薯玉米的产量。如此,不用君上多费口舌,百姓会主动上门求粮种。所以,虽然用不到三百人,但君上还是招了三百人,只是想通过他们之口,将来为新粮做宣传。”

    郯城以国君名义发出招工公告,公告内容通过乡良人、连长、里有正、轨长等等层层下传,国君亲自下田种地,这则消息在乡里引起了巨大反响。自己这位国君真是每每有惊人之举,士族权贵哪会下田种地,更别说一国之君。

    同时,三百斤粮食的报酬,再次点燃了百姓的热情。午时未过,三百个名额就报满了。报上名的百姓自然高兴,没报上名的百姓一个个垂头丧气。

    次日,未到辰时,三百名百姓就已集齐。当李昊走出县府,所有百姓顿时跪了一地。

    李昊连忙将大家扶起道:“大家不用多礼,都起来吧。”

    “你们可能好奇,恐怕私下没少讨论。国君身份尊贵,为何会亲自下田种地?我告诉大家,那是因为我得到两种粮食种子,亩产都不下千斤。一种可以作为我郯国主粮,亩产一千五百斤。一种可以作为我郯国辅食,亩产不低于五千斤。”

    此言一出,现场顿时炸开了锅,百姓们纷纷议论起来。

    “大家不用怀疑,其实不但各位不信,我也不信。所以,今天召集大家,咱们一起做个见证。粮种由你们亲手种下,四个月后由你们亲自收上来,到时看亩产到底如何。我更希望亩产量真能过千,如此的话,我郯国百姓人人能吃饱饭,不再有饥饿发生。”

    “国君万岁。”

    “国君万岁。”

    ......

    五十亩良田就在郯城东边不远处,这里土地肥沃紧靠沭河。

    田地早已翻过,因为没有现代机械,土地翻的不深,对于玉米来说足够了。

    李昊将人分成了一百组,每组三人,一个掘坑,一个填种填坑,一个浇水。

    李昊亲自为大家做了示范和讲解,每坑放两粒种子,坑与坑间隔三十公分,每垄间隔半米。百姓们侍弄田地都是一把好手。不大会儿,所有人都已掌握。

    玉米种子早已备好,一百个小布袋,每个袋里一斤种子,负责填种的百姓人手一袋。

    种子发下后,百姓们挥舞着自己带来的农具,开始干了起来。如今天气热,李昊怕闷种闷苗,旁边就是沭河,取水很方便,还是浇些水放心些。

    一亩地五斤种子,一百斤种子也就种二十亩地。一百组人,一亩地正好分五组。五组人种一亩地,速度还是很快的。

    两个时辰不到,二十亩玉米地全部种完,主要浇水花了一些时间。

    红薯地选在了沭河边,红薯喜水靠近沭河浇水方便。

    李昊留下十人帮着育苗,其他人按照要求,全派去翻地浇水了。现在天气热,把土地的湿度提升起来,将对红薯生长有很大帮助。

    育苗很简单,李昊选出一块地方,大概有一亩左右。把红薯切块浅浅埋进去,撒上一层土浇上水,按现在的温度,最多两天就会发芽长出幼苗,前期只要水分充足,红薯藤长势会非常快。

    随后几天,李昊每天都来红薯地转一转,百姓们每天也都来翻地浇水,红薯苗的长势非常旺盛。十天后,一根根红薯藤基本都长到了两米多。

    李昊记得小时候,有割不完的红薯藤去喂猪。家里用红薯叶蒸菜馍,再来瓣大蒜也是一种美味。

    移植红薯苗,剪下来的断茬必须插在泥水中,然后和着稀泥一起插进土里。百姓们学会了方法,移栽就快了很多。一亩地红薯苗,刚刚够移植三十亩地。

    “乡亲们,红薯亩产五千斤左右,你们可能好奇,这是不是真的?那么四月后自见分晓。”

    百姓们闻言都露出了期待。

    “但是作为国君,我告诉你们,红薯和玉米是我花了大价钱,从海外买来的主粮。如果精心照料,产量只高不低。”

    “红薯苗生长旺盛,不出几天,藤苗又会长出很多。七月下旬之前,红薯苗都可移植。你们已经掌握了方法,如果你们愿意,尽可过来剪苗移植。”

    不少百姓都有些心动,但要不要过来移植,李昊也不强求。

    “这五十亩地,我会留下五十人看管,每人每月五百斤粮食,家庭困难者优先。”

    “国君万岁。”

    “国君万岁。”

    李昊解决了秋种之事,开始和诸葛亮忙碌半月后的祭祀大典。

    同时废弃羽山大营,青龙军迁到郯城东南马陵山,就近拱卫国都郯城。另外废除西双大营,白虎君迁至榆城保护船厂和盐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