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小说 » 武侠仙侠 » 云起楚天 » 第五章 楚云出村 适逢青阳

第五章 楚云出村 适逢青阳

    楚云走了。

    没有钱财,没有祝福,没有陪伴,没有行装。

    只有三枚橘树的叶子,紧紧贴在胸前。

    他从未出过无始村,满目茫然。

    可是现在不得不走了。

    “等我回来,一定将你们重新敛葬,风风光光……”

    他听夫子说过一些地理知识,无始村在楚国西南边陲,向西可能走到秦或者巴蜀,向北会走到韩国或者魏国甚至齐国。大楚的都城叫郢,在东北方向。

    郢很远很远,夫子只到过一次,计算不出来距离。不过最近的青阳镇也在东北,差不多百八十里地。

    楚云发现了一些人马印迹,朝着西边,很新很新,想来是昨晚那些秦人留下的。他很想追上去,追到平田栾,寻回帮道芒,可是以自己目前的能力……

    他朝着东北进发,郢也好,青阳镇也好,终归是大楚的地界,不会任由秦人肆虐。

    那里的人,应该都会背《橘颂》吧?

    夫子说过,大楚之人,人皆该朗《橘颂》;繁茂热土,人人可以颂橘。

    楚云走了很久很久,前方出现一座巍峨高山。松柏成群,枝繁叶茂,隐约可见八角凉亭。

    他有些渴,有些饿,也有些累。

    既然有亭子,肯定有人。

    讨一口吃食,不算过分。

    他拼着力气来到山门,走出来一个稚子。看起来不过七八岁模样,居然扎了冠。

    “你是何人,为何擅闯山门!”

    他的声音稚嫩,可是气势十足。

    “你个小屁孩!”

    “你才小屁孩呢!”

    楚云想起平田栾和帮道芒在这个岁数充当大人的言谈,不由笑了起来,半晌之后才拱手道:“我名楚云,自大楚边陲而来,饥渴难耐,想要讨一些吃喝。”

    “原来是过路的啊。”小童眨巴了几下眼睛,“不过夫子今天是不能被打扰的,你还是回去吧!”

    “我不会打扰夫子,只想求一些吃喝。”

    楚云再度拱手,这个夫子不是那个夫子,可是夫子不是人人可叫,不能造次。

    秦人那般暴虐,他们也不敢杀夫子,只是将他抢了去。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小童后面,有一名带冠的年轻人轻诵,沿着山路一步一步走下,满脸沉醉。

    “有朋自远方放来,不亦乐乎……”

    楚云默默念出,似是自言自语。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年轻人颇为高兴,三两步走上前来,施礼道:“兄台有礼了,莫非你也在读先圣语录?”

    “先圣?”楚云有些疑惑,“就是孔老夫子吗?”

    他听夫子说过,这些话都是一位儒家至圣传下来的,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传闻他有教无类,德行无边,更是在五十多岁的高龄率领一干弟子周游列国,屡次身陷险境,不改其志。

    后来他返回鲁国,编修典籍,广收门人三千,其中以子渊、子路、子贡等人最为著名,号称孔门七十二贤。

    “正是!”年轻人弯腰拱礼,朗声笑道:“兄台能诵先圣语录,可见也是同道中人。看你风尘仆仆,可是遇到了什么难事?”

    “想求一碗饭,一口水。”楚云如实答道。

    “这有何难!”年轻人轻拍胸脯,“且随我来,对了,我名邵华,还未请教兄台尊讳。”

    “我叫楚云,麻烦你了。”

    小童抓着脑袋道:“师兄,夫子正在讲课,不能打扰。”

    “你啊。”邵华在小童的头上点了一下,“夫子可曾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我明白了!”小童伸手一比,看着楚云道:“请!”

    “谢谢。”

    楚云跟着邵华走上蜿蜒山路,冬日炎炎,路旁堆着清扫的积雪,些许亭角和屋檐在山中若隐若现。

    隐约有读书声响起,回荡山林。

    几名白帽书生像是在争论着什么,却也心平气和言辞文雅,见到邵华立马施礼喊了声大师兄,又冲着楚云拱手一笑,才道:“师兄,我们有事求教。”

    “请说。”

    “或曰:‘以直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何谓以直报怨?”

    “师兄,是不是他们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他们?”

    “要是有人烧了我的书简,我也可以宰了他的耕牛?”

