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其他小说 » 冰猎 » 第二十一章 19号档案 凌川的论文《谋杀者的审判》 节选

第二十一章 19号档案 凌川的论文《谋杀者的审判》 节选

    第一百四十五节、非洲大蜗牛(Lissachatinafulica),动物界、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玛瑙螺科的中大型的陆栖蜗牛。夜行性,杂食性。

    非洲大蜗牛贝壳大型,通常体长7-8厘米,最大20厘米,体重可达32克。

    贝壳狭窄、锥形,长宽比约为二比一,壳质稍厚,有光泽,呈长卵圆形。壳高130毫米,宽54毫米,螺层为7-9个,螺旋部呈圆锥形。

    体螺层膨大,其高度约为壳高的3/4。壳顶尖,缝合线深,壳面为黄或深黄底色,带有焦褐色雾状花纹。

    胚壳一般呈玉白色,其他各螺层有断读的棕色条纹,生长线粗而明显,壳内为淡紫色或蓝白色,体螺层上的螺纹不明显,中部各螺层的螺层与生长线交错。

    壳口呈卵圆形,口缘简单,完整,外唇薄而锋利,易碎。

    内唇贴缩于体螺层上,形成“S”形的蓝白色的胼胝部,轴缘外折,无脐孔。

    足部肌肉发达,背面呈暗棕黑色,遮面呈灰黄色,其粘液无色。

    适宜于非洲大蜗牛生长、繁殖的地区为海拔800米以下的低热河谷区。

    非洲大蜗牛生活的适宜气温为15-38℃,土壤湿度为45%-85%;最适宜的气温为20-32℃,土壤湿度为55%-75%。当气温低于14℃,土壤湿度低于40%或气温超过39℃,土壤湿度达90%以上时,非洲大蜗牛即产生蜡封进行休眠或滞育。

    人类活动货物的流通、人为的携带,是非洲大蜗牛传播的主要途径;生产、生活垃圾的堆积,为非洲大蜗牛的栖息、繁衍提供了场所。

    它喜好潮湿的环境,生活环境为陆地,主要栖息于菜地、农田、果园、公园、橡胶园里、杂草丛生、树木葱郁、农作物繁茂阴暗潮湿的环境以及腐殖质的土壤里、枯草堆、洞穴中以及树枝落叶和石块下。

    非洲大蜗牛具有昼伏夜出性、群居性,喜阴湿环境,畏光怕热,最怕阳光直射。对环境极为敏感,当湿度、温度不适宜时,蜗牛会将身体缩回壳中并分泌出粘液形成保护膜,封住壳口,以克服不良环境的干扰。

    以蔬菜、花卉等农作物为食。

    各种绿色植物及糠麸均可作为该物种的食料。一般春天以白菜、青菜、莴苣等阔叶植物饲喂;夏天可喂大量甘蔗、向日葵叶、各种瓜果皮渣等;秋天气温低,食量减少,可喂些菜叶、薯片等,不吃青草、杂草,拒食有刺激性味道的葱、韭、蒜。

    寄主是木瓜、木霜、仙人掌、面包果、橡胶、可可、茶、柑桔、椰子、菠萝、香蕉、竹芋、番薯、花生、菜豆、落地生根、铁角蕨、谷类植物(高粱、粟等)

    该非洲大蜗牛雌雄同体,异体交配,繁殖力强,寿命可能长达9年。

    该物种是一些病原体和寄生虫的病媒体,会传播鼠肺线虫,感染人类造成一种脑膜炎与细菌Aeromonashyfrophila(KliksandPalumbo公元纪192年)。

    蜗牛内的寄生虫通常通过人类吃生的或没有煮熟的蜗牛传染给人类。例如,在萨亚群岛16名渔夫感染嗜曙红性脑炎。

    通过检测,非洲大蜗牛的寄生虫有深奥猫圆线虫、广州管圆线虫,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膜脑炎、脊形管圆线虫—导致胃肠管圆线虫病、血吸虫—血吸虫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