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历史军事 » 战国平天下 » 第二十二章:姬狐公主

第二十二章:姬狐公主

    李昊的迎亲队伍很庞大,礼部官员六人,仆从三十人,婢女十人,大雁一只,瓷器一车,红薯五车,玉米三车,细盐一车,文房四宝一车,唐币一千万,粮草辎重数百车,霍去病暂领龙啸旅两千骑兵随行护卫。

    正常来说,纳征已经给过聘礼,不需要再准备礼品。不过,纳征时间较早,当时文房四宝和细盐还没出产,所以聘礼比较普通,礼部是按规制正常置办。

    不过,李昊作为一个现代人,还是唐国国君,娶媳妇儿怎么可能不装一下,那岂不是很没面子?而且,所有东西都是唐国自产,对别人来说珍贵无比,对他来说,根本是无所谓的事。

    红薯玉米已经准备交给齐楚两国,保密已经没必要。文房四宝产能不足,唐国还控制着出货量,市场价格一翻再翻,一车文房四宝价值无量。细盐也是弥足珍贵,一车同样价值不菲。特别是瓷器,还没投入市场,自然更加稀缺。相比之下,一千万唐币反而不算什么。

    按照礼部提前规划的路线,五百骑兵开道,大队骑兵压阵,队伍缓缓前行,绝对比后世车队威风的多。

    洛邑位置在唐国正西,车队需要穿过齐国、宋国、魏国、韩国才能到达东周洛邑。因为有军队护送,盗匪根本不敢冒头。

    一日后,车队很顺利来到了宋国。

    宋国作为泗上十二诸侯国之一,商业发达贸易繁荣。特别是陶邑,更是富得流油,齐国早就想咬一口。别说齐国,各国都想吃了它。

    军队无法入城,车队只能风餐露宿。随着越往西行,流民和乞食者渐渐多了起来。

    李昊前往询问后,发现部分流民的目标,正是前往唐国。还有部分流民,虽然听过唐国对待流民的政策,但压根不信,只是想到富饶的宋国乞食为生。

    战争是制造流民的机器,这次六国合纵攻秦,韩、魏、赵三国损失惨重,只韩国就死了数万人。多少家破人亡?多少妻离子散?浪费了多少粮食?多少百姓生存不下去,不得不背井离乡乞讨为生。

    李昊表明了身份,同时分给他们一些粮食,让他们前往唐国,那里有他们想要的安定生活,还有吃不完的粮食。

    古人赶路本就无聊,李昊甚至把指引流民当成了乐事。甚至还想出了一个注意,每次遇到流民,不但分给对方粮食,还告诉他们,如果能说服其他人一起前往唐国,每增加一个人,唐国奖励一百斤粮食。

    李昊还写了封密信,让骑兵送往了郯城。

    流民到了唐国,落户后分配到各村镇。不但优先提供务工机会,本身也有帮扶政策,困难期可免费领取定量粮食。

    李昊根本不担心流民弄虚作假,真实人数假不了。

    比如一家五口人,母亲说四个孩子是她说服来唐的流民,那就给她四百斤粮食好了。有了四百斤粮食,他们最少好过些。无非是把免费帮扶的粮食,更换了一种玩法,唐国却实实在在增加了五口人。

    只是随意的一个想法,让李昊完全没想到效果居然出人意料。从洛邑回来后。当他听到增加的流民数量时,整个人都懵了。

    纵观古今历史,大家会发现,任何事情就怕有人带头。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聚众闹事干带头的,起义造反干带头的。人们都有从众心里,就怕有人站出来组织牵头。

