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战国平天下 » 第二十一章:迎亲

第二十一章:迎亲

    大贤士之名,成就点给了二十万。

    虽然出乎意料之外,但若需要全天下人认可,那也在情理之中。

    世间没有活着的圣人,全天下人认可,大贤士几乎等同于圣人无疑。如此,奖励二十万成就点反倒合理。

    李昊纠结的是成就点已经六十多万,炼钢工艺啥时候能刷出来。

    沉思片刻,李昊有了决定。

    成就点留着没用,它就是一堆数据。攻越在即,不能再等,还是用掉提升实力实在。

    只要保留三十万成就点,以免刷出炼钢工艺,或者其他先进工艺,自己没有成就点兑换。

    唐国明年一旦对越国用兵,从此征伐脚步肯定不会停下,这意味着唐国正式踏入了天下争霸的角斗场。如此,武将肯定不够。

    唐国未来主打骑兵,有马鞍马镫马蹄铁,还有东胡源源不断的战马资源,军队战力绝对领先这个时代。所以不需要武将战力多高,最好能招到统帅之才。

    诸葛亮如今政务缠身,根本是种浪费。唐国争霸天下,诸葛亮不可或缺。战略规划,行军谋略,全都需要他来主导。所以,名士也要再招募一个,最好是政务娴熟的名士,像东晋王导、三国荀彧等人就完美了。

    可用成就点有三十万,如此可以招募三个历史名士,两个武将,一个文臣。半年没有招募人物,李昊也很期待。

    片刻后,熟悉的光门出现,一道身影从门中走出。

    “房玄龄拜见君上。”

    “啥?房玄龄?”

    李昊懵了,自己这剽窃来的国号,如今有了房玄龄,还算山寨货吗?

    房玄龄可是唐朝初期名相,唐朝有贞观之治,唐玄龄功不可没。

    房玄龄起于微末,深知创业维艰,所以一直力戒骄奢淫逸,以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不但政务娴熟,而且还重视吏治,认为吏治问题是求治的根本,而官吏的公平正直又是治国之要道。

    房玄龄还精通典制政令,当年唐朝天下初定,朝章国典还不完备,像法令、礼乐、制度都是他主导制定。而今,李昊也同样面临这些问题。

    二十岁的房玄龄,长相同样丰神俊朗。两人就唐国目前的情况,秉烛深聊了许久,这才安排对方下去休息。

    唐国前期缺人才,为了完善十部体系。不论人品,只要认字识字,全部招了进来。

    这种操作,虽然暂时解决了问题,潜在祸端也埋了下来。官员良莠不齐,能力参差不齐,品行没有考证。以唐国现在的发展规模,随随便便都能养出一帮蛀虫。

    房玄龄主掌吏部,唐国官员言行,最少会有节制。

    文臣给了李昊一个大惊喜,不知道武将会是谁?

    随着光门再次出现,一道身影走了出来。

    “霍去病拜见君上。”

    “霍去病?封狼居胥的冠军侯?”

    李昊心中一跳,不禁狂喜。

    霍去病和高宠一样,两人都是英年早逝。高宠是出场即巅峰,霍去病好在还活了几年。就这几年,他几乎把匈奴人干绝了。

    从十八岁开始领兵作战,场场都是以少胜多,场场都是孤军奋战,场场都是深入敌营。杀的单于换新茬,杀的大漠染红霞,杀的漠南再无匈奴王庭,甚至一直杀到俄罗斯贝加尔湖。

    六年时间,从十八岁初次领兵,直接杀到封狼居胥成就冠军侯之威名。

    一代天骄,谁与争锋。

    可惜,天妒英才,年仅二十四岁,卒。

    霍去病同样英姿不凡,虽然名字里有去病二字,但并不是指他本人,虽然体格不健壮,但却比较修长。

    霍去病的名字,还是汉武帝所起。霍去病幼年,其母进宫探望卫皇后,恰逢汉武帝感冒发烧,突然听见霍去病哭声,惊吓之下出了一身冷汗,感冒居然好了,所以为霍去病取名去病。

    有了霍去病,唐国再添一军—朱雀军。霍去病领兵,势如火,疾如风,正好符合朱雀之意。

    两人同样聊了许久,李昊把唐国情况简单介绍了一遍,另外把明年春的攻越计划也告诉了对方。

    随后安排霍去病下去休息,李昊再次打开系统开始招募。

    “李靖拜见君上。”

    军神李靖?

    今天这是什么手气,要不要把剩下三十万成就点也用了?

