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江渝识我记 » 論中國文脈書

論中國文脈書

    《中國文脈》者,余秋雨之所作也。蓋論此書者,乃不足於題也。夫文脈者,乃文化之流傳,既散迄聚,其時也。其情也。其道也。茲觀余秋雨先生之文辭,有所近於文言,故行書作字之處,不同於仿西方之現代文者,稍具文辭之美矣。但縱觀全篇,無非借題發揮,先道某某之淵源,再發隨想之云云,此為書之下品也。余初識余秋雨先生,其在高中,當時課本之都江堰一文,有所吸引,遂央求同窗伍氏,自巫山寄來,故由觀《文化苦旅》之全書。以當時之我,尚不具文識,故被文辭吸引,及後,經世之變,又讀近代學者之所論述,加以審美情趣與日俱增,遂此類之文章,從無視之。然今日無事,遊圖書館,見其作也。伸手而就,故無聊盡其全篇也。

    此書選材之別裁,有所出人之意外者,然此書名題過高,又智識不足,雖有文辭,卻只得抒情道句一番,無復得見其益處也。此書可為學生之課外書,猶自視于文青者,可觀之。記昔余讀《七綴集》,深感文辭之優美,而文理兼備,文氣一概而下,讀之而想再讀,甚慾模仿其文章,此乃佳品也。然余秋雨先生之文,非我取哉!此類之文,見之好似佳品,實則華衣之下而有蟻蟲,佳餚之中而有壞食,蓋此書者,借《詩品》之所論,即下下之是作也。觀其作品,非後世之師法是也。純可為今人作一簡單之食餚,使人食之。昔人言胡適之之《中國哲學史大綱》,非傳世之作矣。余亦此說,以觀《中國文脈》。我非譏諷於先生,實就作品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