    流民乞讨四处跑,这年头遇到同行太容易了。他们自己会算账,一个人一百斤粮食,十个人一千斤,一百个人一万斤。如果稍微努点力,到了唐国那天,他们就从流民变成了富家翁。

    李昊不管流民会不会把消息分享给其他人,他巴不得全天下人都知道。所以,路上除了发粮,就是宣传这条政策。结果,车队刚到魏国境内,粮食就少了一半。

    两千骑兵随行,粮食消耗肯定多,所以出行前,粮食准备很充足。如今还没到洛邑,粮食就少了一半,可想而知流民何其多。早知如此,他肯定多带些粮食。

    魏国流民数量,再次翻了一翻。大部分人根本没听过唐国,他们毫无目的随遇而安,只是换着地方乞食。

    本来留出三天富裕时间,因为时不时给流民发粮食,车队速度快不起来,现在反而有些紧张。

    车队到了新郑地界,所带粮食消耗一空,不得不派张望前去城中买粮。

    新郑再往前即将进入韩国,洛邑就在韩国境内。

    韩国一直顶在秦国函谷关东出第一线,所以秦国攻打韩国的次数最多。韩国百姓更难,流民怕是更多。

    新郑相距洛邑只有一天路程,迎亲日子还有两天。所以,李昊反倒不急了。

    旁晚,张望带着上百辆粮车返回车队,骑兵则押回了上百个流民。

    李昊听完霍去病讲述,不禁有些哭笑不得。

    张望进城买了如此多粮食,自然被有心人惦记上了,这些人就是城中乞食的流民。

    他们见张望只是带了二三十个仆从,不禁起了贪念,联合了城中众多流民想要抢粮。

    他们根本不知道,城外还有数百名骑兵,隐藏在暗中保护粮车。粮车远离城池后,他们刚准备动手,结果可想而知。

    李昊没有责怪他们,让骑兵为他们解开绳子,漫步走了过去道:“我知道你们不是劫匪,你们原来也是穷苦百姓。如果不是日子过不下去了,谁会当街乞食。生逢这样的乱世,大家都是迫不得已,无非只是想活着而已。但是,此情此景下,如果能保留住心中那一分善念,更加难能可贵。”

    “你们既然在城中乞食,应该也听闻过唐国。唐国一直在接纳流民,不仅可以落户分到土地,还有前期帮扶政策。随便出点力气,应征个务工活计,每个月也有三五百斤粮食。不但能够养活自己,还能养活家人。唐国还有亩产数千斤的粮食,免费发放种子给百姓,只要一两年时间,家家户户都会有余粮,你们为什么不去唐国呢?”

    “我们不相信,世上哪有这么好的地方。”

    “对啊对啊,听说,唐国的百姓都能当官。骗鬼去吧,怎么可能嘛!”

    “现在这个世道,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哪里不是一样?”

    “是啊,听说唐国还免征百姓粮税,他们不征粮税,打仗哪来粮草。正常征粮税也就罢了,我们想想法,对付对付也能过的去。仅剩的那点口粮也要抢,这是把人往死里逼啊。”

    “哎,打了败仗,粮草丢了。下次打仗还要征粮,什么时候是个头。”

    “那唐国散发这样的谣言,居然还有人信,我们村的铁蛋就去了唐国,这个大傻子不知道是不是死在路上了。”

    李昊实在听不下去了,皱眉呵斥道:“哼,真正的傻子是你们这些人。那个叫铁蛋儿的人,他的脑子最少知道变通,知道拼一把,赌一把,抓住一线生机。而你们却放弃了希望,自暴自弃自哀自怜。”

    “你们已经走投无路了,还有什么不能失去的呢?生命嘛?你们自己想一想,本来躺在你们身边的人,看不到第二天太阳的有多少?饿死的,病死的,冻死的,以你们现在这种状态,还能坚持多少?”

    “铁蛋儿如果到了唐国,最少能吃饱饭,有余钱购买衣物取暖,甚至家里已经有了余粮,彻底有死转生安定了下来。而你们这些人,还在鬼门关怨天尤人,岂不是更傻吗?”李昊指着这些人喝骂道。

    “你是何人?如何能确定铁蛋儿到了唐国就能安定下来。”

    这些人虽然愤怒,但周围那么多士兵,李昊明显是这些人的头领,他们也不敢冒犯。

    “我就是唐国国君,我所说的任何话都是事实,我可没时间给你们这帮流民讲笑话。”

    李昊的回答,让这帮人大吃一惊,他们居然碰到了传说中的唐国国君,根本难以置信。

    “草民拜见唐君。”

    “草民拜见唐君。”

    ......