    “也对,也不对。”邵华笑着摇了摇头,“直乃正直,礼也,法也,规也,矩也。”

    如果有人作恶,当然要实行反击。但是不能学他的手段进行报复,而是要依托法礼规矩进行制约。

    君子之道,惩恶扬善,而非发泄私情。

    不然的话,与那些恶人又有何异?

    “多谢师兄教诲!”

    几人欢喜地去了,楚云的心中却荡起一阵风浪,“以直报怨?法礼规矩制约得了那些秦人吗?要是真能制约,为何奶奶遇害,无始村被屠?”

    他想发问,想想又算了,随邵华来到饭堂,还是先填饱肚子要紧。

    “兄台,想不想随我去听夫子教诲?”见他吃完,邵华递上一杯茶水,笑着问道。

    此山名为青阳,与青阳镇同名,气青而温阳,犹如春之万物复苏,生生不息。

    夫子年轻时曾效仿先圣周游列国,后给自己取名以安,取修己以安人之意。

    今日上午镇公送来了一批学子,夫子正在传道。

    “镇公?就是管理青阳镇的人吧?”

    楚云隐约记得夫子说过,镇有镇公,府有府君,他们管理地方,犹如一家之长,一国之君。

    邵华笑着点头,“正是,还有一位女学子,看她年岁当与你相仿,说不定你们能聊得来。”

    “如此,还请师兄带路……”

    楚云看到了一颗银杏,怕是要几个人才能合抱。枝杈延伸,顶端恨不得冲入天际。待到天候转暖生出新叶,想来必定极为壮观。

    树下有一个宽大的庐棚,走进去,里面摆着不少火盆,暖烘烘的。十几个人坐在席上,认真聆听。

    上方有一方书案,码着一卷又一卷竹简。

    后面端坐着一名老者,白发垂垂,梳了几个辫子,一绺一绺盘成纹路,落在头上。

    他穿着一袭白衣,针脚绵密,随着棚外吹进来的微风荡漾,整个人看起来洒脱出尘。

    见有人进来,他停止授课,笑道:“华,这是你新结交的朋友吧,还不给大家介绍一番!”

    邵华认真行礼,躬身一一看过众人,而后道:“夫子,这位楚云小兄弟进山讨些吃喝,而后我将他带来此处,还请夫子和诸位莫要见怪。”

    “此言差矣。”以安和众人尽皆发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该高兴才是。”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众人跟着诵读。

    楚云学着邵华对以安和众人行礼,道:“我叫楚云,来自西南边的无始村,叨扰夫子和各位了。”

    “夫子,楚小兄弟也会诵先圣语录!”邵华补充道。

    “哦?”夫子有些高兴,盯着楚云道:“你也会读,那你可从里面读出了什么?”

    被十几双眼睛盯着,楚云有些不好意思,顿了顿道:“我只跟村里的夫子学过几句,才疏学浅。”

    “无妨,说来听听。三人行,必有我师嘛。”

    看着以安鼓励的眼神,楚云稍稍轻松了几分,道:“我读到了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站稳,那么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想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博施济众,是为仁也。”

    “好,你读的好啊!”以安连连点头,“还有吗?”

    “学习。”楚云想了想,“夫子您刚刚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他对仁的理解不深,基本是鹦鹉学舌,只知其意,可是对于学习的事情领悟很深。

    平田栾和帮道芒满嘴胡话,还经常气到夫子,但是平田栾会打铁,帮道芒会放羊,都有自己独到的本事。

    “好,你读的太好了!”以安满脸得意,“还有乎?”

    楚云摇摇头,如实道:“没有了,这些都是我跟村里夫子学的,很多话连他也不知其意。”

    “哈哈!”众人发笑。

    以安挥手制止,叹道:“坦诚,也是一种美德啊。”

    昔年先圣在郑国东门失路,子贡奋力找回。

    夫子问他如何找寻,他如实回答,有人告诉他城门下站着个人,脑门像唐尧,脖子似皋陶,肩膀如子产,就是腰短了点,比大禹矮了三分。

    “后来呢?”邵华也有些好奇,从未听过这段故事。

    以安看着众人道:“夫子也是这么问的,子贡说,那人形容他神情沮丧,累累若丧家之狗。”

    “太过分了!”众人愤怒。

    “可是他说得没有错,不是吗?”以安笑着反问。

    “夫子,那先圣是怎么说的?”邵华追问,连带着十数双眼睛一起。

    “夫子说,人家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准确,但是说我像一条丧家犬,太对了,太对了……”