    李靖和诸葛亮同列武庙十哲,俩人还是武庙十哲的常青树。后世武庙几经变迁,像白起被赵匡胤从十哲里去掉,吴起也从十哲除名。但李靖和诸葛亮却牢不可撼,一直端坐殿上安享供奉。

    霍去病同在武庙之列,但却是从祀名将之一,于殿外庑间享受供奉。

    有了李靖,从此玄武军有主,唐国也有了定海神针。唐国军部部长,终于有了着落。军神不是白叫,军部一把手自然无可争议

    历数唐国武将,项羽领兵一流,谋略一流,但却不懂抚民。高宠单兵能力出众,平生事迹太少,不知道带兵如何。霍去病领兵一流,谋略一流,抚民也是一流。当初打退匈奴,安抚北方百姓,从辽地调民组建防线,彻底收复北方。如果没有李靖,军部部长可能会选霍去病。

    次日朝议,唐国官场来了一次大变动。

    “加封诸葛亮为军师祭酒,位同军部部长,主掌唐国军事战略布局,行军作战谋划,取消诸葛亮户部部长和吏部部长之职。”

    “封李靖为军部部长,玄武军军长,主政军部,统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军。”

    “封霍去病为朱雀军军长,军部副部长。”

    “封房玄龄为吏部部长。”

    “封范忠为户部部长。”

    “封猗蔚为商部部长,户部副部长。”

    根据建国半年来的表现,其他各部都有不同奖赏,特别是工部奖励最多。

    “命,军部组建政宣司,负责士兵思想指导,组织文艺活动,政策军规解读,军部形象宣传等工作。”

    “命,吏部发布征招公告,把四十岁以上退役士兵,全部纳入政宣司。”

    李昊成立政宣司,主要还是为了建立军部形象,还有培养士兵的荣誉感。

    归属感和荣誉感,这是一个士兵最基本的两项素质,若缺乏这两点,何谈战士热血?何谈部队凝聚力?何谈家国奉献?

    这不是洗脑,而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当初那批退役士兵,二十岁以下,娶妻生子忙着下崽。二十岁到三十岁留在了军队。三十岁到四十岁进了法部治安司。四十岁以上,还有一千多人。

    这些人在家待了半年,唐国的发展,唐国的变化,唐国的政策,他们一件件一桩桩都看在眼里,甚至还是参与者。

    他们能切身感到唐国的不同,最直观的就是家里有了余粮,手里有了土地,有亩产数千斤的粮食,不用在挨饿受怕,日子在一天天变好。

    这些人年纪大,经历的苦难也多,对比之前的生活,更知眼前来之不易,同时也对唐国对国君最是感恩和拥护。让他们做一些宣导工作,再适合不过。

    时间已是十月底,再有二十天就要去迎亲,李昊却是越来越忙。

    诸葛亮出使齐国和楚国,还需要准备一些礼品。像红薯、文房四宝还好说,主要是瓷器。

    李昊准备画仕女图,别人没法代劳。另外,此去洛邑迎亲,他也准备带两对瓷器过去。

    烧完瓷器,诸葛亮又催着要字帖。如今,李昊的字可是千金难求。

    流出去的几幅字,像淳于髡手中的那幅,早就被炒到了天价。甚至有人出五千金购买,淳于髡都没卖。

    李昊又写了几幅千字文字帖,这些东西现在可比金子有用。这也让他下了决心,闲下来就把活字印刷搞出来。

    诸葛亮收到字帖和瓷器,当天就带着队伍出发了,第一站是去齐国。齐国近,办完事不误回来参加李昊婚礼,之后再去楚国。

    诸葛亮走后,李昊也没闲着。

    礼部张望要和他核对婚礼礼仪,工部郑山则拉着他修改国都扩建图纸。

    都城修建,这个是重中之重。如今的郯城,长宽才一公里,面积太小容不下多少人。不符合未来城市发展。

    既然要重新规划,肯定不能小家子气。但也不能修建太大,古代可没有公交车,城池修建太大,交通是个大问题。

    当下各国国都,面积最大的当属齐国临淄,临淄长宽差不多四公里,唐国肯定要在这个基础上修建城池。

    李昊思虑很久,暂定新都长宽各六公里,总面积三十六公里,位置选在郯城和庙山镇中间。

    如此的话,新都可以规划随心,还可以节省老城拆迁工作,不影响城中正常生活,水泥运输也方便,节约了不少时间和人力。

    水泥厂将近六千多名劳工,一个月时间积攒了不少水泥。

    工部面对全境发了建设新都的招工公告,秋种已经结束,正是百姓农闲时,一时间报名者无数。

    李昊把婚礼布置全部丢给了礼部,自己一头扎进了新都建设中。

    虽然想的简单,但是建造起来是真难。丈量土地,布局定基,规划城市排水系统。唐国现在有水泥,排水系统可以修的很完善。

    劳工也没闲着,为了方便运输,水泥厂到新都修建水泥路。李昊把水泥用法教给工匠,同时安排劳工建了几座砖厂。

    战国时代的烧砖技术并不完善,砖头薄如瓦片,新都建设不可能再用泥木结构,肯定要用砖木结构,未来建筑将以砖木结构为主。

    李昊抽时间又去了趟马陵大营,把一些军歌、文艺活动、宣传思想、国家政策解读等整理成册,专门为四十岁以上的退役士兵做了场培训。政宣部是军部核心,军队是否忠诚,是否有国家荣誉感,集体荣誉感,全靠政宣部努力。

    新都建设如火如荼,一切步入正轨,李昊带着迎亲队伍悄然出了郯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