    “唐君,如果唐国的传言全是真的,草民不懂想问一问,你为何如此做?”

    李昊抬头望天,低叹一声道:“无他,只是不想看到太多孤魂,还这个乱世一片净土。”

    众多流民闻言全都沉默了。

    “现在,你们脚下有两条路。第一,回城继续乞食等死。第二,我会给你们每人三十斤粮食,此处向东走上八天就会到达唐国。你们亲自去看一看唐国究竟如何,像不像你们所想那样。而且,你们任何一个人,只要在路上能够说服其他流民,同你们一起前往唐国,每说服一个人奖励一百斤粮食,说服十个人奖励一千斤粮食,说服一百个人奖励一万斤粮食,当你们到达唐国就可领取。”

    “现在,告诉我,你们的选择?”

    “我去,我去唐国。”

    “我也去,我也去。”

    “我们抢粮本已是死罪,唐君不杀我们,还给我们粮食,我们相信你的话,我们愿意去唐国。”

    ......

    一个小插曲,让李昊心情莫名沉重了几分,全无指引流民到唐国后的快慰感。

    百姓淳朴,你对他们十分好,他们能还你百分好。你对他们十分恶,他们能还你一分恶。

    次日,车队继续出发。

    踏入韩国境内,情况确实比魏国更加恶劣。车队到达洛邑城外,粮食已经缩减了三分之一。

    正式迎亲是明日,今日只能驻扎城外。远途赶路本就劳累,还应付了一路流民,李昊是真累坏了。

    让仆从烧了洗澡水,李昊好好泡了泡,早早就在帅帐睡下了。

    天刚朦朦亮,士兵收起营帐,车队再次出发。礼部官员已经在之前,骑快马前去洛邑通报。

    当车队来到洛邑城前,城门大开。大宰、司礼等人,早已在此等候。周天子毕竟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他不可能在城门外迎接。

    礼部张望上前交了大雁,这是迎亲的重要一环。

    李昊让车队放下辎重粮草,还有一千五百骑兵驻扎在城外,自己带着随行礼车,由五百骑兵护送进了城。

    队伍行至王宫外,李昊留下五百骑兵,一行人进了王宫大殿。

    随着一声通传,李昊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周天子。

    如今的周天子是周慎靓王姬定,姬定在位时间仅六年,公元前315年驾崩,现在是公元前318年岁末。

    传言对方是病死,此时见了本人,此说应该错不了。姬定面色苍白,身体干瘦,明显是体弱多病之态。

    “唐国国君李昊,拜见大周天子。”

    东周平时是跪坐入席,并不实行跪拜之礼,李昊躬身抱拳足够。

    “唐君免礼,请入座。”

    “传姬狐公主上殿。”

    今日是正式迎亲日子,女方也早有准备。通传一出,从偏殿走出了十数个女子。

    只见领头女子,年龄十六七岁,肤白貌美,顾盼生姿,眼眸似水,不但有女子的柔媚,还有一股难言的英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气质和魅力,紧紧牵动人的心神,不愧狐字为名。

    不用猜,此女肯定就是姬狐公主。

    “姬狐,拜见王兄,拜见唐君。”

    李昊眼睛一亮,声音宛如莺啼,清脆而又悦耳,音色非常好听。

    “姬狐,按六礼礼制,唐君通过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和请期,今日是亲迎之日。唐君亲自来迎亲,足见对你之重视。望你成亲后,能与唐君相扶携老,贤良淑德,母仪唐国子民。”

    “谨遵王兄告诫,姬狐明白。”

    姬狐低头时偷偷瞄了李昊一眼,两人刚好四目相对。李昊故作矜持微微点了点头,让姬狐闹了个大红脸,赶忙转过了头。

    “唐君,你发明文房四宝,于江山社稷有功,于天下百姓有功,于文明传承有功。造福天下功德无量,姬狐公主许配予你,我也安心,希望你莫要辜负了她。”

    李昊起身施礼道:“姬狐公主身份尊贵,李昊感谢天子赐婚。”

    随即又对姬狐公主施礼道:“今日得见公主天姿,犹若出水芙蓉,水莲花开,倾国倾城亦不过如此。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昊此生定不负公主。”

    姬定大笑道:“好,唐君真是好才学,开口即是佳句,不愧是书画之道的开创者。若不是迎亲事大,良辰吉时耽误不得,定要向你请教一番。”

    “天子过誉,今日迎亲,昊略备薄礼,望天子莫要嫌弃。”李昊命人把礼品抬进了大殿。

    “哦?按礼制,纳征时,唐君聘礼已送来,为何要有越礼之举。”

    姬定有些不悦,东周虽然礼仪崩坏,大家心照不宣,但周王朝还在勉力维持,明面上大家做做样子。周礼是周王朝的立国根本,否定周礼就是否定周王朝的统治。

    李昊笑道:“天子误会了,纳征乃是按礼制迎娶姬狐公主所下聘礼。昊身为唐国国君,大周治下属地,此次前来洛邑,自当准备国礼赠与大周天子。”

    姬定闻言脸色稍缓,此言倒也有理。他身为大周天子,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各诸侯国本应朝拜纳贡。

    可是这么多年来,大周除了龟缩于洛邑,埋首于腹下,战战兢兢生怕被诸侯国所灭,早已丢了往日威严,各诸侯国何曾在乎过他周天子的颜面。

    李昊此举,让姬定心中大慰。

    “唐君有心了,各诸侯国狼子野心,早已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唐君能坚守礼制,本王深为感佩。”

    “张望,唱礼单。”

    “是,君上。”

    张望手持红纸走出,大声道:“唐君进献国礼:瓷器一车,红薯五车,玉米三车,细盐一车,文房四宝一车,唐币一千万。”

    唱礼刚开始,姬定就不淡定了。颤颤巍巍走下王座,双眼死死盯着殿上木箱。

    “礼单唱毕,请接礼。”

    周王室司礼接过礼单,姬定情绪激动,两腮潮红的道:“唐君,箱里可是唐国亩产数千斤的红薯和玉米?”

    李昊点了点头,让人打开木箱道:“此乃玉米,亩产一千八百斤,饱腹感极强,营养丰富,可作为主食食用。箱中有两千斤,天子可当作粮种。”

    “此乃红薯,亩产八千斤,口感香甜软糯,非常美味。红薯烹饪简单,烤、煮皆可食用。红薯储藏不易,天子可挖地窖藏之。红薯藤苗长势极快,可剪苗移栽种植。种植之法非常简单,昊已列成册,按照上面记载种植即可。昊此次带来五千斤,天子可留一千斤作为粮种,其余可随意享用。”

    姬定拿起红薯和玉米打量了许久,面露疑惑的道:“唐国有亩产数千斤粮食,此消息传出后,各国都欲得到此粮种。据我所知,唐君并未放出粮种给任何一国,如今为何送于大周。”

    “无他,我能够名正言顺继承祖地复辟故国,全靠天子册封之功。此恩,李昊一直铭记于心。”

    李昊看了眼姬狐又笑道:“而且,我既然娶姬狐公主为妻,夫妇同心,她的故土就是我的故土,我不想让她到了唐国,还忧心故国百姓。按照礼制,你虽然贵为天子,但也是我内兄。我帮助你解决国内粮食问题,姬狐应该会很高兴,她高兴我就高兴。”

    姬狐怔怔看着李昊,脸上布满了红霞,眼中已经有了些许柔情。当着许多外人之面,如此露骨之言,让姬狐这个奇女子也有些吃不消。

    古时联姻成癖,各诸侯国国君娶妻,百分之九十五都是他国公主。弱嫁强是和亲,强嫁弱是拉拢,没人把它当回事,像李昊这样掏心掏肺实属少见。

    李昊却暗自苦笑,他也要脸呀。

    没谈恋爱就结婚,双方之前都没见过面,没有感情基础,娶一个陌生人为妻,总觉得有些尴尬。唯有让双方感情升温,大家相处才会自在些。

    “多谢唐君对姬狐如此看重,此情姬狐当用余生报答。”

    姬定此时却大笑道:“好好,大周衰落,🫅礼乐崩坏。本王自登基以来,一直碌碌无为。上不能重振大周雄威,下不能安定庶民百姓。唯一正确的决定,就是将姬狐公主赐予了你为妻。唐君对姬狐情重,姬狐对唐君意浓,此乃天作之合。姬狐远去唐国,吾亦放心矣。”

    “对了,唐君,瓷器是什么?吾为何不曾听闻过?”

    李昊打开箱子拿出一个梅瓶递给姬定道:“瓷器乃是我采集土之精华创造之物,晶莹剔透,美观雅致,让人望之欢悦舒心。”

    不但是姬定,姬狐公主,以及殿上所有大周之人,全都被瓷器的精美所吸引。

    “世间怎会有如此美丽精致之物?”

    众人发出一声声赞叹,姬狐更是露出一丝喜爱。

    李昊又道:“此瓶称之为梅瓶,一共两对,乃是我亲手烧制。此瓶器型圆润,美观大方,主要用于观赏。另外,还有餐具五套,这些瓷器有碗、盘、碟、盆、杯等等,主要作为食具所用。瓷器轻便、干净明亮,不易染色。使用后用清水冲洗,便可恢复如新。瓷器可以替代青铜、陶器等物,当作日常生活用品。”

    姬定赞叹道:“唐君真乃奇人也,居然造出如此神物。太史,将此事详细记下。此时此刻,瓷器现世,唐君应当流芳千古,本王要告示后人知晓。”

    “精美的瓷器,亩产数千斤的粮食,文道神器文房四宝。唐君,你可真是让人惊叹,本王都怀疑你是天神下凡。否则,如何能造出如此多不可思议之物。”

    “天地万物,皆有其理。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就算一粒尘沙,其内也蕴含浩荡乾坤。人们习惯于看其表,从不曾想过看其里。我更愿意探索万物之理,从而参悟天地之心。”

    姬定闻言肃容躬身道:“唐君学究天人,本王受教了。”

    姬狐美目也是异彩连闪,自己这个夫君真是神秘莫测。

    “唐君,书画之道,博大精深。本王练字月余,仍如稚子学步,不得其法。可惜,纸张早已用完,本王已停笔数月。唐纸珍稀,价比黄金,有钱也买不到多少。此次,你送来一车文房四宝,可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造纸厂坊刚建成,产能有些不足。此次,我也只带来五千张唐纸,数十套笔墨砚台,以供王室使用。另外,我已命人增设厂坊,未来产能提高,唐纸价格就会降下来。”

    “若唐纸价格真能降下来,那可真是造福天下的喜事。”

    此时,司礼走来对姬定道:“大王,迎亲吉时已到,此事不可耽误。”

    姬定点头转身回到王座道:“司礼,迎亲吉时已到,宣读姬狐公主嫁妆清单。”

    只见司礼走出,手持一卷竹简朗声道:“姬狐公主嫁妆礼单:媵女十人、婢女百人、仆从百人、绫罗绸缎十车、裘皮十张、五谷十车、青铜器一车、金银珠宝二十箱、金五千。”

    张望上前接过礼单,司礼又高声喝道:“请新郎接亲。”

    姬定走下王座,把姬狐之手交予李昊道:“唐君,迎亲吉时已到,本王就把姬狐公主交予你了,一定要好生待她。”

    李昊郑重点了点头,接过姬狐公主之手,柔和的道:“娘子,随我回家。”

    此时此刻,李昊露出的那股眼神,狗看了那颗心都得融化。

    “嗯。”

    姬狐微颔臻首,脸上并没有太多悲切,似乎早已做好了思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